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能源·电力 > 新能源

打造能源科研“国家队”

来源:中国投资
2010年08月19日15:40

  打造能源科研“国家队”

  专访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

  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并不是那种分散、割据、可有可无的“挂牌中心”,而是一支优胜劣汰、承担重任的“国家队”

  文/本刊记者 杨海霞

  7月23日,一则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1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达到首次临界。

  快堆技术是第4代核电技术,也是国际能源科技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前沿技术上,中国成为了少数几个领先者之一。

  在这则热门消息背后,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能源快堆研发(实验)中心”。

  就在同一天,一批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内的22家机构获得了国家能源局的授牌,正式步入“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的行列。至此,已经有38家机构成为这个群体成员。

  成立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是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为了提升能源行业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背后是通过鼓励能源创新、壮大能源产业的国家战略。在这个能源科技战略中,集中体现了“国家”的角色,提出了要强化政府规划在这些领域创新中的作用。而攻克瓶颈技术无疑是重中之重。事实上,这38家研发中心涵盖了代表未来能源产业竞争的大多数核心技术领域,新一代核电、海上风电、智能电网、能效技术⋯⋯

  可以说,国家能源研发中心并不是那种分散、割据、可有可无的“挂牌中心”,而是一支优胜劣汰、承担重任的“国家队”。

  7月27日上午,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就此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改变旧模式

  《中国投资》:能源科技竞争可以说是国家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知道美国在培育科技创新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从国家发改委到国家能源局,作为能源科技装备的行业主管部门,科技装备司的职能有没有变化?

  李冶:能源局成立以后我们把科技工作作为行业管理工作最主要的内容,能源局现在的职能和之前发改委能源管理工作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原来发改委主要承担固定投资、项目审批、宏观调控为主的管理职能,而能源局既有发改委这些职能的延续,同时它又是能源行业的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有其特定含义,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行业管理从过去管人、管物、管钱向规划、法规、科技进步等职能转变。

  其实,国外的一些能源管理部门也基本上是这样,不管国家体制有什么不同,政府部门对行业的管理职能都是存在的,因为行业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不因政府机构的变化而变化,行业主要是以企业、产品、市场组成,因此有行业就有政府行业管理。

  不同国家的政府机构对行业管的内容不同,但有一点——促进行业进步——是共同的,比较典型的就是美国能源部。美国能源部的职能和我们中国国家能源局比起来没有我们这么宽泛,具体而言,美国能源部其实就是美国的能源科技部,主要管理科技工作。美国能源部每年大概投入200多亿美元在科技工作中,主要是依托能源部下属的20几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一些企业、高等院校,大量开展促进美国能源科技进步的重大课题研究。

  所以国家能源局成立以后,我们也发现能源科技的管理工作有些问题。过去能源行业的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部门,比如煤炭、石油、电力等各个部门,这些部门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而被撤销,那些从属于这些部门的大院大所也因此分散了,有些变成了某个企业的科研院所,有些就地转化为企业了,比如能源装备领域的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等等。

  另外一个问题是,过去的科研院所的专业比较单一,比如石油的就搞石油,现在能源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综合能源的阶段,比如煤制天然气,它到底是煤的问题还是天然气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划分了。再如能效问题,涉及到很多内容,不一而足。

  这样就需要在原有的科研体系基础上进行整理,进行改革,所以国家能源局就把“组建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能源局的机构刚刚设立不久,我们就把这件事当作大事去做。

  《中国投资》:能源科技的确是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既然过去能源研发体系存在一些不足,那么38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设立会有哪些不同的考虑?

