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大势观察

张涛:从就业数据比较美国的两次危机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8月30日12:05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近期美国经济数据的良莠不齐,只是进一步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缓慢,而非重陷负增长的“二次探底”

  8月26日,道指再次破万点,这已是自2009年11月道指站上万点以来,第5次跌破,同时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则降至2.5%左右。有经学家预测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未来一年可能首次降至2%下方,若经济进一步恶化,则将下探至1.5%(由于市场对政府的反危机干预政策的怀疑,2008年底至2009年初危机最黑暗时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曾降至2.05%),显示出目前市场对于美国情景的悲观情绪(见图1)。

图1:自2009年11月站稳万点以上至今,道指曾于2010年2月、5月、6月、7月和9月五次跌破万点(红点标示)。前四次持续时间都较短。
图1:自2009年11月站稳万点以上至今,道指曾于2010年2月、5月、6月、7月和9月五次跌破万点(红点标示)。前四次持续时间都较短。

  在宏观层面担忧不断加重的同时,经济微观层面的盈利却出现了超预期好转。路透统计显示,2010年二季度,标普500业绩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超预期增长,其中75%的公司盈利超预期,二季度毛利率水平攀升至历史高位,表明上市公司通过成本削减等手段获取比营业收入更快的盈利增长。微观表现同宏观运行差异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美国的就业市场,因此,就业数据就成为观察当前乃至预测未来的一个关键指标。

  笔者通过比较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的6次深度衰退,发现当前这场危机的就业数据的变化同1974年至1975年时的衰退极为相似(见图2)。

图2:美国六次衰退期间首次申请救济金人数(四周平均)
图2:美国六次衰退期间首次申请救济金人数(四周平均)

  从单周失业人数来看,此轮危机中就业市场的走势,越来越接近70年代“滞涨”危机时的形态。当时就业市场修复进程的逆转出现在失业人数见顶后的第57周,随后进入到一个漫长的修复过程(修复耗时46个月);此轮危机中就业市场修复的逆转则提前至失业人数见顶后的第40周。

  通过比较这两次危机的其他经济数据,可以发现:

  两次危机在工业产出的修复速度上基本趋同,目前已进入到危机快速反弹后的相对稳定期。这意味着补库存对于经济拉动的因素趋弱,而上世纪70年代那次危机中,“二次去库存”并不明显;

  消费方面,由于资本、资产市场的趋弱,导致来自财富效应的消费动力不足,从而致使私人消费修复缓慢。8月份美国经济数据的修正,直接导致美国居民储蓄率被大幅上修,说明居民的去杠杆进程还在继续。这一趋势同上世纪70年代有所不同,应该和当时的消费比重及通胀均有关系;

  资本市场的表现,两次危机中,道指分别于1974年9月、2009年2月见底。1974年见底后的首次调整,出现在见底后的第8个月到第11个月,自第26个月开始二次探底过程,直至第40个月结束,跌幅达20%。当前这一次,首次调整出现在见底后的第14个月到第16个月;

  两次危机均显示,保持长期利率的稳中有降,是保持危机复苏态势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因为就长期而言,政府债务清偿能力直接取决于未来税收情况,所以长期国债的收益率直接关系到未来企业的实际税负,同时长期国债收益率的稳定,也显示美国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并没有因危机而发生弱化,这对于美国经济复苏的持续尤其关键。

  因此,综合就业市场、金融市场以及经济运行的主要拉动因素,笔者认为美国就业市场近期出现的反复以及消费市场的停滞(并没有下滑),应该是政府反危机措施趋弱的一种正常反应,仅以此得出“二次见底”的结论,为时尚早。应该承认的是,在前期政府的经济刺激之下,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只是就业市场的疲弱表明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更滞后一些。如果历史还将走出类似的情景(经济数据的走势均和上世纪70年代危机趋同),那么二次探底(GDP重回负增长)的概率应该不是很大(见图3)。

图3:两次危机期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图3:两次危机期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参与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在上世纪70年代“滞涨期”并没有出现显著恶化,当时美国消费占GDP比重为62%左右;而此轮危机,参与就业市场的劳动力却出现了巨幅波动,如果拥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持续离开市场,那么在数据上的反映,则是失业率和真实失业情况出现背离,意味就业市场的修复要远远超过上世纪70年代滞涨期,而当前消费的比重为71%。

  今日的经济情况已经与危机时大不相同,而危机后如何尽快获取新的增长点成为接下来的一个长期的、但又显迫切的难题。而美国经济运行中是否真的存在“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则成为后期政策选择的一个前提。

  事实上,美国的经济数据显示,所谓失业率和通胀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明显, 因此,采取何种措施修复当前的就业市场,需要再探讨,这关系到对于危机后联储是否采取Q2,以及效果是否能够如Q1那样见效。

  美国经济也存在结构调整问题,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疲弱的情况下,曾经超过72%的消费比重已然很难重现,其缺口如何补充,是经济复苏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虽然如此,但笔者依然认为,近期美国经济数据的良莠不齐,只是进一步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缓慢,而非重陷负增长的“二次探底”。

  (作者系财科所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现挂职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行长助理)

  张涛的微博

  张涛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涛:富士康事件与扭曲的劳资关系

  张涛:闯关资源价改 舒缓通胀预期

  张涛:汇率机制变革意在求稳

  张涛:危机后的“新三国演义”

  张涛:逻辑未改 何谈转型?

  张涛:央行后期调控要看财政脸色

  张涛:存款下降,所为那般?

  张涛:修复货币环境需要更多“加法”

  张涛:管理通胀预期重在改变习惯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