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内地奢侈品比美国贵51% 成本白菜价每年还涨钱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1年03月23日10:49
  中国经济网3月23日讯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2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商务部的一个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海内外的差价,内地市场比香港要高45%左右,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说,我国将采取促进竞争、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减轻零售企业负担等措施,解决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我国的销售价高于海外价的问题。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总收入约1.1万亿元,人次支出524元。相比之下,中国2010年出境旅游5400万人次,旅游花费480亿美元,人次支出约合人民币5800元。出境旅游人次支出是国内旅游人次支出的11倍,是入境游客人次支出2300元的2.5倍。中国出境游客消费高的主要原因是购物,购买的主要是箱包、皮具、珠宝等奢侈品。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今年“两会”的提案中表示,游客蜂拥到境外购买奢侈品,主要原因是中国在进口环节对奢侈品征收高额税收,导致国内外同类商品的巨大价差。

  就“奢侈品比海外贵”的问题,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曾分析了三点原因:一、部分海外市场是没有关税的,如香港地区实行零关税政策;二、内地高档消费品分销体制刚刚建立,层次多、费用大,增加了高档消费品在内地的交易费用;三、金融危机后,海外产品在其所在国家地区为了促进消费,进行了折扣和降价处理。

  针对奢侈品的国内外价差,陈德铭表示,我国将大力培育市场竞争的主体,包括培育中国的高档、优秀的消费品品牌,来促进市场竞争。在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方面,我国正在制定“十二五”商贸物流规划,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降低商品流通交易成本。此外,我国还将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陈德铭表示,很多国际名牌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但是往往出口后再内销,将来有必要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另外,他表示,我国将继续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指导,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的力度。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减轻零售企业负担。

  “进口额因海外消费被低估数百亿美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售价高于国外的现象,已影响到了决策者对贸易平衡的判断,引发中国政府部门的关注。

  “我们知道大量的游客采购商品回来,有人说中国的个人单次海外采购量大概是1000美元,有这么多中国的海外游客,他带回来的商品都没有计入到海关统计里面,这实际上导致了对中国的进口低估了数百亿美元的规模。”姚坚说。

  姚坚特别提到了包括关税、消费税在内的综合进口税率问题。姚坚说,造成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价格偏高的主因有三:一是跨国公司的分销体系、定价体系有所差异;二是国内品牌商品的种类相对较少,消费者的选择比较少;三是部分品牌商品的综合进口税率比较高,包括关税、消费税。

  “随着国内消费档次的提高,我们以前认为的奢侈型的消费品在现在变成了大众的普通消费品,所以政策的制定和体系面临着挑战。”姚坚提出,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包括进一步给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中国分销运营环境;跨国公司、零售公司给中国市场合理的价格定位和销售策略;由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和税务部门完善加工贸易产品的内销政策。

  根据此前陈德铭的表述,中国正在制定“十二五”商贸物流规划,“将使第三方物流和大型连锁配送企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降低商品流通交易成本。

  “通过税制进一步合理化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是姚坚最新给出的综合对策之一。

  据了解,进口的高档消费品在国内的综合税负较高。以进口化妆品为例,需要缴纳进口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三项。产品的种类不同,进口关税也会有所差异,从6.5%~18%不等,增值税为17%,消费税则高达30%,累计需要缴纳50%以上的税费。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研究员姚为群一直呼吁国内应该降低奢侈品关税。他表示,完善加工贸易相关政策、疏浚流通环节及降低税负,商务部提及的这三项举措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国内部分奢侈品售价较高的问题,进而起到拉动内需、减少顺差的目的。

  不过,他认为,国内一线城市商业租金成本较高,也是造成奢侈品售价较高的因素之一,奢侈品的中国定价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

  求解加工贸易内销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透过商务部高官的表态可见,解决加工贸易内销问题,将在缓解中国顺差过大的国际压力,以及“奢侈品比海外贵”的国内压力上,发挥关键作用。

  据了解,加工贸易是当前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解决就业约4000万人。所谓加工贸易内销,即将原先要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转为向国内市场销售。由于用于加工贸易的原料都是保税进口的,所以其内销必须办理海关手续并向海关交税。

