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梁小民:人口流动与江右商帮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梁小民
2010年04月24日14:11

  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明清时期,习惯将江西称为江右。所以江右商帮也就是江西的商帮。

  江右商帮是在人口的流动中形成的,而且人口流动也决定了这个商帮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对江右商帮的了解要从江西的人口流动说起。

  自两宋以来

,江西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先进地区,其人口之众与物产之富位居各省前茅。宋徽宗时,江西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宋史·地理志》记载,“(自)永嘉东迁,衣冠多所萃止。其后文物颇盛,而茗羈、冶铸、金帛、粳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到元明,江西仍保持这种经济优势。明代时,人口虽次于浙江而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但每年所纳税粮却超过浙江。江西不仅盛产粮食,而且茶叶、纸张、苎麻、蓝靛、木竹、油料以及制瓷、造纸、木竹加工、烟火等在全国都占重要地位。长江、运河、赣江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这就使江西的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江西经济发达,也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第一,人口大量流入,形成人口过剩;第二,豪族大户对土地的兼并加剧;第三,官府的赋税和劳役繁重,尤其是各地同赋役严重不均,发达的鄱阳湖区和吉泰盆地赋税沉重。这就引起当地农民“脱籍外流”。尽管江西的经济并不平衡,但这些流民不向本省的落后地区如赣南流动,因为他们到这一地区,仍会被追捕,即使落户了,也要被迫入籍,承担赋役。他们有十分之九流向湖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及其他地区。明代的江西流民大体有百万之众。流向外省的人,许多人仍务农,但也有不少人从事工商业。明代有学者曾把移居湖广的江西人分为三类:购置产业者称为“税户”,为人耕佃者称为“承佃户”,从事贸易者称为“营生户”。“税户”既有购买土地耕种者,也有从事工商业者,“营生户”就是工商业者。散布在各地的江西人,与湖广的江西人大体相似。这些江西商人,来往于江西与各地之间,又不忘其本,就形成了江右商帮。明代江右商帮正是这种人口流动的产物,同时也形成了江右商帮的特征:人数众多,从业广泛,活动地区广泛,资本分散,渗透性极强而竞争力弱小。

  江右商人的特点之一是经商地区极为广泛,流动到哪里,就在哪里经商。明代江西抚州人艾南英曾说,“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所。”湖广离江西很近“趾相错,踵相接。”汉口的盐、典当、米、木材、药材、花布六大行业都有江西商号,而药业为江西清江商人垄断。明代兴起的竞陵(今湖北天门市)皂角市的三千人口中,江西人占十分之七,且绝大多数从商。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商贾汇集,亦以江西人为多。云南、贵州、四川是江右商人活跃的又一地区。福建、两广也遍布江右商帮的足迹,明代学者王世懋发现,福建建阳、邵武、长沙等地人的口音才接近于江西,他推测这与江西人在这里从商相关。武夷山的茶主要就由江西人经营。江西人在广州、佛山设立了“粤庄”从商。江西的盐商、木材商、药材商都在广西活动。江西的商人也到北方的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北京发展,明代各地在北京的会馆有41所,江西商人14所,居各省之首。清光绪时,各地在北京的会所有387所,江西为51所,仍居全国之首,甚至超过了山西(45所)。江苏、安徽、浙江是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江西商人当就不会不去。甚至辽宁、甘肃、西藏乃至外域,都有江西商人,其经商地区之广,超过许多商帮。

  江西商帮的另一个特点,是经营的行业广,而且以贩卖本地土特产为主。江西物产丰富,粮食、茶叶、瓷器、纸张、布匹、木材、烟、蓝靛、药材、盐、书、杂货等都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江右商人进入这些行业经营,而且在经商中又发展起来典当业。而且,江右商帮的商人专业化并不明显,基本是什么好做就做什么,兼营多业。

  江右商帮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资本小,以小本经营为主,没有什么像其他商帮那样的巨商富户。这可以从江右商帮的构成和资本来源看出来。江右商帮的商人大多是家贫而被迫经商的。从现有1700多名明清江西商人的资料看,70%都是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为生计所逼,流向他乡,弃农经商。其他人是年幼失怙或科场落第的儒生和子承父业者。他们的资本主要来自借贷,或自己积累或集资,资本量都不大。其从商大多是小本经营。所以,江右商帮中,很少有晋商、徽商、粤商、洞庭商中那样经商致富的大户。晋商或其他商帮中也不乏白手起家由小本经营而成为巨商者,如晋商的乔家和曹家都是卖豆腐起家,但以后成为一代巨商,而江右商帮却鲜有这样的人。这恐怕与他们经营的行业和与政府的关系相关。晋商中那些白手起家的富户以后都进入了暴利行业,且靠官商结合。江右商帮则没有走上这条成功的道路。