  李冶:主要的思路是立足行业需求,产学研结合。2009年底,我们利用现有的条件,搞了第1批16个能源研发中心。他们有些是隶属于大型能源企业的,有些原来本身就是一个科研院所,经过这次赋予新的内容,有的企业原来本身并没有研究机构,但是现在创新主体主要还是在企业,所以给他们一个新建研发中心的任务。

  从这第1批研发中心的情况就能看出来,16家基本都是围绕着能源建设、能源发展中急需的一些技术门类,像风电、核电的关键材料、清洁高效发电技术等等,筛选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一个研发中心管理办法,采用企业自愿申报或者地方政府自愿申报,然后国家能源局组织专家评审,进行认证,认证后经过公示、批准的程序。所以比较公平,公正,公开。

  这批研发中心设立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体现出政府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把能源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某种程度上也是向行业发出一个信号。

  第二,原有能源领域里的科研机构长期存在的分散、割据局面,导致已经没有多少单位去承担国家级的研究项目了,他们不是站在国家、站在行业这个角度去组织重大的科研项目,而是围绕着本企业或者本院本所的利益去搞科研,我们要改变这样的一个局面。

  第三,当前存在着一些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通过研发中心深入研发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取得一些重大的技术突破。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依托一重集团建设的大型核电关键材料研发中心,就是承担了这样一个任务。核电反应堆其实就是由上万吨各种大型、异型的铸锻件来组成的,无论是它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还是蒸发器还是里面的堆芯筒体,都是大型的高精压力容器,而全世界真正能生产的实际没有几个厂家,主要是日本、韩国很少的两三家公司。应该说这是一个制约核电发展的瓶颈材料。因此,建立研发中心目的就在于此。而通过一重集团的努力,目前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2代改进型和3代核电锻件都基本实现了国产化。

  第四,研发中心本身也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平台,海外一些优秀人才现在想回来,回来不知道去哪,而有时候企业研发中心的主战场又吸引不来人才,因为有些企业过去没有这些研发机构。现在我们把大型企业设立的研发平台作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平台,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比如一重集团,就从海外请来了一流的材料专家作为他们的首席科学家。

  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

  《中国投资》:如您所说,国家能源研发中心承担着重要角色,那么有哪些相应的政策来促使他们完成使命?换句话说,有哪些激励措施和约束性的政策?

  李冶:我们能源局设立研发中心主要还是从行业需求这个角度考虑的。我们不想搞简单的“挂牌中心”,也有的企业找我们说给我们块牌子就可以,也不要国家给资金,我们有的部门搞的研发中心左一批、右一批,每年都有几批,一批有几十个、上百个,这样的研发中心我们不想搞。所以我们的研发中心数量不会太多,就像美国这样的能源大国,他们能源部的直属重点实验室也只有20几个。我们第一批是16个,第二批22个,加一起38个,我们原则就控制在30-40个。

  这是第一。第二,对这批研发中心我们也有退出机制。也就是说,数量就这么多,但是有进有出。我们实行定期的考核、评价,根据业绩实施一个优胜劣汰的制度。

  第三,对于有优势的研发中心,我们的支持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在资金上“持续”的支持,每年都支持。第二个,搞这个研发中心不是给人看的,是要用的,要给它任务。任务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在制定国家级的大型能源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行业标准中,要充分发挥研发中心的作用,让研发中心来牵头搞规划,搞战略,搞标准。也就是说,研发中心不仅仅是搞科研、实验,也是协助政府搞重大战略研究的重要参谋机构。第二,承担国家能源局下达的重大能源科研项目。第三,在产业技术和工程结合方面充分发挥研发中心的作用。我们组织搞一项研究不是形成一些论文就完了,主要是应用,所以将来要设立一些重大的示范工程。第四,充分发挥研发中心在能源科技的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他们可以跟国外的大院大所、高等院校来开展合作。他们体现政府的意志,但不完全是政府行为。另外,还有一些现在正在探索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如像税收优惠,研发中心进口一些关键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

  关键是要发挥研发中心的作用,真正把研发中心作为行业技术的一个中心,作为开展技术活动的一个中心,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贯彻政府意志、来推进行业科技进步的一个中心、纽带、平台。

  新能源领域占大头

  《中国投资》:核电相关研发中心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这是否与我国当下积极发展核电的大背景有关?我国核电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市场需求、发展水平情况如何?

