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黄鸣:微排技术会带来一场节能革命

来源:《锦绣》
2011年01月04日23:55

  下文中Q代表《锦绣》杂志,A代表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鸣。

  采访人:《锦绣》杂志执行发行人孟雷

  壮观与奇妙

  Q:这次来“中国太阳谷”感觉很震撼,从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替代,到节能建筑,到各种节能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和智能化控制,“太阳谷”就像一个微缩的人类未来生活模板。

  A:是的。“太阳谷”的构想就是“微排城市”的雏形,从各个层面,生产、旅游、居住、学校、交通、建筑等等各方面,将各种排放降到最低,微弱的状态。我们的战略,就是在这个雏形基础上,大面积向全国、全球推进,以“微排地球”为目标,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两大全球难题。

  Q:“微排地球”,听起来很新鲜,很壮观。是什么时候产生这个宏阔构想的?

  A:我记得2007年中欧节能技术论坛,中国是建设部,那面是欧盟,在会议中,我首先将“中国太阳谷”的构想给展示出来。我说,我们设了一个底线,排放的底线,就是达到现在综合排放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国太阳谷”整个系统和地域都是这样的。当我展示这个架构的时候,他们感觉很震惊。

  我们的构想特点在于,就是原来互不搭界的各专业之间的合作,比如太阳能、光伏、风能、地源热泵等等,新能源、节能技术各说各的好,各搞各的,互相之间不搭话、不搭界,也从来没有集成和控制系统,不能在一个城市、一个大的区域内整体解决能源和环境这两个根本问题,所以说就是支离破碎。

  要想做这个模板,过去大家苦恼的是,各个专业、各个部门的合作,尤其西方极端地无奈,因为是小政府。当我们能够把土地、规划、设计、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集成、整体建造、运营等整个一套体系,把包括居住、生产、交通、研发、教育、科普、会议、旅游度假等等这些,用一个公司化的组织架构全部包含进去,包括各个专业——能够采购得到的,技术水平达到的,我们就采购了,我们就集成到设计规划当中去;如果不能采购得到的,我们就自己研发,自己生产——那时候展示,大家很吃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说也有困惑,因为在当时谁都没能做到这一点,甚至没敢想。

  但是今年9月份,“世界太阳城大会”在“中国太阳谷”召开的时候,都不困惑了。世界各地200多个城市、3000多位各国专家和政府、企业高层,亲眼见到并体验了“中国太阳谷”的壮观和奇妙。

  是雏形,也是方舟。

  Q:听起来,以“中国太阳谷”为雏形和模板的“微排地球”目标,更像是一个宏阔的社会改造计划,当时想没想过作为一个企业,虽然是世界知名的太阳能企业,是否可以支撑这样一个目标?

  A:想过啊。但当时我就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公司的角度、从竞争力的角度、从未来的角度,社会急需的,你就做,做了准可以持续;再一个,事情是一步步做起来,只要目标坚定,不犹疑不偏离,从最可着手的先着手,我想至少能达到“虽不中,亦不远矣”。现在,围绕“微排地球”理念,我们以“中国太阳谷”很系统地做了一个雏形,感觉很欣慰。 Q:“中国太阳谷”这个雏形好不好复制呢?

  A:我们在建设时,就考虑到了复制的问题,通过建造“中国太阳谷”,我们较好地解决了新能源和各类节能技术在城市中的系统性集成及控制问题。 诺亚方舟的故事大家知道,人类的未来寄希望于能否解决能源与环境两大问题,从而建立起生态、环保、节能但又舒适的生存空间。“中国太阳谷”这个雏形就像一艘方舟,这个方舟可以全面地复制建造,我们叫方舟计划、方舟工程。一个个社区,一座座城市,将来就是承担人类未来的一艘艘方舟,直至成为一个整体,就是“微排地球”。 Q:我好奇的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发展规划,能不能与这样宏观的社会性的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A:这是个考验。我们做了很多具体的调整,将来还要调整,比如研究、规划、设计、实验室的作用将要强化,因为我们提供的将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单项的产品。每一种产品,将要放到一个系统平台上去考察。完善系统的兼容性,也提高产品的能效。我们实践的结果是,围绕“微排地球”战略,可以指导整体公司的运营。 另一方面讲,这样的考验也是任何怀有伟大目标的企业必经的过程,看某一种技术、某一种方案能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Q:从理念上讲,“微排地球”与传统的低碳、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概念是什么关系?

