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后危机时代”产业链升级战略

来源:中国投资
2010年07月22日14:02

  在准确把握“后危机时代”世界产业发展特征以及系统分析其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后危机时代”我国产业链升级的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将为未来我国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指导

  文/曾 铮

  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和蔓延,各国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部冲击,世界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深度重构。构建“后危机时代”我国产业链升级的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将为未来我国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指导。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产业发展的特征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变动,而产业格局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内容,也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一)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浪潮,全球价值链面临调整和重组

  “再工业化”是欧美发达国家针对工业在国内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某些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而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这将使全球价值链面临调整和重组。比如奥巴马政府2009年主张重新提起对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视,通过促进制造业高速增长,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再如德国政府也在2009年提出“启动新一轮工业化进程”的计划,重振传统制造业,有选择性对外转移传统产业;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通过利用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产业。

  (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新兴行业的产业链将逐步生成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人类应对经济危机并最终摆脱危机“后遗症”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外战争和国内革命,另一种是新技术革命。其中,实施新技术革命的社会交易成本较低,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去危机”手段。本轮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美国政府于2009年8月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主张强化美国自主创新的基本要素,保持并提高美国公司在全球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新兴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2010年颁布的“欧盟2020战略”指出,欧盟委员会在未来10年中,将致力于发展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依靠知识和创新增强发展数字经济的潜力,通过知识增长和新技术革命创造产业附加值。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明显,区域内价值链分工将逐步深化

  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经济迅速下滑,导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由此,各国开始强调地区合作的地域开放性和领域协调性,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有加快的迹象。例如,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决定加强合作,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与此同时,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也是此次危机中区域一体化的亮点。由此,“后危机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迎来新的高潮,这将带动各区域内价值链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四)“低碳经济”成为未来产业新模式,低碳产业链将重构世界产业体系

  随着环保节能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增长”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标准模式”。而“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欧盟、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强调,要在“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领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低碳技术”产生引发了“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必将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低碳产业链,这对全球产业体系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世界产业格局变动对我国产业链升级的影响

  “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显著调整的趋势,为我国产业链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再工业化”将加快全球价值链高端工序向我国转移

  “再工业化”的结果不应当是放慢产业跨国转移的速度,而恰恰是加快产业的跨国转移。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加快产业转移,才能使发达国家的企业长期专注于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达到并长期保持全球领先水平。近期内,虽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使用“贸易战”方式保护其国内制造产业的发展,但这只是其短期的“危机政策”。从长期产业政策来看,“再工业化”的内涵是要建立一套新的工业化体系,是一个新的产业形态再造的过程,发达国家重塑工业体系的核心在于开拓新的产业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产业的跨国转移,为我国产业承接国外高端价值链工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新技术革命”将引发我国新兴行业产业链的产生

  此次危机之后,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将很可能在未来数10年内产生,世界产业格局也将由此出现新的调整。“后危机时代”,作为新技术载体的新兴产业将成为世界产业技术边界上最为活跃的产业类别,潜在技术革命将引发新兴行业全球产业链的生成,并由此重塑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这为我国通过“蛙跳”战略实现跨产业链升级,并由此生成国内新兴行业产业链,同时促进传统产业链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提升我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后危机时代”,随着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亚洲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将逐步加深,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在这种区域产业发展框架下,亚洲生产网络的内部垂直分工程度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也将更加深入地融合到亚洲生产网络,特别是东亚生产网络当中。在区域内贸易规模扩大和分工程度加深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如果有效利用亚洲生产网络中各国价值链分工地位转换的契机,提升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分工与贸易地位,将极大促进国内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四)“低碳经济”将促使我国产业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变

  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而未来全球产业发展模式也将步入这一新的框架,“低碳产业链”将随即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鉴于“低碳规则”可能决定世界产业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各国在“低碳产业链”上的分工地位将决定其整体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作为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的中国,如何利用世界“低碳经济”的浪潮,逐步摆脱产业发展过程中“三高经济”的魔咒,占据全球“低碳产业链”的制高点,将成为未来中国产业链升级能否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产业链升级的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

  从理论上来说,一国产业链升级要从要素投入结构、技术进步和国内分工3个角度入手。借鉴产业链升级的理论,并结合“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格局的新变化,我国产业链升级可以从以下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入手: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

  目前,在国际工业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位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实现我国产业链升级,首先要通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重新定位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1.调整总体贸易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急需调整我国总体贸易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第一,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第二,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第三,要使出口商品价格全面反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

  2.抓住服务外包机遇,努力扩大服务贸易

  金融危机将影响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格局,印度等严重依赖欧美外包业务国家的垄断地位将会松动。中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形成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先进服务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的一体化。第一,要稳步扩大基础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完善服务业双向投资贸易政策;第二,要推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成为国际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中心;第三,要相应推进服务业体制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3.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后危机时代”,我国要利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一,要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全球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率;第三,要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

  (二)立足现有生产优势,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

  从全球价值链现实格局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目前必须立足劳动力资源充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实现国内“工业化”的最终完成。

  1.加强企业国际化意识,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我国产业要实现国际化,实现与国际价值链的对接,就需要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化意识,实行国际化战略。简单来说,第一,企业要主动切入全球跨国公司产业价值链;第二,企业必须要经历学习与模仿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速度和程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制造业,难以满足产业链升级的需要。第一,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第二,要积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聚集功能;第三,要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以国际化提升服务水平;第四,要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的重要平台。

  (三)培育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革新

  我国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培育国内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技术革新。

  1.以企业为创新主力,建立良好激励机制

  培育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要从构建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开始。第一,要通过文化建设树立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第二,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第三,要完善投融资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第四,要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企业自主创新。

  2.形成多维自主创新层次,搭建国家创新体系平台

  多维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创新和民间推动型创新两种优势,营造一个鼓励创业、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第一,要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民间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第二,要优化资金配置,解决民间创新的融资难题;第三,要健全支撑体系,支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第四,要优化创新载体,建设有竞争力的创新经济集群;第五,要重视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第六,要塑造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促进地方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国内完整产业链生成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质性”的特点,与日韩和台湾地区不同,我国产业链升级所需要的低端工序转移不必寻求海外市场,在国内区域间实现转移即可。通过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并一次推进东部实现产业链升级,将极大推动我国完整产业链生成和整体升级。

  1.运用国内市场手段,协调区域分工和发展

  第一,要处理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关系。第二,要协调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与适当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第三,要明确支持地区之间展开合作与鼓励各地区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参与不同层次的跨国区域合作的关系。

  2.发挥内地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及调控作用。第一,中央政府在产业转移中要搭建平台,要完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主要是对东部新建和发展部分资源消耗大、产业关联度不高、内地市场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限制。同时,有选择地鼓励部分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率先在东部地区发展。第二,中西部地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不能只靠国家出台优惠政策,而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主要内容。第三,为承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要加快培养产业人才,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开发项目的科技投入,同时充分发挥中西部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现有科技力量作用,保持本地人才优势。

  3.发挥地区产业集群功能,提升我国区域产业竞争力

  中西部地区必须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积极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而东部地区也必须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与国外高端价值链对接的能力。第一,要以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作为区域竞争力政策制定的核心,推进集群组织的网络化与集群组织支持体系的日益完善。第二,要增强区域竞争中的经济整合能力和区域集聚能力,国家的产业政策应尽可能突出各区域的比较优势。第三,要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具体类型,采取多样化的区域竞争策略。(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