  李冶:核电研发中心设立较多,这个确实跟我们国家目前积极发展核电有关系。不只是我们国家积极发展核电,全世界都在积极发展核电,应该说我们国家核电的研发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起步虽不晚,但我们核电研发过去都是在军工口,真正把它作为民用核能技术,组织大规模的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开发,过去做得还是不够的,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过去的核电研发主要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反应堆的基础理论研究,但是,核电的装备材料的属性非常强,一个反应堆就是由1万多吨各种大型的铸锻件、容器、设备组成的,光做理论研究是不够的。

  这方面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全世界搞核电的有很多国家,但是全世界发展核电最好的,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法国,为什么他们发展最好,关键是美国有个GE公司和西屋公司,法国有个法马通公司,他们能够提供成套的核电技术装备,这方面我们的研究还不太够。所以,第1批研发中心中,围绕着核电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设立了3、4个研发中心。第2批就更深一步了,有核燃料方面的研发中心,有核电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心,还有核电在运行乃至运行之后延寿方面的研发中心,更深入,面更广。总之第1批和第2批我们围绕着核电设立了7、8家研发中心,比例不算小。

  《中国投资》:我国近年来风电开发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发展到海上风电,从设立的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来看,是否海上风电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我们发展风电技术的目标是什么?

  李冶:海上风电是在陆上风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上风电能搞,陆上风电就能搞。海上风电是风电里一个比较高端的技术,差别在于海上地域比较广,单机容量可以做大。在海上运行要比在陆上运行条件苛刻得多,要抗击台风、浪涌、盐雾腐蚀等。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设立海上风电研发中心的原因。

  我们希望我国的风电技术装备引领世界,因为中国将来肯定是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风电技术应用最多,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2020年要达到1.5亿千瓦装机容量的目标,我们现在已经投运的容量世界第3,吊装的容量是世界第2,年度新增的容量是世界第1,但是我估计用不了1、2年总装机容量世界第1肯定就能实现了。这几年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现在在世界风机10强中已经占了3个了,分别排在3、5、7,我感觉中国赶上、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指日可待,所以我们设立风电研发中心的目的就是把我国的风电技术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实施再创新,取得自主的知识产权,利用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使我们风电设备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既满足我国的需求,同时也要占领世界市场。

  应该说现在已经看到曙光了,我们依托华锐风电建立的海上研发中心可以说是目前我了解到世界上最大的风机研发中心,单机试验能量可达到15兆瓦了。已经投运了3兆瓦,即将开发出5兆瓦,正在研发的有8-10兆瓦,我们远景目标甚至瞄准在15兆瓦以上,我相信年底我们5兆瓦能够下线,明年我们更高的容量等级就能出来——当然这不是容量的大竞赛(不是容量越大就越好,但是容量增大对各个方面要求就更高了),风机关键的还是要可靠,所以我们研发中心不是单指研发风机的本体而是包括风电的很多核心技术如变频、叶片、并网技术等等,风电研发中心是“系列”的,海上风电研发中心、风电并网研发中心、风电叶片研发中心,第2批还有风力发电机研发中心、风电并网接入设备研发中心。其中,民营企业江苏大全集团和海军工程大学联合建设新能源并网装备研发中心,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是依托湘潭牵引电机研究所,风电运行技术研发中心是依托最大的风电开发企业龙源电力。

  《中国投资》:我国一方面拥有强大电网,另一方面电网在某些领域也很薄弱,如何评价我国电网技术的总体水平?当前的发展瓶颈在哪些方面?

