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营销管理 > 管理 > 职场新闻

你是怎样被自己打败的?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2011年03月02日09:25

  当然,“被自己打败”这种事只有事后才会发现,所以,请事先阅读此文并让自己做好准备。

  因为太强大而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这听上去多少有些荒谬和忧伤。但在商业世界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着。

  对于诺基亚来说,它曾经一度占据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位置,甚至还与第二名拉开很大差距。但因为在智能手机兴起的时候并没有积极做出相应调整,一直沿用塞班系统,这让它从2009年开始遭遇噩梦。来自苹果和谷歌的威胁日益增加,十多年来习惯性占据着全球第一的诺基亚出现了首次季度亏损,这样的亏损延续到了2010年。

  尽管今年年初诺基亚终于开始扭转庞大的身躯寻求突破,但谁都不知道它是否还能恢复往日高高在上的地位。

  如果关注到《第一财经周刊》2011年第6期诺基亚和微软结盟的故事,大家多半唏嘘这家行业内曾经的领先者在最近三年里所经历的巨大落差。

  把诺基亚比作一个公司人的话,我们不难想象他往日的风光—在公司里一直是明星人物、业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同事、由于深受赏识和夸赞不时也会以比别人更轻松的方式获得机会……第二名摩托罗拉先生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渐渐被甩得很远,于是他放眼望去甚至有种独孤求败的感觉。

  他可能也感受不到来自周围环境的竞争压力。居安思危机的意识从他身上渐渐流失,他或者抱着自己的优势沾沾自喜,或者认为公司的转型是小事,对于年轻人的冒出也不会太在意……但固守的心态让他渐渐被别人赶上,连摩托罗拉先生也因为跟上了潮流而焕发青春。

  最后当意识到危机的时候,长期积累的优势被逐渐消耗,而别人已经开始玩得转的事情,他得重新开始学习。

  中国移动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开始为iPhone水货手机用户提供剪卡服务。这样的事情对移动来说并不光彩—在最初iPhone要进入中国的时候,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通讯企业表现出相当强势的态度,这让苹果最后选择了联通。拒绝了苹果,也开始让部分高端客户流失到联通那里,最后移动不得不亡羊补牢。

  类似于这样的情况最终归结起来,也许原因并不是个人能力不够或是性格懦弱,恰恰相反,他们多半聪明自信又有能力,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能永远成为助力,某些时候反而会成为职业发展道路上的负累。

  不自省、不学习,再聪明有能力的人都不可能一直戴着“成功”的标签。“运动”是绝对的,所以学习了解新事物也是绝对的,若非如此,那么出现判断失误,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变成一个少时天才,长大了却言行平庸的人,也“指日可待”了。

  最可怕的不是出现强大的竞争对手,而是自己被自己打败。

  01过分自信

  对公司人来说,有充分的自信本来并不是什么坏事,从职业生涯起步后的每一个环节开始,无论是求职面试还是面对客户,自信都会给人加分不少。但盲目的自信往往催生悲剧。

  有时候很多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并不会去预估一下坏状况,过分的自信让他们一往无前。

  在一家 IT外包公司上班的徐海经常被公司派到全国各地做项目,在之前的两年中他一直由一个师傅带着,今年开始他希望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今年1月份去一个三线城市做的项目并不复杂,从下飞机这一刻开始,他脑子里就是自己如何成功地独立完成整个项目的想法。

  此前团队同事对他的评价一直不错,他的师傅也常常用“很努力”和“悟性高”来激励他。尽管以往的项目中系统不是他做的,但他相信凭借自己对系统的熟悉度和经验可以成功做完这个项目。

  他不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来检查是否存在问题。在项目接近收尾,正要准备回上海的前一天晚上,他开着两台机器同时导数据,尽管其中有一个备份的环节他并不熟悉,但凭借对自己技术的自信,他还是觉得自己使用的方法符合逻辑,绝对不会出问题……事后他想,如果当时再向其他同事请教,多做一下确认,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但是没有这个“如果”—两台机器的数据同时出现错误,导致公司一天的账都算错了。

  所幸最后这没有影响到客户公司的整个生产系统。团队里十几个同事帮他一起加班弥补了过错。但让他沮丧的是这件事被总监知道了,这可能意味着今年的提拔没他的份了。

  靠个人天赋和努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并不是难事,但想要自始至终维持好这份职场记录,不仅不能想当然,更要记得独当一面的背后,必须有不断的积累和来自外部的支持与配合—那些条件,并不是拥有了自信后就会不请自来的。

  

  02 错过好机会

  在现有状态比较舒适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愿意做出改变,并且他们深信一些新出现的改变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影响。

  有时候还不只是错失一些机会,甚至会彻底改变命运。

  柯达这家老牌胶卷厂商,在数码相机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正视行业正在产生的变化,结果被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严重失误的决策。当在美国的最后一家冲印店已经消失,意识到了战略偏差的柯达几次谋求转型,但竞争对手已经变得非常强大。

  公司人也习惯于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生存,即使感觉到职业发展可能出现了瓶颈,但熟悉的工作环境、优渥的薪水和公司品牌的名声会阻碍他们做出更多思考。