  江右商帮尽管都是小商人,但仍被称为一个商帮,就在于他们在经商过程中也形成了 “帮”。江西商人的“帮”当然也有个体商贩的临时性结合体,但更主要的是以同乡或同宗为纽带的地域性团体,其形式为会馆,目的是实现对原料或高势的垄断。在整个江右商帮又有以不同地区或行业形成的“小帮”。

  药业是江右商帮的主业之一。江西有句俗话,叫“樟树的路道,建昌的制炒”,意思是樟树以药材的集散为中心,建昌以药材的炮制为中心。这就形成了两个以药材业为主的药材行帮,樟树路道药帮和建昌制炒药帮。

  樟树在明清时属临江府清江县,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与袁江交汇之处,自古就是 “四会要冲”,“八省通衡”的水陆交通要津。樟树自唐宋起已有“药墟”,“药市”之称,明以后成为全国药材加工和集散地,直至清末。当时中药行业有“北安国,南樟树”之说。樟树本地产药并不多,但各地药材集于樟镇,故有“药不到樟树不齐”之说。樟树的药店有近200家,且各有分工。不同的药帮称为堂会。不同身份的人参加不同的堂会。药材店的老板参加同仁堂,经纪人(朝奉)参加守信堂,伙计参加集贤堂。各堂头领由各店轮流担任,称为“首事”或“堂长”,一年一换。这个药帮成为江右商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建昌的麻姑山盛产药材,相传唐开元年间,炼丹术士邓思奉曾在此制成麻姑寿酒,献于皇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药”的记载。自北宋起,官方分就在建昌设立 “建昌军药局”,炮制药材。明代又在建昌建城,使药材加工进一步发展,所以又有“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建昌药帮在明末清初形成,与樟树药帮合称“江西药帮”,但其影响不如樟树药帮。

  江西景德镇在明代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这就围绕瓷器的生产和贸易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行帮。这类行帮的形式之一是会馆。其中最大的是都昌会馆,都昌人人多财广,控制了瓷器行业,其中最大的八家,被称为“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江西的瓷帮极为复杂。因器瓷(碗、盘等日用瓷)由都帮控制,而琢器(其他瓷器)由杂帮控制,杂帮下又分了26个帮。与都帮、杂帮并列的是由徽商组成的徽帮,在这三大帮之下,又有“三窑九会”、“五府十八帮”、“保槎公所”、“保柴公所”等组织。

  明代后期之后,竹木贸易发展起来,清代形成了专门从事竹木贸易的行帮组织“木纲会”。木纲会在清代前期之前,一直被该县流坑村的董氏控制。董氏远祖为汉代董仲舒和唐代宰相董晋,历史上共出过进士32人、文武状元各1人,举人100多名,在宋、明两朝为名门大户。竹木贸易兴起后,流坑董氏又一次兴盛,垄断了这个行业。董氏竹木从业人员均需加入木纲会,交纳会费,遵守会规,其正当权利受到保护,而且得到帮助。外地商人来购竹木必须与董氏商人洽谈。这个帮会家族性极强,只有董氏才能加入,而且以宗族势力为后台。作为家族与商业结合的行帮,在明清两代的商帮中不多。

  江右商帮中还有一个以泥木业工人为主的行帮组织“鲁班会”。鲁班会形成于清代,凡在南昌城内工作的泥木匠必须加入,交纳会费,并遵守“行规”和“人约”,不加入者不得在南昌工作。该会推选一名在行业内有威望的人为首领,称为“总管”,另有若干办事者称为“值年”,“值年”一年一换,这个行会的垄断性极强。鲁班会在江西省内各府县也有,但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也缺乏联系。

  江右商帮人数众多,经营范围与行业广泛,但始终没有出现巨商。垄断了竹木贸易的董事,个人资本达数千两白银,已被称为“富商”了。我想,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江右商帮之下又有小帮,小帮之下又有分化,各帮自成体系,因此,形不成合力,也进入不了垄断行业。但更重要的是,江右商帮更多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内容:首先,江西是一个文化发达,官本位意识更浓的地方。历史上,江西就是出文人的地方,如北京的王安石、范仲淹等,新修复的藤互阁画出了历代江西名人,其中的明代为最。当时的“朝士半江西”正是江西文风之盛的写照。所以,江西人重视 “学而优则仕”,并不重商。从商者多为下层,经商属无可奈何之所为,而且,略有家资后仍以读书入仕为目标;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富即安,求稳怕冒险等中庸思想也使江右人在商业中不求上进,他们有点钱就过上小财主的日子,没想过也没有努力成为巨商;最后,他们有钱后,把钱用于建祠堂、修族谱、置族产等公益性事业,这一点与陕西商帮类似,不可能把商业做大。

  “江右多贫者”是江右商帮的基本特点。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是中国未出现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