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可持续发展

中国节能:绿金之途

来源:《商务周刊》 作者:和阳
2011年04月12日18:31

  这家节能环保领域首屈一指的中字头企业,正走向一次深邃的蝶变

  □ 记者 和阳

  121家央企中,哪家最低碳?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可资管窥的一个剖面是,3月26日晚上8:30—9:30,中国节能要求旗下3万余员工、230家子公司熄灭办公室灯光,“连续第三次”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每年的“地球一小时”倡议。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是家2010年营收达到233亿元的业界巨擘。它强调“连续第三次”只是因为组织惯性,它习惯点明自己挣的是绿金,比如中国节能阐释其233亿元营收的内涵为:绿色电力29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245万吨、污水处理总量近4亿吨?

  这也大致勾勒出了中国节能的三大主业,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即所谓“改造旧的、建设新的”。在该公司编纂的《2010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报告》中,中国节能给出了其主业之间的联系:节能就是最大的环保,新能源则是最好的节约。按这个理解,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高达3.1万亿元的节能环保行业,都可能是中国节能的天地。

  不过中国节能给自己规划战略目标时倒颇为谨慎:到2012年,集团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营收达到500亿元,年利润总额预计50亿元。小心是有道理的。节能环保行业的重要特征是,投入属于资金密集型,收入则属于细水长流型,长期利润率只有8%—10%。比如2010年秋天,中国节能的二级子公司中节能太阳能科技公司斥资50亿元在江苏镇江建设太阳能产业基地,而国内目前并网的光电售价可能会是1.09元/千瓦时。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会秘书、总法律顾问兼新闻发言人张超告诉《商务周刊》:“我们收污水处理费、收电费、做节能医生收出诊费,不同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我们很难呈现爆发性的成长。”

  不过去年中国节能还是有一次不大不小的爆发。2010年5月19日,国资委宣布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重组,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更名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合并重组的目的之一是扩大中国节能的规模——这也是打造行业旗舰的应有之义,规模是获取行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张超直言:“要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一定要有规模。”此次重组给中国节能带去了80亿—90亿元的资产,使中国节能的资产总额超过530亿元。

  通过此次合并,中国节能得以垂直整合全价值链以确保经营收益,中国新时代的勘察、设计、工程等产业环节实力强大,与中国节能形成了良性互补。某种程度上,对规模的追求会促使企业在价值链环节的延伸,而初步形成了规模效益后,技术导向的内部变革成为了必然的路径。

  中国节能红了

  节能环保行业是个政策驱动型市场,因此每年的“两会”对中国节能来说都是一个向各地政府介绍自己的契机。从今年两会上中国节能的风光来看,各地政府对于中国节能的蜕变是喜闻乐见的。中国节能意在展示的“国内节能环保领域最大、综合竞争实力最强”的企业形象,成功引来了众多苦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的地方政府。

  3月份的前半个月,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大概是会见地方政府官员最多的央企老总。比如3月7日,中国节能大厦21层的会议室里,王小康接待了来访的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3月8日,他跟甘肃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及副省长石军一行相谈甚欢;3月9日,两拨地方政府要员到访节能大厦,河北省发改委吴晓华副主任一行前脚刚走,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等后脚跟上。“近段时间以来,平均每天都有两拨以上的省、市代表团来访。”张超总结道。

  在地方政府眼里,“综合竞争实力最强”意味着怎样一幅画面?与地方政府洽谈合作时,中国节能可以在会议室里摆上中国节能20余家专业子公司的辉煌履历——中国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参与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制定;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系出名门,前身为机械工业部第七设计研究院;中国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站投资运营商?

