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江苏“后世博”跳跃:人才当种子选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8月05日01:40
  昆山花桥因距上海很近,又有土地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江苏诸多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图为花桥国际商务城管委会

  [ 苏州、无锡、南京等外向型经济大市,曾经均以传统制造业为经济支柱,导致流出人口受教育年限高于流入人口受教育年限,成为各市普遍的现状

  不过,近年来江苏各地推进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向家乡回流”的人才数量显著增长 ]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21世纪什么最贵?还是人才。江苏省的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仅2010年一年,江苏省各级财政就拿出超过26亿元资金,用来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赴江苏创新、创业。其中,省一级财政今年的资助金额从2亿元增加到4亿元,引才规模也将扩大到400人。同时,对于具有国际影响、拥有重大成果的创新、创业团队,江苏除给予个人百万元资助外,还将给予团队3~5年持续的科技经费支持。

  而无锡的承诺是:今年最少要拿出6亿元奖励到无锡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士。昆山则以过亿元的奖励资金成为江苏招才力度最大的县级市。

  无论是建设人才高新区以发挥人才集聚效应,还是灵活采用“候鸟政策”以“借脑借智”,或是凭借本地后发新兴产业促进人才回流,在长三角城市圈借助世博效应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江苏从上到下都在“招商引智”,以人才来保证其县域经济在未来继续强劲崛起。

  批量复制尚德奇迹

  如果说到引进一个人从而带动一个产业的最好例子,无疑就是无锡尚德。尚德奇迹已经成为各“招商引智”单位的工作典范,催动着一批批人才高新区也来创造“尚德神话”。

  这些人才高新区中一个志在必得的“选手”就是无锡新区。当被问及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人才个案可以接受采访时,“无锡新区530办公室”的郑主任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可采访的人多了,现在已经有300多家"530企业"落户我们新区了。”

  无锡2006年推出“530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引进不少于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到无锡工作,重点领域是环保、新能源、生物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

  这个在全国最先实施“530”计划的国家级高新区,曾经成功孵化培育了尚德太阳能、美新半导体等企业。施正荣、赵阳(美新半导体CEO)在此演绎的传奇创业故事已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典范。

  曾在美国留学、在硅谷生活的吴周令,就是这样一个沿着“前辈”足迹踏入无锡新区的例子。2009年,考察了全国很多地方以后他带着起源于硅谷的创业梦想落户无锡新区,创设了荣芯科技。

  吴周令也曾在上海办过企业。他告诉本报记者:“上海非常好,但上海很拥挤,房租很贵。”他把上海和无锡做了比较:“无锡现在有尚德的施正荣博士,还有不少留学生都来了无锡创业,这在全国是一个榜样。上海好像没有宣传相应的榜样。当然也可能有,但没让我感受到。”

  吴周令很看重类似于硅谷的创业氛围,“我们选择在一个地方办企业,要考虑很多因素——政策导向、人文环境、投资榜样等。选一个地方不光是具体的、细节上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整体的感觉。”

  而一直意欲打造“东方硅谷”的无锡,其朴实的风格和人文环境在吴周令看来都和硅谷很相像,“这个地方让我们感觉到"就是这个地方"。”

  实际上,吴周令所说的这种听上去有些玄妙的“感觉”,背后却有无锡新区各项实实在在的政策在支撑。今年以来,围绕建设创新型园区和实施“千人计划”(5年引进千位海归人才)示范基地,无锡新区设立了10亿元产业培育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促进重点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尤其是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性产业。

  核心企业入驻园区,都能获得3年贷款贴息或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金配套。同时,全区正在形成种子基金、创投基金、天使投资、私募基金等多元科技金融体系,打造一个“科技金融集聚区”,用当地政府的话说,就是“创业之初当保姆、创业之中当助教、创业之后当保安”,“支持科学家成为企业家”。

  中小城市引入“候鸟”

  公司新项目正处于开发的关键时期,江苏富菱化工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朱锐却减少了待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反而每天泡在网上,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网络的另一端是交通部南京公路研究所的专家。新产品研发阶段中,虽然南京的专家未必次次亲临现场,但这种即时性的交流和沟通,同样在有效推动着产学研的深化合作。

  借助这种与科研院所的深层次合作,富菱公司的新品研发加速。企业刚刚投产不久的聚酯多元醇新品,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目前每月能贡献1000万元的销售额。而具备耐海水腐蚀特性、适用于核电站运行的冷却系统也已投放市场,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富菱这种吸引异地专家参与公司发展的柔性人才策略,又称“候鸟政策”,即打破国籍、地域、户籍、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其户籍(不迁户口),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关系(不转人事关系)的前提下,让人才如候鸟般来去自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江阴,由政府搭台,围绕定标准、申办手续、办理程序等方面,已经引入类似的柔性人才超过4000名。而同为县级市的宜兴,也在今年7月出台了人才柔性流动新政,明确引进的柔性人才可在申请办理《特聘工作证》后,在人才选拔、评比、奖励,项目申报、融资、减免税等方面享受宜兴市同类人员待遇。

  县域经济竞争激烈的江苏各城镇,在近年均不约而同地采取此种政策,以应对自身经济转型时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江阴、昆山这样的县级市,一方面本土乡镇企业近年的崛起正在将县域经济不断推向新高,另一方面要实现本土私营经济的规模化和持续性发展,又亟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而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虽然给江苏带来了一定的人才溢出效应,但中小城镇吸纳高端紧缺人才落户的难度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下,不强求人才落户,而是采取异地咨询、兼职、技术入股等柔性方式,以“借脑”来实现更多人才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了当下江苏各县“招商引智”的有效办法。

  本土人才回流成风

  家在苏州的高亮从香港理工大学IT专业毕业以后,在香港一家IT公司工作了好几年。今年,权衡许久后,他放弃了留在香港的打算,直接回了家乡,与昆山一家电子企业签了就业协议。

  被问及“为何回到家乡”时,高亮笑着告诉本报记者,这是他回来以后最常被问的问题,“原因当然有很多,离家近,房价低,各方面压力比香港、上海等大城市都小很多,但离上海又很近,而且尤其是IT这块的发展机会也不少。”

  而在德国学习、工作了近8年的严兰,最近也回到了苏州从事制药工作。“国外的理念、技术虽然成熟,但增长空间不如国内,所以我们在国外一直紧盯着国内的发展,一有机会就返乡。”严兰说。苏州的医药产业虽然是后发产业,但2007年开始以每年约20%的速度强劲增长,去年时总产值达到了220亿元。看到这样的趋势,严兰回到了苏州着手创业。

  苏州、无锡、南京等外向型经济大市,曾经均以传统制造业为经济支柱,导致给高层次人才的施展空间有限。流出人口受教育年限高于流入人口受教育年限,成为各市普遍的现状。

  不过,近年来江苏各地推进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环保、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向家乡回流”的人才数量显著增长。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一位负责人就告诉本报记者,花桥近几年来累计引进了包括华道数据、中金数据、远洋数据等80多家服务外包企业。这些项目的落户,再加上对引进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住房、薪资上的优惠措施,IT人才的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其中很多都是高亮这样在知名学府学成后归来的人士。同样,在无锡近年新崛起的服务外包产业中,据调查也已有一成左右的中高端人才为无锡本地人才。

  这种本地人才回归的趋势不仅给城市带来了新鲜血液的回流,而且“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化优势,也能让这些人才更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