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评论:壹基金的尴尬如何解?

来源:北京晨报
2010年09月16日06:24
  壹基金的尴尬如何解?

  “壹基金会中断吗?”“有可能。”“会有这么严重吗?”“有,你和我,我们都不能理解的严重性。”这是12日晚,做客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的李连杰与主持人柴静的一段对话。节目中,李连杰坦言,壹基金是一个已经生了的孩子,但是没有身份证,身份和法律结构模糊,这在和他人的合作中会带来很多问题。

  分析·反方

  运行待完善中断不能都怪体制

  笔者以为,壹基金面临中断的原因,绝非因为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无法取得合法身份这么简单,而且,也不存在官方垄断基金会对民间慈善基金会打压的问题。如此认定其中断原因,尤其是后者,未免狭隘。分析壹基金计划面临中断的原因,还是应该要回到壹基金计划本身,需探究其运作的过程。民众都晓得,所有涉及捐献的慈善活动,民众皆不怀疑捐献行为本身,只怀疑捐献的最终结果,即善物善款支配的问题。壹基金计划显然没有跳出当今慈善事业运行上的窠臼。

  首先,壹基金计划的参与者、组织者对社会捐赠的管理、实施,借鉴的仍然是官方常用的模式。这就决定了在其运作过程中,仍会像官方一样,难以排除涉嫌贪污的问题。一旦被给予厚望的民间组织涉嫌贪污,对社会的危害会更大,直接损伤的是整个社会的世道人心。壹基金计划中尽管预设了相应的审计机构,强调资金支配上的公开、透明,但对违规行为的惩处,还没有上升到完备的法律层面。如果仅凭良心道德行事,缺乏法律上的监管,壹基金的未来发展只会陷入不确定性之中,大笔资金的管理、使用不牢靠是注定的。

  其次,壹基金的参与者、组织者并非都是兼职。那么,这类人员的待遇问题将由何方承担,从哪里支付,承担、支付到什么标准和程度,会是一大焦点。第三,无论是官方垄断的基金会还是民间慈善组织,目前都面临着资金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条原因,才是壹基金面临中断的最最根本的原因吧。

  分析·正方

  慈善体制尴尬产生“怪胎”

  壹基金的尴尬身份、尴尬处境,是现行慈善体制的尴尬诠释。现行慈善体制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政府主导下的慈善事业,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在善款使用上也数次出现违规违法情况,在及时性上又慢半拍,政府的公信力也由此受到怀疑,用于监督审计的行政成本也是极高的。与此同时,民间的慈善力量与潜能受到体制的约束,成为“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是“配角”。民众关注壹基金的未来,更关注慈善体制的未来。

  2007年,壹基金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国内首次尝试的一种公益模式,壹基金和中国红十字会有3年之约。这种首创精神,其实是在冲破体制性约束,探索一条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之路。然而,壹基金只能靠“打擦边球”艰难生存,更难言发展壮大。诚如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的,这件事反映出的最核心问题是,在我国公募基金会都是官方垄断的,民间想要成立公募基金会是很难的,所以才会有了“怪胎”壹基金。

  慈善事业的体制性弊端,公募基金会的官方垄断,注定壹基金不太可能在冲破约束、打破垄断上“一马当先”。事实上,慈善事业的非政府特性,决定了慈善的生命力在于民间。早有人提出: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上,“公退民进”就是对公民社会的“慈善”。公民意识的增强、公民责任的自觉、公民理性的成熟,都将是公民社会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力量。消除慈善体制性弊端,可以实现双赢。一是,政府逐步从慈善事业中“退出”,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节省更多的行政成本,做自己“有限责任”内的事;二是,让慈善根植于民间沃土,尽快长大。在慈善事业上,政府要做的是制定政策,让民间慈善获得“新生”,让富者的财富向慈善“转移”。巢江淮

  建议

  民间慈善弱小

  不妨给它成长空间

  三年时间里,壹基金能有目前的关注度和规模,应该说是成功的。但壹基金的成功并不代表中国民间慈善的成功,倒是壹基金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民间慈善的共同困境。阻碍甚至窒息民间慈善发展的身份瓶颈,曾经一度随着壹基金的异军突起而让人看到了一线曙光,但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慈善体制的改良,没有相关法律的跟进,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

  民间机构要成为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很多业务部门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风险。在慈善文化并不发达,规则意识普遍缺失的现实语境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譬如李连杰就遭到“伪善”的质疑。但正如要想一个刚刚学步的小孩不摔跤,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他走一样,民间慈善越是弱小,越应该给它独立成长的空间。两害相较举其轻,我们的慈善事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发育不良,远没到怕它长大后会变坏的时候。壹基金的遭遇,则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吴龙贵

  政府参与慈善

  最佳路径是制定良规

  壹基金的困境,其实是中国民间组织的一个缩影。长久以来,出于善意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惯性,政府很多时候垄断了民间社会的职能。事实上,公益性的事情包括慈善,最好的方式就应该由私人或民间组织来做。如果政府来做,尽管捐赠金额或许更有保证,但是政府做事本身是要行政成本的,既包括时间,也包括人力和资金上的消耗,而政府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纳税人。

  以慈善为例,政府去做,自愿的捐赠变成事实上或者一种隐形的必须。这对公众纯洁的爱心本身会造成一定影响,而同时,捐赠渠道的单一和善款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公众的热情,甚至导致一些逆反心理。尽管如此,公众的爱心和善意,在每一次灾难捐款时还是依旧。越是如此,我们越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动员式捐赠及其他方面的问题,让公众的爱心不受伤害。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在这方面天然应该发挥作用。

  因为政策、法规上的困境,民间组织注册困难。也正是因此,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显得缓慢,以至于公众捐出的钱是否捐得安全,用得有效率,真正用于受灾对象难以保证。这些方面,恰恰是政府最应该、最有能力做好的事情,通过完善法规,让民间组织更透明,更值得信任。

  民间慈善的发展需要政府松绑, 政府参与慈善事业最好的途径是制定良好的规则,在立法和监管上倾尽全力,而非将精力用于组织发动捐赠这些琐事上。这既节约行政成本,也提升公众的信任感,更根本在于保证慈善事业的质量和品质。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