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慈善机构需要“向下”的透明度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4月19日23:57
  近日,一张用餐发票引发舆情关注,发票付款单位为“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清晰无误地显示当次消费为9859元。上海红十字会在其处理通报中表示,餐饮费用来自工作业务经费,而不是救灾救助款,但餐饮费用超出规定的每人150元的标准,超过标准的部分7306元由个人承担,并退回给卢湾区红十字会财务处。该区红十字会也因此受到全市红十字系统通报批评的处分。

  “天价万元餐”说明了普通民众对于慈善机构的期望与现实距离遥远。社会对于带有行政化的慈善机构的某种不信任,随时可能通过某个导火索爆发出来,平静时期人们可以选择“以脚投票”捐款至民间慈善机构,而天价万元餐爆出后人们就是义愤填膺地口诛笔伐了。其根源在于慈善机构的公益性质与行政化的三公消费恶习同附着在红十字会身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混合体,社会无法容忍与公益形象之下的不当消费。

  红十字会的不当消费之所以能够发生,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财务状况只存在着一种“向上”(上级部门)的压力,而未能有来自“向下”(民众与社会)的有效监督与约束。为什么上级部门通报批评也不能平息人们的愤怒?这反映公信力缺失情况。其实,带有行政色彩的慈善公益机构也不是不能重建公信力。随着民间慈善机构的不断发展,各种慈善机构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市场竞争”的关系,而这种竞争的短期目标就是赢得更多善款,并且一些民间捐助者也要求对善款进行相应问责。在此背景之下,很多民间慈善机构已经开始了定期的财务公开,民间慈善机构比如壹基金,每年会公布相关善款的去踪,相比之下,民间的慈善机构正逐步将这种财务披露制度化、定期化以及常态化,这也正是所有慈善机构需要努力的方向。

  慈善机构也可以借助这种透明财务披露带来的监督才能逐步使得自己不断专业化,并且,这种专业化也会令慈善公益机构更加注重财务透明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无可厚非,社会上一些慈善人士所说的“暴力慈善”会带给人们一种短暂的痛快,并且也能偶尔帮助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这仍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能够令慈善成为一种事业的慈善方式。与西方相比,慈善在东方社会带有了更多的道德色彩,并且,重实质而轻过程的中国社会,也决定了它还未能形成专业化发展。坦率地说,慈善公益机构的人员并不一定就是要过清贫的生活,慈善公益事业也不是仅靠短时的热情就能维持与发展,慈善机构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以及合理的制度(比如财务披露)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博)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