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商界面孔

高群耀:成长与成功—我的职场亲历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张翼
2011年03月25日09:30

  主持人(搜狐网财经中心副总监张翼):各位同学、搜狐网友,大家晚上好。感谢参加“搜狐企业家论坛.清华经管大讲堂”活动。今天晚上的演讲会由搜狐财经、清华经管、《辽沈晚报》联合主办,在请出演讲嘉宾之前,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主办方代表——清华经管党委副书记朱岩教授、搜狐网财经中心总监史彦先生。

  “来搜狐微博看我”,是当下的流行语,搜狐微博将对今天晚上的演讲会进行现场直播。2010年5月至今,先后有6位知名企业家应邀参加“搜狐企业家论坛 清华经管大讲堂”,今天晚上,莅临清华演讲的是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博士。

  高先生鼎鼎大名,曾经担任过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2002年3、4月间,微软中国爆发了一场“人事变故”,高群耀博士理智、低调地抛下了微软中国区总裁的“帅印”,主动地远离媒体。2002年年末,我曾经专访过高博士,当时,他的身份是华登国际中国区总裁,那个时候,高博士从IT业界的著名经理人转型为资深投资人。2003年,高群耀博士重返欧特克公司,出任全球副总裁。2006年,高博士出任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

  我们给高博士设定了一个演讲题目——成长与成功,我的职场故事。成长是现在进行时,成功是过去完成时。在成长中成功,在成功中成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一个职业经理人最根本的素养与操守是什么?这是我在2002年提给高群耀先生的问题,他的回答很简单:执著、热情。

  接下来,有请高群耀博士讲述从微软公司到新闻集团,从比尔盖茨到默多克,那些不得不说的职场亲历、真实感悟。

(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先生 摄影:搜狐唐怡民)
(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先生 摄影:搜狐唐怡民)

    传媒产业将融合成“传媒云”

  如今的年轻人处在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代人实在是太幸运了,我们那代人一路过来连续经历了一场接一场革命,从上世纪IBM PC的出现,到互联网的出现,紧接着类似Myspace这样的社交网站被很多人认为是第四场革命,也有人说云计算是第四场革命。

  IT技术、计算机,彻底而全面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创造了伟大的事业。我记得早年间比尔盖茨说有一个产品注定会影响你的生活,这个产品就是计算机。现在的商业竞争是“快鱼”吃“慢鱼”,和公司的大小、规模无关。现在几乎没有办法去做1年的规划,只能做一个季度的规划,因为环境、技术变化得太快了。

  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从口口相传,到印刷术出现,再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出现。但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就把原先的媒体所取代了,只有方式和用户的体验在发生着改变。可是今天的数字化却与以往有所不同,正在逐渐改变着传媒的方式。报纸这种纸质的平面媒体可能会逐渐消失,但这也只是传播的方式上在发生着变化,而传播的内容本身却没有变化。数字化、云计算这些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被数字化的东西也会越来越便宜,而且以免费模式出现。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内容,即传媒、软件、服务等等。

  数字化革命与技术革命可以说重塑甚至颠覆了传统传媒行业。数字化革命之后,IT、电信、互联网和传媒这几个行业都正在融合,传统传媒业正在发生根深蒂固的变化。移动设备、互联网化等终端体验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我认为不管是传统的“内容为王”还是新出现的“媒介为王”,最终的变化都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每个人的个性化体验为中心,最终产业的融合将会以一个“传媒云”的方式把有效的信息传给消费者,会非常的精彩,行业也会变得非常有意思。数字化带来新的革命,出现了所谓的智慧地球、物联城市,这个影响力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也在挑战着今天管理方式的变化。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今天人人都可以是媒体内容的原创者和发布者,原来只被少数专业机构掌控的媒体已经变成了大众可随时参与的媒体。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全面更迅速反映了正在发生的事实。但是专业的记者发布的都是一整套完整的、系统的信息,而且后边还会很快跟上评论员分析师等专家的分析与预测。可以说微博等个人媒体因字数限制带来的是片面的零散的信息,如对事发现场的短报等,而传统媒体则是专业的、规模化的、系统的信息。个人化的信息发布给管理方式也带来一种新的挑战,真假难辨、恶性炒作,这个现象也值得探讨,但这两种发布方式将在融合之中进一步发展。

 

(高群耀清华大学演讲现场 摄影:搜狐唐怡民)
(高群耀清华大学演讲现场 摄影:搜狐唐怡民)

  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

  很多年轻人,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状态,那就是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儿,焦头烂额、四处奔忙。同时,他们又在忙忙碌碌中不停地改变人生目标,急功近利。我也曾经茫然过,很多年以前,美国留学期间我去美国一家著名的公司打工,穿着白大褂忙活了一夏天。那时候挺盲目的,眼前干的事儿和长远的目标拢不到一起,盲目而茫然。

