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大人物

傅成玉:将海外并购和中国能源安全挂钩是最大误会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作者:赵剑飞 陈竹
2010年05月25日17:28

  “把‘走出去’和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自然挂钩,是一个最大的误会”

  【延伸阅读】傅成玉重来

  《新世纪》:收购优尼科失败后,你怎么想的?觉得还要继续往外走吗?

  傅成玉:国外对中国崛起没有准备,不冷静很正常。就像你半夜走路,忽然有人拍你

一下,你会跳起来。美国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很多反应并不理性。

  《新世纪》:优尼科收购迟几年会如何?

  傅成玉:不管谁做、在哪个领域,只要那么大规模,美国就会非常紧张。优尼科的三分之二资产在美国国外,但反对者就是本能地反对。如果优尼科交易放到今天——金融危机后,一方面,它更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目标;但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中国、中国公司,以及我们收购的对象会了解更多。好坏难讲。

  《新世纪》:现在中海油海外收购战略是什么?

  傅成玉:第一,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比原来更强;第二,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容易被认为乘人之危。所以,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应走合作之路,不要简单收购公司。西方文化里,收购就是“我把你买了”,“我赢了,你Out of Business(出局)”。我们要与此不同。

  《新世纪》:与对方企业合作还是与政府合作?

  傅成玉:不是与政府直接合作,但肯定要涉及当地政府。目前,世界对中国有实实在在的误会,不可能只靠时间就能改变,要我们努力去消除,办法就是寻求双赢,让对方感觉到我们不仅仅是来开发资源,更重要的是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好处。

  《新世纪》:寻求双赢,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傅成玉:要有平常心。中海油是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正常企业行为常常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把中海油“走出去”和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自然挂钩,这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也是对能源市场最大的不理解。我们不是要把资源都搬到中国来。

  中海油在世界各地产那么多油,并没有都运到中国来。我在当地卖了油拿了钱,可以再进口。世界石油市场是开放的,中国需要油,可以从市场上买。中国有外汇储备,难道买不起?

  “走出去”的目的是建立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通过技术与合作,开发更多的油,增大供应量。国家的竞争力,不是油价要比世界低,而是在同样油价下产出要高、耗能要低。世界油价是统一的,我们只要做到产出高、耗能低,就有竞争力。油产在哪里只是存在地点不同而已。

  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才是从根本上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有保障,我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家能源安全的。

  《新世纪》:中海油现在海外投资看重哪些地区?有什么目标?

  傅成玉:简单地说,我们看重可增值的资产。以阿根廷Bridas交易为例,首先,进入成本比较合理;第二,该公司的管理成本低,比中海油现在的海上成本还低;第三,发现新储量潜力较大;第四,这个公司未来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平台,用来在南美和其他地区发展,比中海油顶着一个国家石油公司的帽子出去要更容易。

  金融危机或后金融危机时期,扩大合作的机会在增加。但对方需要我,我们才有扩大合作的机会。我会先问,你的需要是什么?你的需要如果我不能解决,恐怕我待不了太长时间。

  《新世纪》:那你能给对方带去什么?

   傅成玉:诚意。能开发石油的不仅仅是中海油,也不仅仅是中国公司。其他公司不能做的,或者不愿意做的是什么?你要研究。别人不愿意做的,可能正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

  要跳出石油公司来看:有的国家缺高速公路,有的国家想修水电站,可是就没人愿意投资,怕回报不足。要创造性地将这些和石油、能源挂钩。什么叫合作,什么叫双赢?就是替人着想。

  我们在海外发挥的不仅是中海油的优势,更是中国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优势组合起来,然后与资源挂钩。以资源作为未来的现金流,不仅仅是开发石油,还可以把当地基础设施建起来,谁听了不高兴?

  《新世纪》:这会不会变成一种简单的行政性组合?

  傅成玉:必须是市场化。行政命令怎么行?全是市场化的。我们这么些年,项目虽然要政府批准,但是上项目的经营决策,是企业自身做出的。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