  姚坚22日解释,中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在国内的制造会运到海外去,比如有些电子产品、高档服装,按照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在中国加工以后必须出口,而不能在中国市场销售,否则税收就要出现问题。

  资料显示,在外需萎缩的2009年,加工贸易内销成了众多加工贸易企业的避风港。2009年,全国海关加工贸易内销征税302.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有着税收和就业方面的贡献,但加工贸易内销显然已到了转型时期。

  此前陈德铭曾提到,很多国际名牌产品是在中国生产的,为什么出口后再内销呢?这既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增加了物流费用。他认为有必要探索让外销转内销产品直接在国内销售的途径。

  今年1月,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在“第二届中国开放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曾透露,酝酿已久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将尽快出台,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稳步推动向中西部转移,鼓励增量向特殊监管区域集中。与此同时,“两高一资”项目也将得到更严厉的控制。

  蒋耀平当时还透露,要研究探讨对加工贸易实施特定差别的出口转内销专项政策,“对个别产品将专门研究专项政策利于其出口转内销”。

  麦肯锡:2015年中国将成最大奢侈品消费国

  麦肯锡日前发布《崛起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出现了市场总量迅速增长及消费者更加理性的双重变化。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占全球奢侈品20%以上市场份额。这是麦肯锡连续第七年发布同类报告。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说,中国1300万上层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是奢侈品企业最大的增长机遇来源。他们已经占到约12%的市场份额,该阶层的人数还在迅速增加。预计到2015年,有7600万户家庭进入该收入范围,占22%的奢侈品购物份额。

  麦肯锡大中华区公共事务总监王磊智说,中国用奢侈品来满足个人嗜好的消费者比例正迅速增长,从2008年的25%上升到了2010年的36%。并且越花越多,去年,超过30%的中国人消费了更昂贵的奢侈品品牌,而日本只有6%的人这么做。

  不过,他同时认为,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观念日益成熟,购买行为更理性。2008年平均每5个奢侈品消费者中,只有2个人知道大陆的奢侈品价格至少比香港等地高出20%,到2010年,有66%的消费者都知道有这种价格差异存在了。

  电子商务也在奢侈品市场掀起了波澜,互联网营销已成为奢侈品买家除店内销售以外,第二大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别是44%和21%)。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安宏宇认为,奢侈品大牌正悄然调整战略,许多奢侈品牌在电子商务领域作出试探性举措,比如阿玛尼就推出了自己旗下某副牌的网购业务。

  代购奢侈品每月获利数万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国内代购网站数量已飙升到480家,而且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到2010年底,国内代购网站数量达到约千家。

  而帮助这些代购网站进行“蚂蚁搬家”的主要是常有机会出国的外贸从业人员、导游、空姐、海员、留学生,或者在国外有朋友的大学生,他们在国外知名品牌店或百货公司大量购买,再由本人携带回国交给委托人,代购人收取代购费。

  这种“民间进口贸易”增长迅猛,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0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涨幅达140%;预计2011年这一规模仍将翻倍增长,达到241亿元。

  代购业的暴利也令人吃惊。国内一位专门从事某奢侈品代购的卖家告诉记者:“一款香奈儿包,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国外专柜卖2.4万~2.5万人民币,一般打7~8折,折后也就1.68万~2万元购入,我一般卖2.5万~2.6万元。”按此计算,毛利率超过50%。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和一个空姐合作,空姐1~2周去一次法国巴黎,每次带回10~20个LV或香奈儿包,那么一次就有2万~4万元的利润,两个人五五分成,每人就能获得差不多每月4万、每年40万的利润。”

  古奇总裁曝LV包白菜价成本50卖价2万

  Gucci公司总裁帕特里齐奥.迪马可日前批评一些奢侈品牌卖天价提包,并爆料说路易威登(LV)帆布包的材料成本是一米11欧元,Gucci皮包的材料成本则是每0.3米50欧元。