  什么是成功?就是你不断实现自己阶段型目标的那种爽的感觉,设立目标是不断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当年在微软公司,我们有个口头禅——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干。无论做人做事,首先要有一个能够让你兴奋激动、为之奋争的愿景。我曾经听一个射击运动员讲,他说,射中靶心就是目标,这个目标确定之后,瞄准的时候长时间聚焦的“十环”那个点就会变大,你命中的几率自然也会比较高。

  我自己的体会,首先要设立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不管是督促我们每天早起工作,还是激励我们不断努力,阶段性的目标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目标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有目标的成功概率也会增大。一个相对宏大的目标在不断出现,这是一种动力,激励你不倦前行。我现在做传媒,艺人的圈子我蛮熟的,他们生活在镁光灯的光鲜之下,但是镁光灯一撤下,那种感觉是很惨的。

  目标设定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人把一辈子的目标写下来,因为有很多随机以及不确定因素,但是阶段性目标是很必要的,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

 

(高群耀与辽沈晚报记者合影 摄影:搜狐唐怡民)
(高群耀与辽沈晚报记者合影 摄影:搜狐唐怡民)

  人生成功不在起点,而在于转折点

  人生成功不在起点,而是在很多的转折点,这是我的切身感受。过去的15年,我在中国一直做跨国公司的CEO,服务过三个主要的公司:首先是微软,比尔盖茨是我的老板;一个是新闻集团,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传媒人默多克;还有就是欧特克,这家公司的掌门人卡罗尔•巴茨女士如今是雅虎公司CEO。跟随这三位老板打拼的这些年,经历了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三个阶段,初始期、稳定期、发展期。

  所谓成功,没有通用的公式,一定没有。当我们刚刚从大学毕业,那时候问得最多的是自己能干什么?目标特简单,去工作、去赚钱,自给自足。那一时期,是就业。那个时候是不是说你找到的工作和你的爱好完全一致?凡事常常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市场需求决定一切,这是梦想的储备期。

  接下来,要自问的是,我该做什么?我有一个理想要实现。在这一时期,就是敬业、职业,是从就业向职业、敬业的转变。

  职业、敬业之后,走到了一个新的节点,那就是——我想做什么?这一时期是为了兴趣爱好而工作,是一个“乐业”的过程。从最初的“我能做什么?”,到“我该做什么?”然后到“我想做什么?”。经历了自给自足、实现价值和为爱好而活的阶段,从就业到敬业,再到乐业的嬗变。

  一步一个脚印亦步亦趋的时候,要清楚自己“卖”给谁,“卖”的是什么。一个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产品”,你具备什么“功能”,“市场”上值多少钱等等。

  我曾经给同事划过一条曲线,横坐标代表着“做大事”,纵坐标就是“赚大钱”,最理想的状态是“45度”曲线,沿着这根线做上去。但是,真实的职业状态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45度”曲线以下运行。那时候,我们常常想,“横坐标”要变得最重要,因为做事是第一位的,先不觊觎“纵坐标”。当“横坐标”走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拐点,这个拐点是被市场认可的过程。拐点常常发生在变化之中,或者是公司重组,或者市场发生剧烈变化,或者你跳槽了,等等。经过各种努力,你最终会逼近“45度”曲线,这也就意味着你在成长中实现了成功。

 

(高群耀与搜狐财经总监史彦先生合影 摄影:搜狐唐怡民)
(高群耀与搜狐财经总监史彦先生合影 摄影:搜狐唐怡民)

  入对行,跟对人:跟着趋势走,学会经营老板

  步入职场之初,自己也搞不明白该怎么做。记得当时同事对我说,“你要跟着趋势走”。我理解,所谓跟着趋势走,就是“入对行”,然后还要“跟对人”。

  我是学力学的,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系,后来学计算机。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不知不觉步入软件行业,当时的关键词是“软件”,但是在中国,那个年代,无形资产卖不出价格,但是我认定软件是一种趋势。

  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工作5年后我回到中国,那时候,“中国”是一个关键词。当时,外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非常之大,外企能否健康经营跟外企选择的中国区掌门人大有关系。那时候,外企在中国的掌门人几乎全部是外籍员工或者是从境外总部派来的,后来逐渐有海外华人,内地出生、成长的中国人担任中国区掌门人。

  从微软公司到新闻集团,以前是IT产业,接着是电信、互联网,现在是传媒。传媒是市场巨大的产业,比如中国移动,把自己定义为电信提供商,表面上看,传媒面临着急剧融合,实际是一场混战。

