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珍惜楼市调控成果推进政策制度化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7月08日01:17
  最近一轮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正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的公布为重要节点,此后中国楼市的氛围急剧改变。不少原先房价不断畸形飙涨的城市,出现量跌价滞的情形。一些民间的调查也显示,多数民众对于政府针对楼市的这轮调控,满意度较高。

  回过头看,这轮调控的政策目标清晰,就是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政策手段有力,借助金融、财税、行政问责等多种措施,增加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并行。同时,在政策发布的节奏上,也颇为讲究——面对沉疴,先下猛药,而后徐徐发力。可以看到,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控,很多地方不合理的高房价终被撼动,房地产市场未来逐渐进入平稳的发展轨道,当可期待。

  楼市调控初见成效,无疑是一件好事情。不过,就在当下,我们也不难听到一些关于楼市调控的杂音。有些开发商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抱怨政策过于严厉;有些关联行业从业者因为楼市遇冷,利益受到牵连,也对楼市调控略有微词。另外,由于房地产的诸多问题与地方“土地财政”密切相关,一些地方官员心中另有算盘,以财力不足等理由消极落实中央政策的情况,亦有出现。

  应该说,楼市调控的成绩来之不易。出手如此之重的政策措施,实是因为多年郁积于楼市当中的种种问题纠结而复杂,不出重手,难有起色。这次严厉的调控,通过抑制不合理的需求抑制了价格的非理性上涨,通过节制过度投机行为整肃了市场秩序。如今,调控虽初见成效,但绝不意味着调控的使命已经终结。既如此,我们当倍加珍惜调控成果,坚定调控决心,而不能听到一些杂音,就产生动摇心理,就对调控目标产生犹疑。

  现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楼市调控初见成效的背景下,未来的调控又该如何推进?鉴于楼市健康不仅事关经济运行,也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故此,未来的调控政策演进,既须慎重,又须果断。应该认识到的是,中国楼市至今缺少成熟的房地产政策框架。在着眼长远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应是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化框架。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利于这个市场的规范与繁荣。

  楼市调控政策的制度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的供应,二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三是合理有效的财税体系,四是商品房的开发监管,等等。这些制度化的政策,有些是从供应层面入手,有些是围绕需求发力,还有些是针对商品房的开发及交易环节,重在规范市场秩序,抑制过度的投机行为。

  很明显,保持土地供应的稳定,有助于市场形成合理的预期。在这个方面,前几年中是有一些教训的。如调控目标是为了平衡供给与需求,抑制房价的畸形上涨,但一些地方的土地供应政策却背道而驰,供给不增反减。因为缺少约束,土地供应政策的随意性强,大大消解了调控的效果。

  同样,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同样需要制度的保证。如果说商品房的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自身作用,则保障性住房必须依靠政府的担当。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何以能受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做好廉租房、公租房等系统工程。

  目前,关于一些地方试点房产税的消息,一直有报道出现,但似乎亦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之感。先从部分城市试点,先从增量入手,在条件成熟时候,更大范围内开征房屋持有环节的税收,意义显而易见。同时,实践已经证明,在房产交易环节确定合理的税率,对于抑制过度投机行为,效应也清晰可见。

  当然,针对楼市的政策调控,尽管是指向一个具体的行业,但也不能与宏观经济的走势相脱节。如从国际环境来看,不少发达国家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担忧新的“萧条”的声音不时可以耳闻。这个时候,从楼市调控的角度而言,也要注意防止叠加效应,以免在特定的条件下用力过猛,不仅对房地产市场本身不利,甚至影响到整体经济。

  这也意味着,在成熟的制度化框架之下,还需要增强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突出政策理性,提高精确打击能力。概言之,未来的楼市调控举措,既要落实既定的调控目标,又要在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相机而动,避免对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造成伤害。楼市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医治”这个市场中的种种毛病,而不是一味打压市场。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点,对体现政策理性不无裨益。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