  大牌奢侈品迎来新一轮调价涨幅5%-15%

  对很多经常购买奢侈品的顾客而言,奢侈品每年涨价几乎是个“铁律”。继去年7月上调部分产品价格后,从本月1日起,大牌LV(路易威登)再次启动了新一轮调价。而Dior、Celine等品牌也无一例外地在最近调高了部分货品的售价,幅度在5%-15%。

  上月,在美国Neverfull PM从650美元涨到了730美元,涨幅12.3%;在法国从460欧元涨到485欧元,涨幅为5.4%。本月1日起,国内所有LV专卖店也上调了价格,Neverfull PM的价格从5350元涨到了5750元,涨幅超过7%。

  对于涨价,LV中国区新闻发言人谭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价格调整是根据路易威登长期价格策略,考虑到如货币通胀及产品原料成本上涨等多种因素而做出的调整。

  Dior的经典款包今年涨幅5%左右,其它手表、饰品等也有提价。Celine从去年到今年的笑脸包Luggage也在1月份涨价1000元。

  曾在法国学习多年奢侈品管理的潘小姐表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奢侈品价格还算相对稳定。她表示,奢侈品涨价既是品牌自身的策略,也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就被抬高。”

  央视揭秘商场部分“洋品牌”:实为地道中国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消费的时候开始讲究品牌,尤其是一些“洋品牌”更受到人们的追捧。但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些品牌,虽然看上去很“洋”,但是它们的出身、来历却是让人不明不白,不清不楚。

  所谓“国际品牌”却是地道中国货

  在大型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总是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记者发现,不少服装品牌来自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品牌中宣称自己源自意大利的尤其多。记者看到一个叫“吉诺里兹”的牌子,标价不低。

  经过进一步调查,记者发现,这个名叫“吉诺里兹”的意大利品牌在北京的一些知名商场均有销售。正如这家商场一样,其他商场的销售人员也都声称“吉诺里兹”是意大利品牌。

  按照销售人员的介绍,“吉诺里兹”是地道的意大利品牌,2003年后进入中国,目前在北京设有加工厂。记者决定看看这个“洋品牌”在中国的真面目。

  按照规定,在中国销售的品牌应该同时在中国进行了注册。记者进入国家工商总局的网站对“吉诺里兹”进行了基本查询。查询结果显示,该品牌拥有者是北京吉嘉诺服饰有限公司,而该企业注册地则是北京门头沟八亩堰村,注册时间为2004年。

  按照这个信息,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发现该村根本没有这个企业。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一个写字楼里找到了“吉诺里兹”的供应商北京吉嘉诺服饰有限公司。

  记者从该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吉诺里兹”根本就不是意大利品牌,而是一个地道的中国牌子,同时记者也通过官方渠道获知,在意大利商标专利局根本就没有“吉诺里兹”的注册信息。

  号称“原装进口”的品牌只是在国外注册商标

  与“吉诺里兹”公然造假不同,有些“洋品牌”的卖点则是原装进口。在深圳宝安机场A候机楼,有一个名为“卡尔丹顿”的高端男装品牌专卖店,营业面积足有数百平米,装修也显得颇具档次。

  销售人员称,由于“卡尔丹顿”是意大利高端品牌,因此价格比一般品牌要高出不少。记者随后来到意大利官方商业和税务机关意大利商会进一步调查后得知,在意大利商会里并没有叫做“卡尔丹顿”的注册公司,而且意大利服装行业的业内人士也没有听说过此品牌。

  据调查,“卡尔丹顿”只是在意大利进行过商标注册,在该国没有任何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信息显示,目前该商标拥有者是深圳市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记者以加盟的名义见到了该公司品牌拓展部的夏军。他告诉记者,目前“卡尔丹顿”公司在全国已经有500多家分店,但在国外并没店,意大利只是品牌注册地。

  如此“历史悠久”的品牌

  除了服装以外,在其它商品中的一些品牌也宣称自己是国际品牌并且历史悠久。一款名为“歌浪尼”的手表自称是意大利品牌,据销售人员称,该品牌16世纪原创,1986年进入中国,在北京一些大型商场里均有销售。