  “换言之,无论是存量性质的节能环保,还是增量性质的新能源,我们都可以帮你提供量身定做的整体解决方案。地方政府找不到第二家覆盖投资、规划、研发、施工、运营等环节的全价值链企业集团,”张超开怀大笑,转述地方政府领导的反应——“太厉害了”。

  地方政府这种类同于订单的赞誉,中国节能太阳能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李亮已经听过了。3月25日,江苏省能源局管员与李亮商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临港开发区的滩涂光伏电站二期合作事宜时曾表示:“中国节能可以涵盖从投资到施工到运营等产业环节,你们来,我们就放心了。”

  要得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关键在于企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李亮告诉《商务周刊》,地方政府更希望能够进行单对单的合作,而非单对多,“所以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尤为重要。”

  相对于前几年“两会”期间前往西直门节能大厦的两会代表人数有限的状况,如今的“红火”让中国节能的员工都颇为自豪。记者了解到,去年的“两会”,中国节能官方网站的领导动态栏目只刊登了三则地方政府官员抵达节能大厦的消息,后两次登门拜访的官员还间隔了6天。以往中国节能自我介绍时也只能多强调自己的专业性——它是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领域中唯一的央企。

  过路,上路

  对比今夕,近几年中国节能最直观的变化即是平台的大小,其前身中国节能投资公司2007年的资产总额才大约170亿元。2001年,律师出身的张超来到中国节能上班后,发现自己一半左右的精力是在处理“政策性事务”。1999年,公司与国家计委脱钩、转为国资委直接管理时,国家曾给了部分资产和国债项目帮助中国节能进入市场化发展,但这些资产的所属状况混杂不清。“它们在中国节能的名下,但钱已经花完了。我需要去明确中国节能的出资人身份和所属资产,要求它们重组、回款。”张超回忆起当时的中国节能感慨良多。

  规模天生敏感的央企选择了“过路财神”来支撑自己对体量的要求。2000年起始,中国节能介入贸易领域,2004年1月,中国节能正式成立了天津国能投资有限公司从事贸易业务,从中钢集团、中储集团购买后者代理进口的铁矿粉,从冶金企业采购生铁、钢坯,再将原材料转售给天钢集团等下游客户,以此赚取差价。由于供货商和客户规模庞大,信誉良好,贸易业务迅速膨化了中国节能的体格。据中国节能2010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显示,2007年,中国节能的业务收入涨至110.35亿元,其中贸易业务占比为63.20%,

  谈起这段历史,张超着重强调贸易业务对于中国节能的“过路”性质。“公司从来没有将贸易业务当成核心业务,从事贸易业务主要是想让公司的经营指标好看一点。”张超语速放缓,拣选着委婉的词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这是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

  所谓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指中国的节能环保市场启动得过于缓慢,企业生存不易。最典型的细节是,身居GDP数字已经全球第二的中国,中国节能也只敢预测自己2012年的利润额为50亿元,而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内的1105家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总产值不过700亿元,利润额只有30亿元。中国节能诞生之时,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是个标准的奢侈品,用张超的话说,“国家当时没有明确支持的政策,中国节能面临着如何养活自己的问题”。

  从20亿元到170亿元的跨越,过路财神出力不少,从170亿元升至530亿元的转折点,可归于时任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小康的到来。

  2007年7月,王小康从“大企业过来”,忖度的问题是中国节能应该做什么。尽管此前的中国节能以壮大企业经营规模为重要经营思路,但其实际运营模式无力支撑企业体量的进阶,因为中国节能都无法囊括节能环保这个尚属弱小产业的完整价值链,规模上的匮乏导致公司的贸易业务比重过大,主业不够清晰,同时主业侧重投资、运营的发展模式还带给中国节能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名义上是投资公司,却长期持有被投企业的股权。张超回忆起当时的心态:“中国节能是市场意义上的投资公司还是政策意义上的投资公司?我们跟同行的区别在哪儿?作为一家中央企业,我们的使命体现在哪儿?”

