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瑞银:今年全国范围的平均工资可能上调15%左右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6月09日16:43

  华南地区的劳资纠纷和工资上涨成了近几天的头条新闻,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大范围劳资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出口行业利润率受到挤压、通胀率大幅度上升甚至出现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担忧。

  近期的工资问题紧随着今年早些时候关于珠三角地区出现用工荒的报道出现。如果把二者联系起来,很多人都相信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年轻人比以前少了,而这意味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时代和与之相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终结。

  我们认为,这些担心言过其实,原因在于人们(i)混淆了劳动力需求的周期性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ii)没有把最近的加薪事件放在过去的工资上涨、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中来看;(iii)忽视了工资逐步上涨有利的一面。

  在当前全球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情况而感到惊慌。就中国而言,经济增长速度确实正在放慢而通胀率尚未见顶。不过,我们认为:最近工资压力增大主要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性供求因素和生活成本的上升。

  短期来看,企业利润率将受到挤压,但对通胀带来的压力有限。我们认为中国没有进入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阶段。

  逐步提高工资将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导向转变。

  中期而言,人口结构变化和剩余劳动力减少预计将成为推动劳动力相对成本和通胀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事实并从全局来看待这一问题。

  I. 工资上涨的幅度有多大?

  截至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宣布将从7月1日开始把最低工资标准提高20%左右。这一上涨幅度很大,但2009年全国范围内的最低工资都没有调整,包括作为珠三角外向型经济中心的深圳。2004至2008年,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年均上涨幅度约13%(见图1)。

  今年全国范围的平均工资可能上调15%左右。众所周知,中国的工资数据存在很大缺陷,所以我们不得不依靠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包括各种调查和微观层面的信息等。其中一则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今年2月份对农民工所作的年度调查,受访者对今年工资上涨幅度的预期是14%左右。从珠三角地区公司层面传来的消息

  表明工资上涨的幅度和该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最近广东两家大型企业出现的劳资纠纷和有关事件受到了高度关注,它们随后宣布加薪20-30%。不过,似乎30%的涨幅只限于基本工资,而基本工资只占全部薪酬的一半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每位工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幅度可能是15-20%而非30%(个别公司称将实现工资倍增并改变其经营模式,对此还需进一步的分析)。

  两位数以上的工资增速并不奇怪——2004至2008年制造业工资平均每年都上涨了14.5%,而之前5年的涨幅为13%(见图2)。能够更好反映整个私营部门工资水平(尤其是出口部门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平均工资也在截止2009年的5年间实现了两位数的年增长。

  经济快速增长时名义工资出现两位数增长是正常现象。2004至2009年中国名义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6%,之前5年为12%。更重要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增长了多少?

  图1: 深圳市最低工资在金融危机前快速增长图2: 工资的两位数增长是正常现象


  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

  II. 工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

  实际上,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在快速增长(见图3)。因此,过去十年工业企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仅温和上涨。我们认为,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涨幅更小,更接近于通胀率。这是因为工业部门还包括了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而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的则可能是制造业(可贸易品部门)(我们没有其相关数据)。与此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官方的工资数据高估了平均工资水平和增长率(国家统计局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

  这意味着什么?通常,当实际工资与实际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力的实际产出)同步增长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劳动力的更高产出完全抵消,因而工资和利润占总产出比例保持不变。从名义角度而言,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应当相当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加上通胀率,即单位劳动力成本应和通胀同步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工资上涨不会造成通胀压力或挤压利润空间。

  图3: 工业部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温和上涨


  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

  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验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真的抵消了中国工资的快速上涨、从而没有挤压利润空间或引发通胀。我们可以考察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以及核心制造业产品价格。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数据存在许多问题并给计算单位劳动力成本带来麻烦,因此这些支持性证据更容易获得和解读。

  除了2008年底急剧下降并随后在2009年复苏以外,近十年来中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一直相当稳定(见图4)。轻工业的整体利润率,尤其是电子行业的利润率走势也都如此:2008年底下跌、2009年开始复苏(见图5和图6)。

  此外,中国的核心通胀率和出口价格一直都表现稳定并走势平缓(见图7)。实际上,近十年来CPI波动较为剧烈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而非制造业产品或工资上涨。

  图4: 工业企业利润率图5: 轻工业利润率


  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

  图6: 电子产品制造业利润率图7: 制造业产品价格并未大幅上涨


  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

  III. 短期:利润率受到挤压、消费得到促进

  以往平均工资一直和生产率而不是通胀同步增长,那么现在又如何呢?最近的工资压力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的拐点呢?

