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学术头衔”何以变身“学术荣誉”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作者:熊丙奇
2010年10月14日11:48

  备受关注的“方舟子被袭案”10月10日一审宣判,被告肖传国等人因犯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5个半月到1个半月不等的拘役。科技部12日在网上发表声明,对肖传国予以“强烈谴责”,并澄清其承担973计划项目在2008年已经结题,不再是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此前,有关人士曾建议取消肖传国的“首席科学家”等学术荣誉。科技部的声明,或可以视为一种回应,而这一回应,还原了一个基本事实,即“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并非学术荣誉,而只是一个负责某一科研项目的学术头衔,当项目结束,“头衔”不在,也便不能再称为“首席科学家”。

  然而,将“学术头衔”混淆为“学术荣誉”,在教育界与科技界比比皆是,肖传国到今天仍被称为“首席科学家”,可以说,这是大学与一些学术机构的“惯例”。在很多知名大学的网站上,有关学校师资力量的介绍,大致都有这样的文字——“本校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xx人、讲座教授xx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xx人。”这里的“长江学者”、“首席科学家”,无一例外都只是受聘为承担某一科研项目(计划)的研究人员或负责人,此类头衔应随着项目的结束而停止使用,学校不能把“人头”进行叠加计算,有意混淆学术头衔与学术荣誉,以显示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

  事实上,在数据统计上的这些“混淆”,还不特别要紧,关键是,目前大学与科研机构,对待国家科研项目与计划,其心态就是把“学术责任”当作“学术荣誉”,申请到项目,还没出任何成果,就开始大加宣传,在很多高校的校内刊物乃至媒体的公开报道中,某某学者一被聘为“长江学者”、“首席科学家”,就作为典型人物加以宣扬。更荒谬的是,某人申请到某重点项目,也是晋升职称、考核好评的重要依据。因此,目前普遍流行着“重立项申请,轻科研过程”的做法,几乎所有学者都奔忙于填写表格、申请课题之中,以拿到课题为荣,至于能有怎样的科研成果,倒成为大家普遍不关心的事。

  这样的学术,就变为鼓励大家往地里施肥,谁施得多,谁就是“劳动能手”,而那些精耕细作,亩产很高的人,却因为施肥少,而被淘汰。我国的学术也就这样被经费和项目浇灌成了盐碱地。

  科技部发布的声明,可以澄清肖传国的“首席科学家”身份,然而,这其实是一则迟到的声明,如果有严格的学术管理制度,作为“973计划”的立项机构,科技部早就该对这些“过期”的“首席科学家”及其所在机构提出警示,明确告诉他们不能再以“首席科学家”招摇过市。而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摆脱行政机构参与科研立项所具有的行政评审意味,引导学者们关注对学术贡献的评价,从根本上扭转“获得课题即获得成果”、“学术头衔即学术荣誉”的错误现象。如此,才有真正的学术可言,也才能寄望科研经费的增加,带来学术水平的提高。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