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投资用直觉还是计算器?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朱小坤
2010年11月08日16:28

  直觉和科学哪个更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不要忙着回答,它们与“正确”都没有必然联系。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直觉就是理性。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理性也是冲动。

  文|CBN记者 朱小坤

  插画|陈杨

  作为一个理财新手,我听到诸如“一定要理性”一类的忠告数以筐计(其实,“做投资直觉最重要”的心得分享也并不在少数)。但一度最让我困扰的是,我没办法搞清自己究竟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当股市达到4000点,还在一路上涨时,入市的决定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当某只股票已经跌得只剩最高值的一半价格时,进场抄底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当股价跌到只剩买入价的1/3时,继续持有等待反弹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

  01

  来点绝对的理性投资如何?

  我不想做事后诸葛亮,但只要我做出判断,就要承受非理性的风险。但投资者的决策到底有多大程度的不理性呢?这个需要量化的问题也是很多寻找投资圣杯的人想要知道的。

  比如美国的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教授,他另辟蹊径地想通过用脑电图照片对应投资者的决策来揭开这个秘密。开颅手弗农也因为这个主意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奖。

  现在神经经济学已经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现象、个人行为模式带进了更微观的细胞领域。John Cassidy在《纽约客》上讲到他参与神经经济学有关“损失厌恶”实验的经历,神经经济学家们从他的大脑结构中,帮他找到了宁愿承受损失也不愿卖掉不断下跌的股票的原因。

  神经经济学家用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观察大脑的工作状态,发现了人脑的生理结构与经济行为中的非理性决策的关系:基本上,需要做长期决策时,大脑额叶前区部分会开始理性的逻辑思维,但在做短期决策时,大脑边缘皮层的作用会超过额叶前区,满足原始需要的非理性冲动就被放在了首位。原来理性和冲动的斗争,从我们有脑子的那天起就开始了。

  通过电脑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获利规律的量化投资法似乎可以破除冲动的风险。创建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数学家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最初做基本面分析亏损后,决定排除人为不理性因素的干扰,把决定权交给数学模型。

  凭着精密数学模型的帮助,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运作的大奖章基金 ,从1988年到2008年,在扣除5%的资产管理费和44%的投资收益分成之后,年均净回报率依然高达35.6%,比股神巴菲特要高出近18%。西蒙斯本人在2005年净赚15亿美元,差不多是索罗斯的两倍,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

  大奖章基金研究大量的市场历史数据,总结出统计学上某些相关性,从中发现大量微小的获利机会,然后通过成千上万次的短线交易聚集起惊人的盈利,有时它交易量能占到整个纳斯达克交易量的10%。西蒙斯完全让电脑交易模型来决定买卖品种和时机,只有当市场处于极端波动状态时,才会切换到手工操作状态。从2002年底至2005年底,规模为50亿美元的大奖章基金已经为投资者支付了60多亿美元的回报。

  但是可不要以为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是多么容易的事情,西蒙斯本身就是个世界级数学家,曾因与陈省身一起提出“陈-西蒙斯理论”获得1976年美国数学会颁发的范布伦奖,他还在美国国防部做过密码破译工作。文艺复兴公司的雇员中,有将近一半是数学、统计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在公司里随手抓一个人,很可能不是数学博士就是其它自然科学博士。

  02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让理性栽了大跟头

  而同样信赖计算机模型的梅里韦瑟(Meriwehter)就没那么幸运了。1994年,被誉为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的梅里韦瑟(Meriwehter)聚集了华尔街一批证券交易的精英,成立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与大奖章基金类似,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是通过计算机数学模型发现市场套利机会,买入被低估的有价证券,卖出被高估的有价证券。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利用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市场理论、学术报告和市场信息,形成一套自动投资模型,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发现两种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历史价格差,如果市场上两者出现偏差且偏差正在扩大时,电脑立即生成套利投资组合入市,当偏差通过市场调节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时,平仓离场。

  凭借这套模型,到1997年末,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由成立之初的12.5亿美元上升到48亿美元,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但紧接着1998年的金融风暴却让它差点因巨亏破产。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分析历史数据得出的数学模型里,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常常被模型忽略掉。模型显示德国债券和意大利债券的价格一般呈正相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LTCM模型认为两种债券利率相差过大,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债券利率将逐渐恢复稳定,二者之间差距会缩小。

  但同年8月,小概率事件发生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滑,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恶化,俄政府宣布停止国债交易,受到影响的投资者纷纷从发展中市场退出,转而持有美国、德国等国的债券。LTCM所沽空的德国债券价格上涨,做多的意大利债券等证券价格下跌,结果两头亏损,杠杆操作又放大了亏损。

  从5月份到9月份150天的时间里,公司的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亏,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出面组织,由美林、摩根等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股权。

  03

  跟大师学投资直觉

  看来即使排除人为非理性因素影响的电脑模型也不是绝对靠谱,而且相比奢望梅里韦瑟那个遇到小概率事件就让他赔到破产的模型和西蒙斯那个谁也不告诉的黑箱模型,跟巴菲特学习投资对我们来说更现实一点。

