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告别太平轮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韩福东
2010年07月18日13:51

   两岸海祭太平轮遇难者的次日,我接到深圳导演刘乃哲的电话。刚刚看到我的报道,作为遇难者家属,他忍不住想要述说自己的故事。刘乃哲的父亲和前辽宁省主席徐箴是好友。而徐箴在辽沈战役国民党全败之前已离职,凭着与太平轮股东蔡天铎熟识的关系,徐箴一家都弄到了船票,与他们一同登上末班太平轮的,还有刘乃哲叔叔家包括用人在内的一二十口人。

  叔叔已经先一步去台北买房,是刘乃哲的堂兄回上海接他们,身上绑着金条一同踏上去台湾的不归路。很快,刘乃哲的父亲看到太平轮失事消息,报纸上刊登的遇难者名单中,既有徐箴,也有叔叔家人的名字,他们没有一个人逃过此劫。叔叔从台北赶回上海,兄弟俩抱头痛哭,慨叹“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大时代的逃难背景,深深印在了尚且年幼的刘乃哲心中,直到今天,他仍有要拍一部太平轮电影的冲动。

  1949年1月27日深夜的那场海难,让千余人永远失去了到达基隆彼岸的可能。这场中国近代最大海难——“东方泰坦尼克号”的别离故事,因两岸的首次海祭,而再度升温了一甲子前凄惶的悲情。当我把刘乃哲的故事讲给张典婉听,她说:你也体会到那种被主动找上来的故事,推着向前走的感受了。

  2004年底,张典婉参与采访拍摄《寻找太平轮》纪录片,走过最初的困难期后,不断有人找到她,讲述与那一夜船沉海底攸关的往事。这促使她在纪录片完成后,又欲罢不能地将更多的新故事写在了 《太平轮一九四九:航向台湾的故事》这本书中。

  人物故事,构成了这本书的主体。这中间,有叶伦明和葛克奇迹生还的经历,也有黄似兰、王淑良、吴能达、邓平等遇难者亲属被船难改变的命运……在那个烽火连绵的岁月,能拥挤着踏上太平轮的人,都是时代的精英,他们的故事更能反映个体命运在劫数面前的无力与无着落。

  但张典婉的叙事不只在遇难的那班太平轮,还有在此之前,经由太平轮穿梭两岸的那些人物传奇。他们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其生命中与太平轮的短暂交会,有助于我们理解那弯浅浅海峡间曾有过怎样的勾连与失散、渊源及仇雠。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由众人口述拼接而成的书,张典婉还查阅了尘封在台湾省咨议会与上海档案馆的相关文书,并从当年报刊及近年零散的相关研究文章中寻找线索,从而使篇首对太平轮事件始末的勾画,相当翔实立体。

  不过,也许是过于匆忙,有些细节的描述有误,譬如叶伦明被澳洲军舰救起后,似不如她所记述的那样,“回到(上海)鸭绿江路老家,因为才从船难中死里逃生,他对船行远方甚有恐惧,只能试着写信给台北的妻子,传达死里逃生的心情与思念,可是所有信件却被原封退回……”叶伦明在船难后,曾回台北与妻子相聚,真正的分隔是在他只身再度前往上海的时候,两岸开始阻绝,书信都已无法传递。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本时,这些细节可能被修正。

  没有大陆故事,是繁体版《太平轮一九四九》的最大遗憾,它使两岸的太平轮拼图缺少了镍币另一面的丰富样貌。不过,这次海祭前,通过媒体报道得知消息而参与的大陆人,竟意外比台湾人还多,他们的故事也将出现在即将面世的大陆简体字版中。

  让我迄今仍感怀不已的,是陈永宽父亲掩埋遇难者的故事。在太平轮出事后第三天,即1949年大年初二早上,浙江岱山县长涂镇东健社区四条出海的渔船在三星岛 (出事地点白节山以南)附近,曾遇到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女子。“她穿着救生衣,身上还有热气,处于昏迷状态”,渔民们将她搭救上船,用火烤暖,但仍旧未能救活她。该女子30岁左右年纪,身上有个小卡片,写着她的名字为张桂英。

  陈永宽的父亲等人将张桂英尸体装入木箱,在码头附近入土掩埋,吸引好多邻人围观,现在80岁以上的当地老人基本都知道这件事。陈永宽的父亲第二年就去世了,临终前还嘱托十余岁的儿子设法联系到张桂英的家人,但61年来,一直未能如愿。有时,他们也在坟前上一炷香。

  《舟山日报》转载太平轮海祭消息后,陈永宽与张典婉取得了联系。张典婉在张桂英墓前拍了照片,正尝试寻找其家人。张典婉年初发起成立太平轮纪念协会,我有幸在台北参加了协会成立仪式,并为太平轮的悲情故事深深打动。电影《泰坦尼克号》需要借助虚构的情节赚取眼泪,太平轮永远不需要——尤其是,生离死别的记忆中,还有大时代军事对峙与社会离散的背景幕。

  听说和 《太平轮一九四九》一样,2009年台湾另一本攸关1949的畅销书《巨流河》也在洽谈简体版业务。但与《太平轮一九四九》仅需很少量的删减不同,《巨流河》恐怕要大动筋骨。两本书的作者,在对国共内战的时代背景处理上,迥然不同。齐邦媛(《巨流河》作者)带有更多亲历性的直言不讳的批判与反思,而张典婉作为后来者和局外人的超脱,使她书中的政治表达,更多是和解。

  和解,无疑已是两岸交往的主基调,当然这不妨碍对历史的批判与反思。也惟有在跳脱各拥其主的单向检讨之后,和解的基础才真正有稳固的可能。太平轮的沉没曾经是一个时代的隐喻,而今,告别太平轮,会成为太平盛世触手可及的两岸愿景吗?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