  “歌浪尼”在中国的商标注册信息显示,该商标最早的注册时间是1994年,注册地是深圳南山区天安工业村。而记者从意大利商标专利局得知,“歌浪尼”商标在意大利的注册时间是2009年。这款号称16世纪原创的意大利品牌手表,它的意大利商标历史原来如此之短。

  据记者了解,通过注册公司注册意大利商标的费用在3000元到1万元人民币不等,申请人只需要提供一些如地址信息、商标图样等最基本的信息,一年半左右就可以拿到注册许可。

  通常情况下,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国际市场,更多地扩大注册国所在的市场份额,而节目中提到的这些起了“洋名”却只在国内销售的商品,产品还是那个产品,身价却脱胎换骨了。

  知名律师邱宝昌认为,商家必须对商标的真实情况向消费者进行公示,否则将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犯,如果有虚假宣传则会构成欺诈。

  明明是纯国产,非说是原装进口,明明才注册几年,非说有悠久历史。编个谎话,费点周折,弄个洋身世,几百块钱的商品身价立即涨到成千上万。对商家来说,虽然赚了钱,却出卖了诚信,理应受到惩处,而这种现象为什么能够普遍存在,也值得消费者好好想一想,一样的产品为什么挂个洋牌子就好卖,消费者多花的那些冤枉钱,究竟是为什么买了单?

  在洋品牌的陷阱中沉醉

  明明是纯国产,非要说原装进口;明明才注册几年,非说有悠久历史。编个谎话,费点周折,弄个洋身世,几百块钱的商品身价立刻涨到成千上万元。记者调查发现,国内部分商品以国外为商标注册地,在国内生产销售,冒充国外品牌,误导消费者以牟取暴利。(央视《焦点访谈》3月22日)

  借所谓的“洋品牌”牟取暴利,不良商家混淆视听出卖诚信固然应该受到惩处,但是,如果你指望所有商家在出售商品时都详细告知顾客商标背后的故事,实在有些不切实际。商标也算是商品的包装之一种,节目中“卡尔丹顿”服饰有限公司品牌部经理面对记者的质疑不屑一顾,“有哪个牌子不是噱头呢?”话糙理不糙,只要商标正式注册,手续合法,消费者除了追究他们的不诚信之外,还能追究什么呢?

  在追究完商家的诚信问题外,不得不思考,为什么纯国货贴洋标签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大众对洋品牌不那么过度推崇,假洋货也不会到处流行。一样的产品,贴上了洋标签就变得尊贵起来,消费者多花的那些冤枉钱,究竟是为什么东西埋单?

  也许是为“焦虑的身份”埋了单。我们越来越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最简单的证明办法就是要穿得与众不同。国货人人都穿得起,唯有昂贵的“洋品牌”才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价。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消费洋品牌,消费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依然体现不出档次,知道LV知道爱马仕的人不见得知道“卡尔丹顿”、“吉诺·里兹”,身着洋品牌中的“小众”才能真正体现自己身份的尊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心理作祟,即便是假洋货,它们也可以光鲜入市,还有不小的市场。

  想起朋友讲过的一则故事,她和一位很有身份的人共进晚餐,那人穿了一件胸前标有“B2”Logo的T恤。朋友一直猜测这是什么样的名牌,结果那人告诉她,这只是一件工厂的工作服。

  如果你不仅仅把这故事当做笑话听,就能感觉到洋品牌对国人心理的辐射能量有多大。对于洋品牌的追随,简单地去批评国人“崇洋媚外”有些武断。追捧“洋品牌”,并不是单纯崇拜“洋”和“外”,而是试图想证明自己高人一等。为了显示自己有身价,不但要穿洋品牌,还要穿普通人不认识的洋品牌。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对洋品牌的痴迷中时,精明的商家制造一些洋品牌“陷阱”也就在所难免了。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在现代社会人们仰仗着外界对自己的看法以达到自我感觉良好,这是一种心理需要,但是对这一需要大家都秘而不宣,以免被视作庸俗势利之徒。现在,当一些“假洋货”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曾经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那种秘而不宣的心理需求,会不会隐隐作痛?
(责任编辑:王洪宁)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