  巴菲特一直把自己看做投资决策的核心。在1967年写给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说:“在这些年里,我那些真正绝妙的投资想法都严重倾向定性判断……。至少在我看,投资者在定性分析上的正确决策帮他们赚到大钱。”

  这位前世界首富丝毫不掩饰直觉的重要性,据说他还曾向人坦言,他的投资决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直觉拍板的,只要直觉告诉他在这方面有投资价值,他就会大胆地进行投资。

  2006年时巴菲特用40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IMC金属制品公司80%的股份,这笔巨额投资最初只源于IMC集团主席给巴菲特的一封信。也许正是对个人直觉的坚持,让巴菲特在1968年美国股市涨升如潮的时候从股市撤出几乎所有投资,从而逃脱了次年的股灾。

  大佬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直觉可能比一般人的理性还正确,这并不难理解。巴菲特5岁就在自家门口摆过小摊,11岁开始买股票,13岁成为纳税人,他的潜意识里储存了太多我们不知道的经验和常识,随时可以被直觉调用。

  就像我妈妈总是能比我更准确地知道往大米里添多少水,焖出来的米饭香软可口又不会中途溢锅—直觉可能准也可能不准,但毫无疑问,经验更多的人的准确率也要高出许多,熟能生巧的巴菲特对企业和股票的直觉判断,建立在他对企业的充分了解和丰富的个人经验基础上。当我欣喜地买进跌到只剩最高值1/2的股票,想象它反弹回升时数钱的快乐时,由于缺乏对股市的了解,此时我的直觉和理性都没法告诉我,下跌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呢。

  不过巴菲特也觉得与理性分析相比,自己的直觉更重要,这就变得有趣了。《引爆流行》的作者 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另一本畅销书《决断两秒间(blink)》里列举了很多直觉判断战胜信息收集分析并判断的例子,譬如字画鉴定专家在几秒钟内作出的判断可能胜过靠现代仪器和数据分析作判断的分析师;美国国防部的军事演习中,依靠现代化装备的红军输给了凭借经验作战的蓝军等。

  Malcolm Gladwell发现人在瞬间作出的判断,实际也是基于大量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可能就在我们的意识里,也可能在潜意识里,而快速做出判断的诀窍在于找到并抓住关键信息。

  04

  为什么直觉也会战胜理性?

  凭着直觉投资,偶尔会战胜理性,不过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更应该这么说,直觉会战胜片面的理性。

  一般来说,我们总认为掌握的信息越多,越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事实上信息太多了也会让人迷失,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大学报志愿时的经历让我对此深有体会,把学校位置、专业排名、就业趋势、课程难度、老师建议混合进兴趣爱好之后,我彻底迷失了,最后随便选一个完事。

  所有的信息都会作用于决策,但它们拥有不同的权重,大量信息会使我们出现权重设置错误,最终导致错误的决策,而直觉或来自潜意识的第一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最先感受到那些权重最大的重要信息。

  我猜测越有经验的投资人,对权重最大的关键信息越敏感,所以他们更加相信直觉,如果直觉不对,他们不会投资。

  虽然直觉的确有助于抓住关键信息,直达问题核心,不过也无需把直觉判断捧得过高,因为潜意识感知到的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关键信息,也可能是原始的本能冲动,甚至是深藏内心的惯性偏见。

  股市新手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直觉犯下“追涨杀跌”的错误,这很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冲动。而以貌取人几乎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无意识偏见,《三国演义》里以知人善任出名的枭雄曹操就因此错放张松,失去收复西川的好机会;在美国长相体面的候选人总是更容易获得选民好感,历届总统的照片可以作为辅证。在投资中,把其他地方得到的经验贸然移植到理财领域,也是最常见的让人钱包受损的错误。

  我还曾读到过一个叫弗雷德·考布里克的基金经理的故事。在一次和他要投资的公司的CEO的会面中,弗雷德·考布里克看到这位CEO的袖口是他不喜欢的样式,而这个公司其他几个人都用了和CEO一样的袖口,所以他没有投资这家公司。我猜测他的逻辑是“根据袖口样式判断出这个公司的员工都对老板惟命是从,所以肯定是个高风险公司。”—不过这个基金经理似乎也有点神经质了。

  也许正确的决策既需要理性分析,也离不开直觉感知,大师就是能在合理的时间将两者平衡调配,做出决策。了解这些后,我变得不那么纠结于自己的判断到底究竟出于直觉还是理性,因为不论直觉还是理性都源自我平日经验和知识的累积,区别只是有时它来自意识,有时来自潜意识而已。

  刚入股市的新手倾向根据直觉买股,是因为“在其他地方的经验也适用股市”的偏见;“追涨杀跌”的错误,在股价上涨时买入,在股价下跌时卖出,可能源于趋利避害的冲动;买进跌剩最高值1/2的股票,是缺乏对比信息,很多时候恶梦才刚刚开始。

  联系编辑:fuqiaolin@yicai.com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