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通胀乃货币现象根治靠收紧货币

来源:《证券时报》
2010年11月24日03:01
  通胀主因是货币投放过量

  传统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由供应和需求两个因素决定的:当需求量增大时,价格便有上涨的压力;而当供应量增加时,商品的价格便有下跌的压力。所以,如果调整价格,只要调整供求因素就行了。

  但是,上面这个符合常识的理论在现实中是会遇到背离的。远的如过去政治教科书中说的有些资本家宁肯把牛奶倒掉也不降价销售给穷人充饥。近的如不少地方的开发商宁可把房子囤在手里,或者是一些地方政府十几年里手中都握有一批保障房,但是就是不推向社会,任凭房子价格扶摇直上。因此,在有市场之外的因素进入市场以后,供求因素对于商品均衡的、公平的价格形成是会失效的。

  所以,历史上便有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说了,通货膨胀实际上仅是一种货币现象。尽管直观上这个说法也是常识,但是与供求理论相比,正当性差一些,适用范围也小一些。不过,对于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来说,这个说法就太有道理了。

  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了现实,且呈现逐步走高的趋势。最近几个月,中国统计局公布的CPI尽管远低于老百姓的感觉,然而数据毕竟已经从2.9%、3.3%、3.5%、3.6%、4.4%一路涨了上来。但是,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是物质短缺造成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目前几乎没有哪一个领域的商品供应量是不足的,相反,大部分领域的供应都是过剩的。所以,目前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必然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最可能的就是货币因素造成的。

  上述这个论断早已有许多人论述,更有众多的数据佐证。从相对比例来看,中国目前的M2供应量约70万亿人民币,是GDP的200%以上。相比较,美国的M2占GDP的比例只有60%。况且美国发行的货币大多流向了全球,而中国发行的货币则基本只在中国内部流通。再从增长比例来看,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M2增速超出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5.4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0年9月超出9个百分点。最后从绝对额增加来看,中国每年都向流通领域注入了大额净头寸,2006年是1.45万亿,2007年是0.47万亿,2008年是1.86万亿,2009年是2.75万亿。而今年光是第三季度一个季度就注入了净头寸1.9万亿。因此,供求因素不是造成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主因,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货币投放过度。

  必须使用货币手段才能解决

  既然货币投放过多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那么这种货币现象就必须使用货币手段才能得到解决。解决货币投放过多,无非一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即提高利率,二是控制银行放贷的能力和成本,也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例,三是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甚至削减货币供应总量。

  目前中国存在二元经济现象,提高利率反而会造成热点过热、冷门更冷的问题。但是,升息仍然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存款保证金比例,由于目前法定存款保证金依然有1.62%的利率可享,所以作用不大。而且即使提高存款准备金,如果货币投放总量没有减少,那么总体上货币收紧的影响不大。所以,只有严格地控制货币投放总量,甚至减少M2的流通总量,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釜底抽薪之举。2010年10月,中国的M2总量是69.98万亿,比2009年12月多出9.36万亿,已经增长了15%。而这是在今年10个月内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实现的。所以可以说,提高存款准备金,不足以遏制M2的快速扩张。尤其重要的是,截至到9月份的外汇占款比去年年底增加2.02万亿,增幅是10.43%。所以,严格控制M2的投放和通过汇率等手段消减外汇占款,是目前中国经济中需要优选的政策。

  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需要主要通过货币手段来解决,所以非货币解决手段,往往不能起长期的、根本的作用。目前有关部门出台了各种限制物价尤其是菜价上涨的措施,包括扩大供应、增加或者抛售储备、打击囤积和炒作、限制价格等等,已经导致部分地区的菜价和棉花等产品价格下跌。但是,由于这些手段,只是在供求层面上发挥作用,而且许多是临时性的行政措施,并且可能扭曲价格体系,因此不是长久之道。如果货币投放过量的问题不解决,那么通货膨胀最终必然会冲破这些临时性的行政性的限制,物价可能会出现更大的报复性的上涨。所以,解决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现象,必须把焦点聚集在货币因素上,想尽一切办法把货币投放量给减下来。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