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华为“盛邀”美国审查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2月26日08:19

  2月25日早间,一封《华为公开信》悄然发布于华为官方网站首页。

  公开信的署名作者是华为副董事长兼华为美国公司董事长,他用严谨但诚恳的措辞,澄清了美国政府对华为长期存在的不真实谣言,同时邀请美国当局对华为展开正式的调查。

  此次华为公开邀请调查的

直接诱因,源于近期华为在美国市场一项价值近200万美元交易的落空。2月19日晚间,华为发表公开声明,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下简称“CFIUS”)要求,放弃对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 Systems的一项知识产权的购买。此前,CFIUS曾以“涉嫌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建议华为放弃这项收购。

  在华为以往的北美征途中,来自美国当局借以“国家安全”设立的种种限制,早已成为华为突破北美市场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这种设限,至今未见松动迹象。华为在北美市场耕耘十载,仍难有实质性突破。

  “我们一直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就对华为所有质疑给予正式的调查。”在公开信中,胡厚崑表示,“通过美国的公平与正义的调查流程,能证明我们是一家真正的商业公司。”

  欢迎调查华为

  在华为投资美国市场的十年时间里,对这家来自中国公司的质疑和阻挠如影随形。

  胡厚崑也在“公开信”中坦言,华为在美国遭遇的误解包括“知识产权纠纷”、“中国政府的财务支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等。

  “尽管美国当局部分人对华为存在各种质疑,但至今为止,尚未主动提出对华为展开各种形式的调查和了解,而是一味的以此阻挠华为在美国市场的正常商业行为。”华为一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而另一位熟悉华为海外历史的内部人士则认为:“尽管华为一再遭遇美国当局质疑,但时至今日,美国当局也没有拿出任何可以证明各种质疑的证据,而只是一味的猜测。”

  在此背景下,华为“被迫”主动出击——用公开信的形式,对美国当局存在较多的几项质疑,华为首度进行了公开回应。

  在最为关注的“涉嫌危害美国国家安全”方面,胡厚崑认为,主要质疑是“窃取美国机密信息”和“特殊时期发动网络攻击”两点。

  据胡厚崑介绍,在美国华为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安全认证公司如EWA等进行安全测试,从产品的源代码级别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此外,通过建立“可信任的交付”模式,来保障网络交付安全。

  即便如此,美国当局对华为的安全威胁依旧质疑不断。对此,胡厚崑表示:“我们愿意遵照美国政府在安全方面的任何要求,开放给美国的权威机构进行调查,我们将坦诚地给以配合。”

  此外,胡厚崑还首度在“公开信”中回应,华为与军方技术无关,也未接受来自中国政府超过对待正常商业公司以外的财务支持。

  而对于近年关注颇多的“存在知识产权纠纷”质疑。“公开信”称,华为一直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也注重保护自有知识产权。

  “2010年,我们向西方公司支付的专利许可费为2.22亿美元(其中1.75亿美元支付给美国公司)。”胡厚崑表示:“即使存在一些问题,(华为)也可以通过协商和对方达成一致。”

  回应质疑的同时,华为还在公开信中高调邀请美国当局对公司进行调查。“这是华为首次主动邀请美国当局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了解。”2月25日,一华为内部员工私下对记者笑道:“这次华为算是做到仁至义尽了。”

  美国市场征途漫漫

  “美国市场是本土设备商在海外市场上最难突破的堡垒。”Gartner电信运营商网络设施首席分析师田颖对记者形容。

  事实上,相对于欧洲电信设备市场,美国市场向来处于相对自我保护的状态。过往阿朗、北电和摩托罗拉三家有着美国“血统”的设备商,总共占据超过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便是全球最大的设备商瑞典的爱立信,在美国市场份额也仅刚过10%。

  中兴通讯美国CEO程立新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相对于欧洲等海外其他市场,美国市场对于外国设备商的审查测试更为严格。”

  而相对于其他海外设备商,来自中国的设备商则还要面对美国当局的种种“非市场化”设限。“这其中相当部分的原因是政治因素。”田颖分析。

  在此背景下,华为北美征途屡屡受挫。

  2007年9月28日,贝恩资本与华为斥资22亿美元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商3Com公司,在3Com公司董事会批准此宗交易后,CFIUS最终审批未予通过,华为的收购计划流产。其后,华为竞购摩托罗拉出价高于竞购对手诺基亚西门子约10%,最终还是在美国当局的阻挠下,未能达成最终交易。

  事实上,除了在美国市场的收购屡屡遇挫外,在美国市场的竞标,来自中国的设备商也频繁遭遇不公正的待遇。2010年下半年,美国移动运营商Sprint Nextel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网络升级计划,进行公开招标。来自中国的中兴、华为在CDMA和LTE技术测试指标上,均位居前列,但最后却双双被排除出局。

  “保赢不输”的游戏

  “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当局基于‘政治因素’的种种设限,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还有加强的态势,华为不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位熟悉美国市场的设备商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从短期看,华为取得突破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在此背景下,华为却依旧采取包括“公开信”在内的形式,高调冲击美国市场,屡败屡战。为数不少的业界人士认为,华为是希望通过“公开信”的形式向美国当局表示一种开放的姿态。

  一业界人士对记者就此分析:“对于华为,这更像是一场‘保赢不输’的游戏。”

  Gartner电信运营商网络设施首席分析师田颖认为,作为全球电信设备行业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如果通过公开信的形式,成功突破美国主流市场,将极大的提升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反之,华为也不会吃亏。

  相对于海外其他市场,华为在美国市场基数偏小,即便再度冲击美国市场落败,对业绩也不会构成太大实质性冲击。相反,之于华为又是一次成功的“市场营销”事件。

  事实上,类似的案例在华为过往的海外征途上,并非缺乏先例。在华为与思科的知识产权官司,华为参与竞购3COM、摩托罗拉之后,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均因此大幅提升。

  田颖亦认为,“公开信”的形式多少有点公关成分:“在美国市场屡屡难有大突破的情况下,采取类似策略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为后续市场的推进做铺垫。”

  “华为这种‘一箭双雕’公关策略,事实上也值得本土其他设备商借鉴。”一本土设备商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