  李冶:总体来讲我们国家电网技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世界上还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我们的电网规模比较大,大电网的技术跟小电网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技术是不一样的。

  二是我们大电网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所以技术装备都比较新,这是比较先进的重要标志。

  三是我们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商业化的特高压,交流100万伏、直流80万伏,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下一步还要加快建设,在国际上也是站得住脚的。

  要说我们国家电网在技术上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个人感觉是效率不高,比如国外一条50万伏线路可能要送100多万千瓦,而我们一条50万伏线路常规送电功率可能要七、八十万千瓦左右,这个跟我们的电网结构、电网设计水平和电网规划的水平有关,这是第一。第二,因为我国家幅员辽阔,有一些偏远地区到现在还没有用上电,或用电水平很低;一些大城市的电网跟国际发达国家比也存在差距,比如北京、上海电网跟国外大都市地下化、小型化、自动化电网相比有差距。所以我们在最落后的农村电网和最先进的城市电网方面存在“两头”差距。

  智能电网方面我们是有基础的,我国在电网智能化方面开展了10多年工作,但与真正智能电网的理念还有很大差距,智能电网是一个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于一体的完整的概念。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理解,但是有的地方是相同的,一个是智能电网应该是一高效率和安全可靠的电网,二是智能电网应该是能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网。

  所以,这些研发中心中,就有主要针对电网技术需求设立的。像南方电网公司的大电网技术研发中心研究的交直流混合电网,这其实是我国的一个特点,既有交流也有直流,而且这些电网电压等级都非常高,在电网的设计、规划、运行中如何提高效率和保证安全是一个课题。如果从点到点远距离输送,采用特高压、超高压直流是比较经济的,损耗比较低,但是电不可能老是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中间这么多地方都要停,这就要采用交流,所以哪些用交流哪些用直流,什么情况下用交流什么情况下用直流这就是技术,目的就是为提高效率和保证安全稳定。

  立足多个行业需求

  《中国投资》: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设立是基于什么样的海洋工程发展战略要求?

  李冶:海洋工程方面我们起步晚,技术差,但是有后发优势。

  过去我国在船舶工业、石油钻采设备方面形成了很多优势,但是海洋工程的研发没有实施。近几年,几个企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发,一种是以中海油为代表的用户企业,他们现在有市场急需的紧迫性,因此在努力研发海洋工程装备,一种是以中船重工为代表的船舶企业,海洋工程装备跟传统的船舶有相近的地方,因此他们也在加强研发。还有一些是以中集集团为代表的新兴企业,这批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跟一些著名设计公司在合作研发海洋工程,现在已经做出成果来了,第1批世界最先进的6代3000米水深的钻井平台已经在中集的烟台基地下水了,是给巴西的。

  我认为海洋工程研发中心设立是非常必要的,海洋工程在国外被称为“蓝色国土”,它体现出国家主权,一旦实现技术装备突破,对下一步深海石油的油气资源的开发可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有后发优势,我国整个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现在中集烟台基地生产的钻井平台平均一台比新加坡、韩国的便宜1亿美金以上,所以我们很有竞争力,如俄罗斯等国家就对我们的海洋工程非常看好,但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我们研发中心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主装备,用自己的海洋工程来满足国内3大油公司的深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为了走出去,到国际上去开展油气合作。事实上,围绕平台的是一个技术和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建设,平台就是一个工作区域,它的保障、运行、维护这些工作都是在海洋研发工程之内。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去掌握。

  《中国投资》:当前我国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怎样的?

  李冶:清洁高效发电设备主要是指火电,这方面我们应该说是世界领先了。目前我国已经投运的100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比全世界加在一起的都多,在世界处于比较领先水平,但是这并不够。

  煤电目前仍是我们很重要的电力组成部分,下一步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还要加快发展,最近这些年也有一些新的技术,需要关注。

  比如说烧劣质煤和煤矸石的循环流化床技术,我国的30万千瓦机组是引进的,经过消化吸收也发展了30多台,我们现在正在研发60万千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组,技术已经研发出来了,也准备建立试验示范工程,但是真正稳定批量生产还要有个过程。

