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消费

“以卤充稀”成节能灯潜规则?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5月06日09:51
由于稀土价格暴涨 部分节能灯生产企业用卤粉代替稀土提取物荧光粉
由于稀土价格暴涨 部分节能灯生产企业用卤粉代替稀土提取物荧光粉

  节能灯经过3年的推广已经大张旗鼓地走进千家万户,使白炽灯几乎彻底退出市场。然而,一个售价几乎是白炽灯至少10倍的节能灯到底节能不节能?近期北京市消协的一份市场检测让人大跌眼镜:节能灯的不合格率居然将近50%。其中相当一部分节能灯属于“费电节能灯”。依靠政府的节能补贴攻占照明市场,却有相当多的产品滥竽充数,既不节能又很花钱,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深思。本报今日起开辟专栏“节能灯为何没节能”,希望对节能灯市场的混乱有所诊断。也欢迎读者举报不节能的节能灯。

  全球照明巨头飞利浦登上了节能灯“黑榜”,确实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际这只是中国节能灯行业混乱局面的一个定格。

  飞利浦节能灯问题

  可能源自代工厂

  据记者了解,目前飞利浦供应全球的节能灯产品主要都是中国制造,但其在中国并没有独立的生产基地,基本都是代工生产。有知情人士透露,“多的时候能有七八家企业同时为其代工,现在也有三四家!”

  “即便飞利浦有统一的标准,但不同的企业制造水平肯定也会有差别。”这位人士表示,由不同工厂代工的飞利浦产品去向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这家工厂的产品会专供欧美,另一家的产品则主打中国市场。

  对于此次北京市消协检测的这款5瓦飞利浦节能灯出现12个样品无一达标的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这显然已经不是残次品概率的问题,而很可能是代工厂出了问题。

  “像飞利浦这样的大企业在寻找代工企业时的议价能力是很强的,基本是一言堂:"我要做这个东西,只出这些钱,你做不做?"而为了拿到大单,很多代工企业都会咬牙接单,但如何在夹缝中博取自己的利润,最终只有代工企业自己琢磨了。”

  记者了解到,飞利浦方面迄今尚未对节能灯出现不达标问题的原因做出解释,也没有透露这批产品究竟出自哪家代工企业。

  稀土价格飙升逼出

  以次充好“潜规则”

  其实,看似不起眼的节能灯正经受着我国近一年来不断加码的稀土资源保护战略后产生的影响。由于节能灯中使用的荧光粉需要从稀土中提取,去年以来暴涨的稀土价格正困扰着国内数百家节能灯制造企业,甚至威胁到一些实力脆弱企业的生存。

  国内照明行业资深专家安岚坡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从去年开始我国对稀土资源实施了极其严格的管控措施,其中稀土资源税已提高了10倍以上,稀土价格也出现暴涨。他算了一笔账,“去年中期国内稀土价格大约为每吨10万元,到今年初已达13万元,而目前价格又飞涨至27万元,刚刚过了三个月价格又涨了一倍多!”由于节能灯使用的荧光粉要从稀土中提取,因此荧光粉价格也相应出现上涨,从年初的每公斤350元至500元涨到了目前的800元。

  而据行业人士介绍,正是由于荧光粉等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偷工减料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维持生存的选择。其中用价格低廉的卤粉替代荧光粉是时下不少节能灯企业的“潜规则”。而安岚坡告诉记者,使用卤粉的节能灯不仅节能效果大打折扣,关键是其显色指数过低对于在灯下读书写字的人的视力会带来损害。

  “那些灯光发蓝或者发灰,甚至灯下看东西有些模糊的灯基本都是采用卤粉的!”安岚坡表示。他告诉记者,虽然使用卤粉的节能灯也会比普通白炽灯省电,但比起真正的节能灯无论在照明效果还是使用寿命上都会大打折扣。据记者了解,根据国家标准,节能灯的有效寿命应该在6000小时。所以那些用不了多久就明显变暗甚至闪烁的节能灯肯定是用了卤粉。据专业人士介绍,一只7瓦或9瓦的节能灯在批发环节的价格应该在十三四元一只,如果市场售价比这还低就应该警惕其质量。

  节能灯面临稀土价格持久战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节能灯制造国,年产量达到62亿只,世界上80%的节能灯都来自中国。而专业人士介绍,节能灯产业的这种区域性聚集的很关键因素就是全球当初都看准了中国的稀土资源。“直到去年中国强化了稀土资源保护战略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些稀土才开始露面!”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稀土资源对于节能灯行业的影响力。

  事实上,与油价、金价的上涨还不一样,目前业界普遍预测稀土的价格几乎不会有太大波动,换句话说基本没有大幅下行的可能。这意味着原材料价格高企对于节能灯行业并非只是想法咬牙熬过去那么简单,很可能是场持久战。

  安岚坡预测,如果这种原材料价格继续高企的状况持续下去,中国的节能灯产业还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变局。“最终的状况就是资源重新整合,因为很多实力欠强的企业连用卤粉凑合都会活不下去了!”

  记者还了解到,就在今天,中国照明协会将召集行业内企业举行闭门会议,探讨原材料上涨背景下的节能灯价格问题。有行业人士则告诉记者,“其实出口的节能灯产品早已经涨价,但内销产品一直按兵不动。”在他看来,过度按住价格不动对整个行业未必是好事,“一些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最终损害的仍是消费者利益。” (张钦)

  作者:张钦 (来源:北京青年报)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