  周安妮就错过了前同事邀她一起创业的机会。三年的时间里,那家创业公司不断扩大规模,而她则在自己所在的这家民营企业里碰到了职业天花板。至于这个时候想再转换,她觉得自己是一只温水青蛙—显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03 过度使用自己

  就职于投资银行的林珈齐每天的工作是做大量报告。在准备不同报告的过程中,他会注意到很多细节。这样的细节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注意到,所以当每一份报告单独看起来很正常,但合并起来交到老板那里的时候,就有一些不连贯的东西凸显出来。这使得整个团队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核对和解释。

  最初林珈齐不断去修改其它不够细致的报告,在交报告的那几天通常都会和同事们一起熬夜加班。为了赶上最后期限,他会尽量做更多的事。但他发现无论怎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事先做多少准备,临近交报告的时候总是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

  这种情况,光靠林珈齐一个人的力量并不管用,他做得再好也只是所有报告中的个别几份,只有整个团队做出相应的改变,最后那种匆忙的状况才会缓解。

  每个公司都有一些加班狂,他们能吃苦,善于解决问题,并且相信自己正在做的是对的。不过,短时间内透支大量精力怎样都只是一个权宜之计,还会把自己的心态搞坏。在需要团队完成的时候,可以先思考一下自己的角色,然后把任务平均分配。

  

  04 没利用好优势

  塞班曾经金贵得让诺基亚斥资2.64亿欧元去收购它,而现在它被诺基亚的董事长称为“没有长远竞争力”。作为原本瓜分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一员,和那些后来者相比,它有足够的用户基础和技术支持,但这样的优势并没有被加以利用。最坏的结果就是,塞班系统在不久的将来会彻底消失。

  张成静曾经苦恼于明明自己做的各项工作都很完美,为什么为客户做报告的时候另一个同事始终要比自己表现得更出色。她供职于一家咨询公司,经常需要给客户做报告。她自认为从专业能力上来讲自己一点不差,报告数据详细并且流程清晰,但论起客户关系来她的同事更在行,即使报告中存在一些问题也能对客户侃侃而谈。

  在几次一起工作并比对汇报过程的时候,她发现同事的表达能力很好,即使报告中存在了一些问题也能够掩盖过去,报告做完之后及时和客户沟通。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她开始注重锻炼自己的口才,加上之前的基础,面对客户“侃侃而谈”也不是难事。

    专家解读:  

  杨展

  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职能招聘总监

  C=CBNweekly

  Y=杨展

  C:在“没达到”和“过犹不及”之间,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

  Y:开放的心态,准确的生意意识,合理的规划和计划,以及强大有效的执行力都是缺一不可的。这四点无论在日常工作上,还是个人职业发展上都可以适用。

  开放的心态,意味着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也愿意不断回头审视自己。准确的生意意识,即对任何一件事情的本质和结果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不会因为细枝末节忘记自己的主要目的。合理的规划和计划,要考虑到任何情况和任何可能性,更需要对时间有精确的把握。强大有效的执行力则要求当断则断。

  关于“平衡点”的说法,大多数人都是相信感觉和经验,其实用这些来判断是“没达到”还是“过犹不及”不足够可信和可靠。没到预定目标则需要坚持不能随便放弃或更改,达到预定目标则需要重新修订新目标并重新开始.

  C:自信也会转变成没有危机感,导致一些潜在风险。

  Y:时刻关注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自己工作的小环境当然重要,但是如果目光局限,就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所以就横向来说,时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关注其他玩家甚至竞争对手,别把圈子划得太小。在部门里自信了,就多看看全公司;在公司里自信了,就看看整个集团;以此类推,甚至在国内自信了,就看看世界范围内的。就纵向来说,多把自己想象成木桶,你有一块板长了,必定另有一块板短了。永远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也永远不会有停步的时候。

  C:一些所谓聪明人并不愿意放弃眼前利益去赌未知的未来,因此也错失了很多机会。

  Y:职业生涯里面,其实很多时候没有准确的对与错的概念,所有的选择都和个性有关系,都和自己的人生规划有关系。如果你追求的是职业高度,追求的是权力感,那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就必须按照你的目标来进行。职位级别、管理范围、话语权这些就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哪怕需要暂时妥协来换取的机会,也得考虑这些坐标。

  至于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如何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太多管理专家论证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有效的办法,即列出“利与弊”(pro-and-con)的表单。只是要时刻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别随波逐流,也别太瞻前顾后。

  C:个人表现突出和整个团队都很平均地显示出强势是一个悖论吗?

  Y:企业对于每个职位的定义都会写得很清晰,是独立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还是团队工作者(team player),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企业对职位的定义相符合了,就能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反之则会产生损害。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行业是不需要任何团队合作的。千万别对自己产生错觉,觉得真的自己可以全程包打天下,那你就离死不远了。你一直这么认为,等到真的需要团队的时候,你都会不知道怎么和团队配合,会永远被排斥或者被视为病毒分子。

  至于个人突出和团队突出,谈不上是悖论。如果是竞争性团队,大家是平行竞争,那么个人突出有利于促进大家你追我赶,团队表现是简单的加法。如果是合作性团队,大家需要前后左右配合,最后出一个整体结果,那么个人在不同岗位上表现突出,整体结果就会突出,少一个都不行。

  

(责任编辑:曹凡)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