  A:实际上,从低碳的角度,“微”比“低”更细更好;“排”的涵义,也比“碳排放”更广,比如粉尘、垃圾等,比如普通人想象不到的有害物。“微排”的理念,如果再广义一点,再深远一点,就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是人生将更加精细。话说回来,我们一说节能、环保,很多人就认为是要把生活变得更加粗糙简陋了,认为追求生态就是应让生活回到尽可能排斥现代技术的“原生态”,实际这是一种误解。

  更是一种价值观

  Q:环保不是为了回归原始,不是为了放弃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A:是的,“微排”生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是一种折中,是一种平和,一种和谐。在心灵境界来说,为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或梦想,也许我们这些人,会过一些比常人更朴素的生活,甚至超常简朴。但这是整个生活大场面里一部分中的一个局部,并不是全部。如果大家都来学这些,那么很可能就会抗拒,一个是为自身生活水平的下降而抗拒,一个是作为一个思考者,他会认为这不是和谐,会认为这不是人类为求整体进步所走的路,某种程度是一种倒退。这种抵抗,会成为推行生态、节能、环保、低碳最大的障碍。所以“微排”这个概念,我们再去提炼,再去升华的时候,它包括着精神层面,文化层面。

  它是顺势而为的文化。比如,几十年前,没有空调也行,没有暖气也行。但经历几十年、一两代人之后,皮肤功能已经变化,适应温度的能力就弱了,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变化,比如非要“反空调、反气候”,也是不人性的。但是,不能过分,夏天外面很热,里面很冷,非得到穿毛衣才觉得舒服,我觉得这个就太过分了,不是解决生活舒适需求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问题,文化问题。这种生活,这种对资源过度的索取,对能源过度的消耗,对环境过度的排放,是一种罪过,是一种犯罪。人追求和创造舒适是对的,耗竭资源、伤害环境是错的,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就形成大矛盾,形成悖论。那么“微排”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它可能就采取替代能源,比如太阳能;可能就采取生态建材和技术,让室内环境更长久地保持自然舒适。同时,人的生活在综合能耗和综合排放上又是比现在大大降低的,达到“微排”。生活舒适和能源、环境的矛盾,就相对和谐地解决了,文化方面、价值观方面就不再对立。所以,我们探讨“微排地球”战略,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Q:这么说,“微排地球”是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有独到的文化内核。追求的是技术、生活、文化三者的和谐统一。

  A:正是这样。它致力于从这三方面调节我们的幸福指数。 比如我们刚才讲生活舒适度,现在相对于几十年前,我们在温度上已经更舒适,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上升的;但在空气,呼吸这个方面,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下降的。这时候我们有“微排”技术把它提升,回归到更自然的状态,这是一个方式。 同时,处在“微排”建筑、社区环境里,对人的适应性和追求,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舒适,会产生新的文化诠释。“微排地球”这个理念,在创造它的时候,在普及并推动它的时候,同时是在描述一种文化概念,在提供一种新生活标准,我们叫未来新生活运动。

  会是一场革命吗

  Q:听上去,实践和推广“微排地球”理念,更像是一种社会革新和文化启蒙。

  A:正是。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倡导大家对人类和生存环境的关系进行新思考、新探索的“文艺复兴”。而且这种“文艺复兴”一定是致力于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到一个更高层面。人类的进化,人类创造力的进步,几亿年来,几千年来,走过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路,逝者如斯夫,进化是主题,可供我们梦想的空间还很大。 Q:很有意思,你现在更像一个“社会工作者”,或者说“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和他的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不仅在创造直接的产值和利润,而且这些工作在帮助社会向真、向善、向美方面一样在创造“价值”。

