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最专栏

张茉楠:经济增长要为结构优化腾挪空间

来源:搜狐财经
2011年03月12日00:20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十一五”期间,凡涉及总量增长的预期指标都超额完成,涉及结构调整的许多指标则完成得并不理想

  以“两会”为开端的新五年正在开创中国可持续、平衡增长的未来。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是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转型“元年”。“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7%。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调整,更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由高速向常规发展的“新时期”,并为更多的结构战略性调整腾挪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展现出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画卷。中国经历了十年“超高速增长”,年均GDP同比增速达10.48%。“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年均计划目标分别是8%、7%和7.5%,最终实际年均增速分别达8.6%、9.8%和11.2%,均较原先目标有一定超越。“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8.5左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接近4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经济体。

  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也更加突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世界总需求下降了0.6%,中国实现内需增长13%,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6个百分点。世行预计,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但总量指标依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在关注数量性指标的同时,更应期待质量型和效益型指标的增长。

  从总体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凡涉及总量增长的预期指标都超额完成,涉及结构调整的许多指标则完成得并不理想。需求结构方面,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状况继续发展,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局面没有改变,产能过剩状况相当突出;产业结构方面,工业部门产值比例长期居高不下,服务业产值增长很不理想;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整体进展仍然较慢,局部有恶化现象,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这些足以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走出原有轨道,当前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红利所提供的长期增长动力都在衰减,主要依靠低成本刺激的出口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增长,以大量增加资源资金投入维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因此,必须把调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加快五个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

  一是优化需求结构。近十年“三驾马车”同比增速平均分别达20%、14%和21%,近两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95%和55%。在投资刺激政策退出和鼓励进口措施下,投资与净出口的持续高增长动力将减弱,目前已现端倪;消费启动则面临收入、社会保障、房价等一系列瓶颈。客观上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已经下降,因此要摆脱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循环。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以均衡化为目标优化多元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一产不强,二产过重,三重不足”的产业特点比较突出。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三产比重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但不到60%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如印度的50%,更与美国的80%占比差距甚远。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十二五时期应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强;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均衡带动转变。此外,中国转型的最大的突破口就是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领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取得大发展。

  三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1978年的GDP中,储蓄率占38%,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形成。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和供给冲击的影响,依靠人口红利、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的所谓“投资成本洼地”效应逐步减弱,“低要素成本”时代一去不返,这意味着中国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

  四是优化收入与利益分配结构。“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富民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要将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视为有机整体,强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仅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总体水平及其合理结构入手,还要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包括“工资、保险、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和税制的改革;不仅要要调整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大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的政策力度,还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和劳动要素所得之间的比例关系,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收益分配制度。

  五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目前中国还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但从当前形势看,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速度惊人。近两年投资高增长成为环境保护的最大杀手。目前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源消耗要增长0.8到1个百分点,即使广泛采用清洁能源,这一数字也很难低于0.5。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客观上也会倒逼经济增速下降。不论从外部压力还是内部需求来看,中国要改变“库兹涅兹增长”方式,必须把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兴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突破口。

  “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要在外部环境变数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还需付出很大努力。中国能否通过动力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能源结构等增长格局的调整和结构转换,顺利渡过转型的阵痛期,需要更多的“体制攻坚”,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深化收入分配、就业、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扩大非公有经济的市场准入,所有体制性变革都需要“统筹协调、多头并进”,这将是中国真正迈向经济发展更高阶段的关键。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张茉楠的微博

    张茉楠的其他专栏文章

    张茉楠: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的对话

    张茉楠:警惕美国的“国家出口战略”

    张茉楠:美国二轮“次贷”危机来袭?

    张茉楠:美债是美国维持金融霸权的工具

    张茉楠:外储管理改革需要早作打算

    张茉楠:G20重建货币和债务体系任重道远

    张茉楠:中国经济新增长需要整体布局

    张茉楠: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吗?

    张茉楠:中国需求将成全球复苏主引擎

    张茉楠:欧洲银行压力测试标准有“硬伤”

    张茉楠:金融转型应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

    张茉楠:“两房”命运关乎美国经济未来

    张茉楠:正在“塌陷”的中产阶级

    张茉楠:“藏汇于民”需要新的制度设计

    张茉楠:加薪刺激经济转型

    张茉楠:要“减排”还是要“减速”?

    张茉楠:新兴经济体需要“政策脱钩”

    张茉楠:逃不开的全球经济周期

    张茉楠:美元泛滥与美债疯狂

    张茉楠:“硅谷模式”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张茉楠:重构“中国模式”的合理内核

    张茉楠:粮价飙升的资本逻辑

    张茉楠:期盼“实业再造”元年到来

    张茉楠:警惕“气候”绑架全球

    张茉楠:欧债危机身后的美债踪影

    张茉楠:能源大通道挑战石油美元

    张茉楠:红利衰减倒逼中国经济战略转向

    张茉楠:“人口红利”消失并不可怕

    张茉楠:问题资产处置是美国最大隐患

    张茉楠:金苹果,毒苹果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