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财经面对面 > 最新财经事件访谈

学者、企业家、媒体人热议威廉姆森:对中国很适用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6月27日15:43

  背景:诺奖得主、制度经济学大师奥利佛•威廉姆森近日来华交流。搜狐财经邀请资深传媒人、专家学者、企业家做客,探讨威廉姆森的在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主要理论,为中国经济提供借鉴。

  时间:2010年6月25日 15:00-16:00

  地点:北京海淀区五道口搜狐网络大厦12层

  嘉宾:

  韩朝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曹建利 上海交通大学EMBA同学会北京校友会常务理事、家易网联席主席

  王凤君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

  主持人:搜狐财经祝慧

访谈现场
访谈现场(搜狐-刘丹/摄)

  主持人:各位搜狐网友大家好,欢迎进入搜狐财经访谈间。在6月28日到7月3号,诺贝尔经济获得者威廉姆森将首次造访中国,跟中国经济学家及企业家进行交流。在此之前,搜狐财经特别邀请到三位嘉宾,请共同探讨一些威廉姆森的经济学理论。

  首先介绍一下三位嘉宾:这位是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王凤君女士,旁边这位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韩朝华先生,另一位是上海交大EMBA同学会北京校友会常务理事、佳艺网联席主席曹建利先生。

  尽管对于威廉姆森我们大多数人会有些陌生,但其很多研究成果在经济学界其实是久负盛名的。作为经济学专家,韩老师能先说说您最欣赏威廉姆森的哪些理论吗?

  威廉姆森理论填补了微观经济学空白

  韩朝华:威廉姆森对于我们经济学术学者来讲其实是很熟悉的。它的代表作是1985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个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中国来的。尽管他去年才得诺贝尔奖,但对于大家来说他早该得了。他的贡献在经济学里面确实是没有人能比的。特别是他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应该是他自己独立开创的,对组织制度,对组织形式的研究。

  一个企业,它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他提出了一整套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在他之前整个经济学没有这样的研究方法。很多问题是企业家在做,有这个经验,但是理论上没有总结。很多问题学者们根本就没有去想过,没有考虑过。企业组织问题,这是经济学很大的一块空白。在这一方面,威廉姆森应该说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非常体系化的一套分析方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韩朝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韩朝华(搜狐-刘丹/摄)

  具体说起来很大,我举一个例子。他经常研究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制造业里面,对于一个一整套设备的生产商来说,要研究某一个零部件是自己设计分厂做,还是外包给其他厂商做,还是直接在市场上买。这几种方式都不一样,各有各的好处。这时候,一个厂商就要比较它的利弊,什么情况下自己设立分厂是有利的,什么情况下对外合作是有利的,什么时候现用现买是有利的。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经济主体当时的利益博弈关系,需要一整套的组织上的、合同上的、法律上的设计来实现这个合作。这里头有交易成本的问题、合作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资产专属性的问题,这些都是里面的基本概念,对企业在内的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公司治理理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标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嘉宾刚好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经济学专家,一个媒体人。作为媒体人和企业家,王总编和曹总,二位对于威廉姆森的理论都有着怎样的理解?

  王凤君:威廉姆森是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让我对他的经济成果做评论的话有点不敢言,只能说个人的一点理解吧。

  国内的一些经济学者对威廉姆森的经济成果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人跟张五常的经济学说做了对比。不管是褒是贬,我觉得他对世界经济学做出的贡献应该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王凤君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王凤君(搜狐-刘丹/摄)

  从他提出的整个理论来看,应该是具有开拓性进展的。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第一个,他的交易理论的提出。因为当时科斯最开始提出交易理论的时候,市场是有充分竞争的,在充分竞争基础之上,可以最大程度地分配市场资源,另外可以保证利益最大化,同时提出来市场交易的视角。而且威廉姆森最伟大之处是,他认为假设交易为零,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很简单地,我个人的理解,我们上街买菜,你认为买菜是没有交易成本,但是为什么设一个公平秤呢?他提到有一个机会成本,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主义,有时候损人,然后达到利己。因为有这样一个心理状态,所以要用公平秤,如果公平秤本身再不公平,就要找监督机构,找法律机构控制,这样,这个费用是非常大的。由此,威廉姆森把市场外部问题内部化,向企业内部看齐,这一点是他的一个独到的地方。所以说他的伟大之处,一个是起点比较高。他提出机会主义这样一个概念,有着撬动所有整个系统的作用,就像阿基米德用杠杆撬动地球。机会主义这个观念的提出,也撬动了整个经济学的体系。

  内部的控制,包括以后纵向一体化,资源的专业性,还有企业内部契约,市场外部契约都是建立在这点之上的。他最初的贡献叫做公司治理,特别是高管激励,还是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方向标的作用。我们国家一开始其实是没有这种意识的,这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我们最开始有那种家庭承包制,并没有把真正的公司治理提到面上来。威廉姆森这个理念为企业公司治理打开了比较宏大的前途。后来中国企业又开始实行股份制、IPO上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改进,我们的股权激励最后也提上了日程,包括后期的国有企业改革这一块,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还有一点,实用性比较大的,在专业性资源这一块,他提到比如说固定资产的厂址的专业性,还有一些技术性的,或者是人才专业性。在人才专业性这一块,我觉得体验还是非常深的,因为你有这样的一个人才专业性,所以你在选择各种机会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还有小数目这样的论点,也为他以后的垄断观点的提出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这些是我个人比较深的几点印象。

  曹建利:对做公司而言,看威廉姆森那些东西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的很多理论,让很多企业家和公司管理层有点对号入座的感觉。U型、H型、M型,从一元,到控股,到多元,这在中国企业业态里面是非常可行的。原来好像没有组织似的,现在找到组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元的组织有点像家长制,在福建,江浙企业非常多。第二个H型,大型国有企业,他们存在人员多、跨部门多、政策条件设置多等问题。我们企业本身做互联网,对IT行业来说,其实我们全是后者,M型,全是事业型。因为我们发现总裁传到副总裁,再传到事业部总理,其实是可以不要副总裁,直接到事业部的,其实对于互联网企业也好,包括电子商务也好,边际成本要求最低。

上海交通大学EMBA同学会北京校友会常务理事,佳艺网联席主席曹建利
上海交通大学EMBA同学会北京校友会常务理事,佳艺网联席主席曹建利(搜狐-刘丹/摄)

  第二个再说垄断。简单看了一下2008年的中国反垄断法,其中有一些东西,比如说中国电信行业的重组,有它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国有企业肩负着国家和基本服务的性质,对于这个实用性,我不知道大家怎么判断,但是,我觉得对互联网IT公司的纵向合作和并购来说,这个主题论调应该还是值得我们这些企业家、这些总裁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并购成功了,有的人没有成功,应该结合自身的业态来考虑。

  我发现很多企业家很懂真正系统理论的东西,但是回到中国,在中国有一百个市场,在美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是整个市场,在中国可能今天广东的汤不好,但是新疆的烤羊肉串一样好。我们发现,这种并购是纵向的并购。对民营企业家也好,国企也好,还有大中型家族企业也好,这个课题是值得我们琢磨下去的。

  第三点,它的市场营销。他把迈克尔波特的几个营销又继续细化,细化到纵向,横向,管理机制灵活性,使其变得更有可操作性和易学性。至少我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看这个东西看得更懂了一些。这对于学校里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来说,他们看完这个知识之后更容易融合到企业里。

  这三点是我觉得理解最深的,感觉到我们看不到的。其他的韩老师还可以补充。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祝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