  再比如,现在国外正在发展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这个技术目前应该是代表了燃煤发展技术的一个方向,国外已经搞了十几年了,试验示范也比较成熟,但我国这方面起步还是比较晚,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型IGCC发电工程目前只有华能在天津的一个20万千瓦项目,而国外现在40万千瓦的已经比较普遍了,现在正在建设60-70万千瓦的。这项技术中有个很重要的设备就是燃气轮机。国内燃气发电设备技术水平不高,所以虽然现在大型清洁高效常规燃煤火电已经居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以IGCC为代表的新一代的发电技术我们还处在落后状态。再如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和应用技术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开展工作。

  另外,传统的常规煤发电也有一个不断提高参数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最高可以做到600度。这个也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技术。但是国际上像欧洲、美国、日本他们都在研究700度技术,以提高发电效率和降低煤耗水平。这些都是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和目标.

  《中国投资》:能源电站空冷系统在能源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目前我国空冷系统的国产化情况如何?能否介绍未来的发展要求?

  李冶:我国有个特点,有煤的地方往往缺水,比如西北、华北地区。而发电本身是需要水的,整个发电设备的冷却也需要水。所以就有了空冷技术。

  空冷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我国在化工领域采用空冷技术比较早,在电力领域过去没有搞过直接空冷,而是间接空冷,一般只是在20万千瓦这个容量等级。

  空冷涉及到一个系统,不是光有设备就行。我们依托空冷研发中心,由中电投集团、中电顾问公司和几大设计院一起开发空冷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0万千瓦级的直接空冷是现在世界最高水平,现在我们已经批量建设了,我们正在建设100万千瓦级的,这个是全世界独一份,在宁夏的宁武电厂,由华电集团建设。

  空冷技术推广以后应该成为北方缺水地区建设大型坑口电站的一个首选技术路线,采用我们开发的直接空冷技术,一个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可以比原来下降3/4,可以节水70%以上,效果非常明显,所以这个技术我们在世界上是十分领先的,现在已经出口伊朗。

  “投入还远远不够”

  《中国投资》:总结我国能源科技装备的研发历程与政策发展历程,有哪些重要经验?还面临哪些挑战?

  李冶:自主创新是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核心动力和支撑,没有自主创新,能源发展不了,结构也调整不了。

  核心的技术靠买是买不来的。今后国家能源要想发展,要想结构调整,要想由能源大国成为能源强国,一定要有领先世界的能源科技和装备,而且是自主化的,这就是前面说过的为什么美国和法国核电发展最好?就因为人家能自主设计、能成套供货,这是一个主要的经验。

  我认为现在还有很多不足或者叫挑战,第一个不足就是我们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分散,现在我们国家的研发有统一的科技管理部门,但是我们科技管理部门眉毛胡子一把抓。我觉得,我们科技管理部门应该主要围绕着前沿基础的技术研发,在产业化应用方面应该多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要克服技术研发上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真正培养核心创新能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基础研究和示范应用脱节的问题。

  第二,在研发方面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美国能源部一年200多亿美金,我国国家能源局两批加一起还不到20亿人民币,第1批投了8.7亿,第2批投了8.5亿,已经竭尽全力了。在资金投入上我们还远远不够。

  第三,在推广应用首台套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示范工程方面我们缺乏新政策,国外在税收、政府的支持补贴都有一系列的政策。

  第四,在国家级综合性研发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缺少规划,缺少考虑,国家能源局设立研发中心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但是仅国家能源局一家还是不够的。

  第五,我觉得真正吸引一流人才进入研发主战场做得还不够,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机遇应该在吸引人才上有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的政策,让海外的人才踊跃地回国。还有国内的人才怎么样让他脱颖而出,我觉得政策还不够。

  关键一条还是对自主创新怎么看,到底需不需要自主创新,怎么样自主创新,我认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我的角度来讲,自主创新不但需要而且是必须的,不搞自主创新我们国家难以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所谓能源强国不仅是有能源规模还要有能源技术,我理解这就是强国和大国的标志性差别。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