  A:挑战很严重,使命很远大,实际上困难诸多。“微排地球”这样一个目标远大的工作,需要理解,需要更多的同路人,来共同达成,形成真正的历史潮流。 昨天英国前副首相,普瑞斯科特先生,专程访问“太阳谷”,有八次以上提到这是“革命”,一直讲。对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来讲,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场“革命”。从英国工业革命,法国的社会革命,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及它衍生出来的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包括“第三次浪潮”以来的科技革命,这些每一次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也是发生革命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可以为此自豪的。可是我们做了哪些革命?我们还未能给人类未来带来了不起的贡献。如果只从科技进步来讲,如果说一代人一个机器,对这个地球的革命性贡献,我们只能提四大发明,只能提五千年的文明,这是一种缺憾。不过,我觉得让我感觉到兴奋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能源与环境这一伟大挑战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承担起来,就有可能并有机会领导第四次、第五次革命或者浪潮。

  Q:我觉得,面对能源和环境的挑战而来的革命,好就好在不需要先“砸烂一个旧世界”,人类能最大程度的享受到革命成果,而付出最少的社会成本,是建设性的革命。比如说作为“微排地球”雏形的“中国太阳谷”,能通过企业的手段,市场化的手段,有章可循地去做成这样一个事情,而不是流为一个社会空想。

  再者,原来一提节能减排、环保,往往好像只是生产企业的事情;也可以看到,为了完成减排指标,拉闸限电,有些地方把老百姓的电都拉了。如果只是这样,公众要么觉得离低碳、节能减排很远,要么又遇到给生活带来困扰,要么为了环保而放弃舒适,即便是自愿,毕竟不舒适。但是“微排地球”在相当程度上解开了这个悖论,很了不起。特别是在企业化、市场化的条件下。

  A:我们是技术、硬件、建设不分,把建造、设计结合,十二字方针:人性功能,生态节能,美观和谐。最终凝练到“人性”——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种设施,需要时就建,不需要就不要去建,建设要以人性需求为指导,不能乱建。

  拔河,我们为什么不干呢

  Q:这十二个字,三方面,再总结来讲,就是一个向真,向善,向美。人性本真,环保为善,和谐是美。

  A:对,我觉得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真善美就可以融为一体了。实际上,这样的人文理念、人性追求不仅存在于文化和宗教,在科技上一样可以体现。今天我很高兴跟你谈,以前我面对任何媒体或在全世界讲坛上,都讲“微排地球”,但都没从这种角度讲,也是你们启发了我。

  当我们建一个“微排建筑”时,还有上千个“垃圾建筑”在建,所以我们在赛跑,虽然这场赛跑很艰难。这次我到台湾,见到慈济的证严法师,她说的是善与恶拔河,希望善的东西多一点。所以我们“微排”在与能源的消耗、环境的恶化拔河时,也希望微排这一面多一点。我觉得她这个拔河说的很好,她没说把对方消灭,而是拉过来。这是很智慧的。

  Q:悲观进取。即便悲观,也要进取;正因悲观,所以进取。在认识到悲观之后还是要拔河,建设社会也须如此吧。为什么供奉释迦牟尼的地方叫大雄宝殿呢,洞彻悲观而愈进取是大雄大勇者。

  A:这种情况下,我更感觉到一种神圣感,他们享受而又不沉溺其中。我觉得他们在大悲观当中还有局部的乐观,这种人格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整个大的环境都满目疮痍了,但是他们还在一个地方开一小片净土,慢慢的,小乐观变成大乐观。

  Q:你也有些像了,努力与“垃圾建筑”赛跑,更想与能源消耗和环境的恶化拔河。很多人可能觉得,倡导推动“微排地球”,不如多做些能带来更多现成利润的事情好。

  A:我们还说不上大勇,只不过是面对一些怀疑或诱惑,别人以为是牺牲,但我不认为是牺牲。实际上,勇和智有时很难分开,有时大智才能大勇。尤其是我们团队还不算太大,员工六七千,加上学生八、九千,再加经销商几万人。即便不大,也没权利滥用这种勇气去冒险。就像下象棋,多看十几步,虽然某一招看起来很险,但是他已经计划好下一步该如何走了,这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 再者,如果对比像慈济的一些人,为了社会更美好,为了慈善放弃优裕的生活,相对而言我们做的还很少。我们是商业集团,我们还有收获,我们为什么不干呢?

(责任编辑:姜炯)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