  我们认为,近期的劳动力市场压力主要由周期性因素造成。劳动力需求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骤减,尤其是在外向型的珠三角地区,而后出现了反弹(见图8和图9)。2009年初,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增加内陆地区投资和为农民工提供培训,以使他们留在家乡工作。

  图8: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i) 图9: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ii)


  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

  这些措施看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年的农民工年度调查显示,愿意再次前往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比往年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原因是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家乡的就业机会更好。换言之,目前这些农民工的就业倾向的转变已经使沿海地区的农民工供给减少。

  而与此同时,企业订单(包括出口订单)的迅猛反弹使得劳动力需求回升,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虽然早在2010年初的时候,工人的加薪预期(上涨14%)和雇主预期(上涨9%)就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但各地方政府调整最低工资的步伐缓慢(最近才陆续出台调整公告,从7月1日起生效,而过去2年没有调整),而一些企业对于经济周期中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反应速度也比较慢。

  短期内,如果工资全面上涨15-20%,实际工资的增速可能会远高于实际劳动生产率。对那些整体上是价格接受者的行业(如出口行业)来说,利润率将受到挤压,因为这些企业通过提高产成品价格来转嫁新增成本的余地不大,尤其是在全球需求并不十分旺盛的情况下。所以我们认为最近的加薪对利润率的影响要大于对通胀的影响。

  企业将被迫做出调整,过去12个月利润率的上升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不过,瑞银科技行业分析师Edward Yen和Arthur Hsieh认为,最近的工资上涨会降低劳动力的流动率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抵消一部分的不利影响(参见Edward Yen和Arthur Hsieh 2010年6月3日的报告《Structural Impact from Wage Hikes》)。

  从整体经济来看,提高工资有其益处。工资上涨将有助于提高居民部门的整体收入并促进消费。这符合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目标。此外,出现一定的工资上涨压力是个好消息,尤其是在收入较低的人群中,只要这种压力表现平缓而且主要由市场因素造成,因为它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IV. 中期:人口结构变化将带来重要影响

  但是,中国的人口结构不是正在发生变化吗?每年加入劳动力大军的年轻人不是正在减少吗?这不正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吗?

  可能有许多人都很熟悉下面的两张图,它们表明目前和今后几年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将不断减少,不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见图10和图11)。

  图10: 此前新增年轻劳动力已经出现过减少图11: 新增年轻劳动力未来将逐渐减少


  数据来源:CEIC,瑞银估算数据来源:UNPD,Haver,瑞银估算

  新增年轻劳动力数量的确已经见顶。但此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增年轻劳动力曾经出现过减少,但这并没有造成劳动力短缺和通胀压力。实际上,这一时期就业市场的主要挑战是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跟上劳动力增长的步伐,与此同时解决就业不充分或国企下岗问题。

  如果认为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将立即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导致通胀的工资上涨压力,那就得假设目前中国已经实现或接近充分就业,而这样的假设与现实并不符合。虽然中国的劳动统计(包括真实的失业率)不够完善,但在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基本工资的工厂门前,每天都有数百名的年轻人排队等候就业的事实应该有助于打消人们对劳动力短缺的疑虑。

  当然,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到达峰值,年轻劳动力(15-34岁)人数见顶的时间更早、随后下降的速度也要快得多。随着经济继续增长,剩余劳动力将不断减少,即使考虑到可以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后仍是如此(更深入的分析请参见Jonathan Anderson 2008年1月21日的报告《How to think about China,Part 2:The aging of China》)。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结构性的工资上涨压力,这种压力进而会推动中期内通胀上升或实际汇率升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些相对低端的工作将变得没有竞争力,从而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而中国则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以确保他们能在附加值更高的行业中找到工作。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