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刘杉:京版地产新政功利性十足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刘杉
2010年05月04日10:15

  (专供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稿件 请勿转载)

  允许每个家庭有机会购买保障房,建立保护租户利益的长期住房租赁制度,可以进一步促进居民住房需求多元化,进而改变市场对房价长期看涨的预期。

  4月30日,北京市出台了遏制高房价的地方政策。作为此前国务院一系列房地产新政的地区性落地政策,京版地产新政的可操作性更强。

  这项涉及住房需求、供给、信贷政策以及对开发商和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新政策,目标明确,手段严厉,措施精确。如,同一购房家庭暂定只能在京新购一套商品住房;商业银行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暂停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购房贷款,等等。这是迄今为止,地方政府出台的最为严厉的住房调控政策,既使用了经济措施,更强化了行政手段。

  北京的房地产新政具有标杆意义。从其严厉的口气和行政手段可以看出,这次调控不仅是一次经济调控,更是一次政治运动,政治诉求远大于经济诉求。由于房价不断上涨,投机活跃,房地产市场泡沫急剧膨胀,不仅使金融领域集聚了较高的信贷风险,也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此次进行房地产调控,的确与以往不同,地方政府难以在政策博弈中过度关注自身利益。

  北京房地产新政在短期内会改变住房市场供需状况,不仅起到抑制房价上涨的效果,更会改变市场预期,进而使房价进入一个调整期。乐观看,如果随后加息和房产税政策出台的话,北京房价会出现深幅调整。

  房价调整虽然符合民意,但此次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更多源于政策推手,教训深刻,需要决策者反省。

    事实上,北京房地产新政效果或许良好,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

  首先,京版地产新政的行政手段明显强于市场手段。限制购房数量和暂停第三套房贷款,将直接抑制未来的住房需求。在土地资源紧张、住房供需矛盾突出情况下,优先保证每一个本地家庭的住房权,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项措施虽然不尽合理,但合情;

  其次,新政短期行为特点突出。采用行政手段限制居民购房数量和禁止银行信贷,短期内确实可以抑制投机行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同时也打击了合理购房需求。生养子女和赡养老人都会新增住房要求,单纯限制购买第二套房的做法难以持续;

  第三,制度建设强调不足。虽然社会在住房制度方面逐渐形成共识,政府对住房保障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明确,但保障房的对象依然模糊,对广大“夹心层”家庭住房需求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如果允许每个家庭有机会购买保障房的话,既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住房投机,也可以保持房地产业的长期繁荣发展。此外,北京新政也提到发展租赁住房,但在租房制度建设方面进展不大。如果能够建立保护租户利益的长期住房租赁制度,则可以改变人们的住房观念,减少购房需求。类似进一步促进居民住房需求多元化的实际举措如果能有所创新或坚持落地,完全可以改变市场对房价长期看涨的预期;

  第四,新政只管增量,不管存量。此次北京新政的所有政策都在管理未来需求和供给,也就是管理增量。但事实上,北京存量住房中有大量的投资性住房,而导致房价不断攀升的,正是这些投资乃至投机需求。住房投资其实就是“庞氏游戏”,对社会财富创造不会带来任何积极意义,因而在土地资源紧张背景下,应该尽快将这部分存量住房供给释放出去。适时出台房地产保有税,再加上增加土地和住房供给,则可以增加市场存量供应。

  根本上说,无论是中央政策,还是北京政策,其调控目的都出于短期功利性需要,希望能在短期内大幅打压房价。但着眼长远,只有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改革税收体系,强化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制度,才能解决官商勾结问题,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同时,货币政策也应侧重币值稳定,切勿让泡沫政策成为常态。

  (作者系《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