  随着王小康的加入,中国节能逐渐厘清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央企里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同时向全价值链扩张。转型策略则是三步走,压缩贸易业务的比重,目前贸易业务占中国节能的营收比重已降至1/4;以专业子公司为轴,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主业的投资力度,吸引外部战略投资者,2009年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机构入资中国节能旗下的中国节能风力发电投资有限公司;第三就是寻找重组对象,打造中国节能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去年5月19日,中国节能以行业整合者的面目实现了与中国新时代的联合重组。

  蓄水池的水线、水质同步提高

  一体化服务能力由全价值链并购、融合得以实现,而中国节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命题,则是旗下子公司的专业技术创新。在这一点上,中国节能留下了不少突破空间。2010年中国节能对公司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相对较低,这与节能环保行业靠高新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相去甚远。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要在节能环保行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须着力于科技创新,中国节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体系。”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企业管理部主任、总工程师邹结富告诉《商务周刊》,节能环保领域更注重锻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要求。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节能联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林废弃物直燃循环流化床技术。

  燃烧秸秆、树皮等农林废弃物的生物质发电前景随着新能源崛起而被看好,为推进国内生物质发电的研究、利用,中国节能(宿迁)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于2005年成立。我国此前的生物质发电项目多采用丹麦水冷振动炉排炉秸秆直接燃烧技术与装备,但它们并不适应中国生物质资源多样化的现状,高炉温焚烧下,秸秆灰中的钾性物质容易沉积、结扎锅炉,形成高温腐蚀,而且其初始投资金额与国内同等规模的炉型相比要贵出一倍。

  生物质发电市场尚未完全启动的5年前,中国节能之所以敢为天下先,是其采用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技术。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和环境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团队的生物质燃烧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能较好解决进口机组的问题,采用该技术的宿迁公司实际项目投资额不到2.5亿元,双方共有知识产权。目前宿迁公司的生物质能循环流化锅炉年运营小时数远超过6500小时的运行能力,每年为中国节能贡献超过1500万元的利润。与之相比,我国现有的大约100多个生物质发电项目,绝大多数处于亏损边缘。

  但2007年各大电力企业开始跑马圈地、挥师生物质发电时,一度为其他生物质发电企业培训员工、输出管理的宿迁公司,其技术优势在中国节能内部却未形成拷贝。这一两年来,有关人士在各种场合频繁提及这个“中国节能可以挺直腰杆说话的亮点”,实际呼应却不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多好的产业发展线路啊。”邹结富的声音略有降低,“我们在下一步发展中亟待解决类似的问题。”

  这或许是由于技术部门过往地位的薄弱,导致了组织架构上缺乏对技术价值的评判体系,不过近年来扛起节能环保的专业大旗后,中国节能立志求变。在邹结富眼里,随着公司走向全价值链、专业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方向,中国节能已经意识到了如何让自己手中的大旗屹立不倒。

  首先是进一步优化集团旗下的资产结构。中国节能企管部称之为建立集团存量资产的优化长效机制。邹结富分析到,集团的存量资产如同蓄水池,水龙头注入增量资产,下水道排出废料,集团的目标是“蓄水池的水线、水质同步提高,蓄水池内的总价值在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已经进入技术生命周期尾声的项目要坚决退出,哪怕子公司仍在赚钱”。这意味着中国节能将综合考量下属子公司业务的技术价值和商业模式。“比如我们推重的项目双审制,将来中国节能进入和退出某个项目时,都要对该项目的技术、商业可行性进行双重评价。”邹结富称制度是价值的最踏实的引导与保障。

  而中国节能的深度目标是抓紧确立集团的技术创新导向管理体系,要形成所谓的“一二三四”——是指中节能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同时架构起信息和研发应用平台,而它们将获得资金、晋升、激励制度的保障,最后单个项目会走过选取、监督、评审、知识产权保护这四个流程。

  不过邹结富的当务之急是让集团的技术创新亮点闪光。4月初,他将带领工作团队前往浙江大学拜访岑可法院士,商讨宿迁项目进一步合作的细节,宿迁项目的价值“务必推广出去”。

  

(责任编辑:null)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