  传媒在某种程度上挣的是注意力的钱,如果创作内容供大家免费观看,那就会利用这样一个免费观看过程获取广告商的钱,或者我卖的本身就是注意力。传媒收入中除了付费内容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在赚广告收入。传统传媒无非三件事:制造内容、传播内容、经营注意力。这种传统模式由于数字化而发生巨变,今天传媒已经互联网化,所以内容已经变成大众内容,不仅你在写,很多人在写,无数人在写,数字内容成为海量。这对应了原来传媒内容一贯所谓的稀缺,今天海量内容在不断分散注意力,因而搜索就很关键,搜索同时也在大范围稀释原来的广告集中度。另外,数字内容的载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注意力被电视、电脑、手机,还有平板阅读器像IPAD等分化重组,有更多新的经营注意力的商业模式出现。总而言之,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发生变化,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给参与者,特别是数字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

  “跟对人”也很重要,回首自己的职场亲历,就是跟着3个著名人物,今天是默多克,以前是卡罗尔•巴茨和比尔盖茨。不同的成长阶段紧跟能人,确实能让你快速成长和发展。另外,我常说,生活中你不能不知道要什么,工作中不能不知道老板要什么。

  好老板,首先应该是你的朋友、教练、同盟,是力量的源泉,好的老板会改变你的人生。

  无论你有多成功、多煊赫,都不要忘乎所以、自以为是。记得做微软中国区总裁的时候,门口堵了许多媒体,搞得我最后跳窗回家。那时候的一个感觉是安静不下来,所以,心态就变得特别重要。不管你有多成功,都要有普通人的心态,心态好坏决定职业的高度和生命的质量。招聘新员工,我关心的主要是——这个人是不是阳光的,是不是积极向上?

  热爱生活,才能有好的职场经历。我倒挺欣赏赵本山公司的那句名言:“快乐生产、生产快乐”,很简单的八个字,但是很有道理。

  身在职场,关键的一点是沟通。美国著名公司的中层,印度人的比例高于华人,某种程度上不见得是技术、语言上的分别,我认为主要的差异是沟通和交流。

  沟通是一种职场技能,沟通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情感交流。快乐做事,主动感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我在跨国公司做高管已经20年了,回顾过往的职场亲历,走得就是从就业、敬业到乐业的路径,不停地设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把握好事业发展的拐点。今天的我谈不上成功,我始终认为,阳光心态、积极作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群耀与现场获奖观众合影 摄影:搜狐唐怡民)
(高群耀与现场获奖观众合影 摄影:搜狐唐怡民)

  成功,能否复制?如何复制?

  提问:大学生考虑就业的时候,会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行业,一个是职位。您在IT、电信、传媒三个行业都有涉足,进入这些行业之时您进行了怎样的评估?3个不同行业的企业您都做过CEO,在您看来,做CEO的共性何在?

  高群耀:中国式职业经理人生存现状和国外的职业经理人相比,还是有很多不同。这点国外公司也有着一个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完全是投资者自己做,等做到一定规模,就需要经理人出现,然后再做到一定程度上,经理人的行业就出现,并形成一整套处理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制度规范。先是货币资本雇佣人力资本,后来发展到二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出现很多这种成功的案例。美国有大的创业者、也有优秀经理人,双方长期有效的合作才能够把公司做得很大。而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还正在发展过程当中,真正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还没有完全形成,这跟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治理结构、社会公信力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行业还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作为CEO,我认为一定会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诚信这样的商业价值观等等。商业在改变、每天都会被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惊醒,今天的CEO,我觉得是很刺激的一个职业。

  提问: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有各种各样关于“成功学”的书籍,在您看来,这些所谓的“成功学”对我们的人生经历是否会有积极的影响?作为高端人士,在您的朋友圈子里,有没有因为“成功学”而对他将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有效促进的实际例子?

  高群耀:职业经理人、家族公司,这些关系都是发展的关系,中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企业,也是自己带出来经理人,也有一部分是在外面请经理人。如何把公司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我觉得不同的公司情况不一样,这是公司成功一个很关键的话题。

  成功也好、管理学也好,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有公式。成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成功,没有一个所谓的公式、模式可以复制。MBA、EMBA都是有用的,但是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这个很难复制。

  提问:您好,我是清华大学MBA,感谢您的耐心解答。从您读MBA经历来讲,能否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一些指点?

  高群耀:我在Autodesk做了5年大中华区总裁以后,回到总部做副总裁,于是我有机会到伯克利读EMBA,再之后决意留在中国加入微软。

  企业需要大量不同部门及不同级别的人才,尤其是企业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专业技术上非常优秀的人才在管理能力上不一定优秀,而管理能力也有区分,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管理等等,国外许多著名大型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可以做到合理的搭接,事实上这也是大部分大型跨国企业所采用的模式。EMBA课程,让我收益很大。百战归来再读书,这种感觉和感受非常之好。在职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抱着一种有的放矢的心态走进课堂,有的放矢地读书,效果自然会比较好。我曾经和同事说,工作两年,然后创业,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再去读书,效果会更好。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