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政策合力效果初显:消费品涨价动力不足

来源:金融时报
2010年11月24日10:16

   继《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11月21日发布之后,国家发改委22日又表示,目前我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所有政策均剑指一个目标: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前已有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等七部委联手出招遏制物价。

从具体的调控措施来看,一方面央行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银根持续收缩,缓解物价上涨的流动性过多因素;另一方面多部门出台的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政策,将从缓解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端同时减弱物价上涨动力。

  众所周知,供求关系是影响消费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部分社会炒作资金的获利需要使得市场上出现了不合理需求。由于我国融资模式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投资、经营对银行信贷有很大依赖性,信贷杠杆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资金的不合理需求。因此,控制物价必须调整流动性,怎样把社会上过剩的流动性圈住或者说冻结住,将对缓解通胀压力起到很大作用。

  业界人士分析,按照银行业目前存款水平推算,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将冻结近3000亿元资金。今年银行的放贷规模依然偏多,年初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既定目标是7.5万亿元,但截至前三季度我国本外币贷款已增加6.54万亿元,尽管四季度一般银行放贷节奏会放缓,但全年信贷规模仍很可能超出目标。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释放出的调控信号将冻结部分流动性,适度调整银行信贷投放,尤其是防止楼市回调释放的流动性成为消费品价格上涨的推手。

  由于本轮消费品涨价受供需趋紧和生产成本增加同时拉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之运费、人工成本增加,均推高了农产品和终端消费品的涨价预期。而在国务院提出的16项价格调控措施中,对农副产品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免收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将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进一步减少农副产品涨价因素,防止物价上涨演变成全面性的通货膨胀。

  另外,国务院提出,价格调控要实施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可谓切中问题的根源。社会资金的趋利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驱动,对市场、价格变化极为敏感的游资嗅觉灵敏,在不完善的价格体系中总会寻找到获利空间,而天气原因引起的供应减少,生产资料、流通成本的增加,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都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诱因。

  而且,在我国消费品价格发布、监测预警机制仍不完善的背景下,游资也会运用对市场的影响力,通过恶意囤积、哄抬炒作扭曲小宗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可见长远来看,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对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尤为重要。多部门的密集出招将打击恶性炒作,消除投机资金对物价的影响,让消费品价格回到正常的供求水平。

  以农产品为主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必然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因此政府对于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容忍度更低。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指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多重政策的组合效应无疑将减弱物价上涨的动力。发改委表示,目前我国的粮食、生猪、蔬菜、水果、鸡蛋、水产品等农产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即使是大豆和食用油也有充足的政府储备。随着供应状况好转,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仍然可期。

  

(责任编辑:null)

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