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的日化涨价风波,以联合利华收到罚单而告一段落。5月6日,联合利华因“发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国家发改委责成上海市物价局对其开展检查,上海市物价局对其罚款200万。
联合利华在表示认罚的声明中称,“作为一家对中国有长远承诺的跨国公司,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尊重国家发改委及上海市物价局的决定。”
在联合利华被开出高额罚单后,有人质疑,为何在日化涨价风波中,同样是已经向经销商发了调价通知的另一日化巨头宝洁没有受罚?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解释是,“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依法享有自主定价权”。价格主管部门对此一贯坚持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一贯尊重经营者自主定价权,依法保护经营者合法调价行为,不会干涉经营者正常调价。但也表示“决不允许建立在违法行为基础上的涨价,决不允许不法经营者肆意破坏市场秩序”。
本次事件中的“违法行为基础上的涨价”,指的是,联合利华公司新闻发言人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并发表日化产品涨价言论,增强了消费者涨价预期,引发部分城市发生日化产品抢购。
但据记者了解,在3月下旬,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等日化公司都已向经销商和商超终端下达了口头调价函,包括《第一财经日报》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在获悉此信息后,通过正式采访途径向联合利华核实,联合利华的新闻发言人也就涨价的原因等向读者和消费者公开透明地表达了观点。
而包括宝洁等其他一些日化巨头,大都对涨价信息遮遮掩掩,或对此只是发表简单声明应对。公众舆论认为,正是这样的处理态度,使得这些公司逃过此次处罚。
那么当企业准备根据市场情况对产品进行调价时,到底该怎么做?是该满足消费者知情权还是选择偷偷涨价呢?
“关于调价方式的标准,国家并没有明确,大都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对本报表示。
“这次事件主要也是受整个宏观环境的影响,本来联合利华这样的公众公司想公开透明地解释涨价原因,但是触发了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担忧,所以会出现超市抢购的事件。”李志起说。他认为,如果抛开宏观因素,可能消费者对洗衣粉贵几毛钱并不在意。而且这几年,日化行业成本费用上升不少,每年价格都有调整,只是调整幅度不同而已。
李志起表示,在国外,一些公众企业如果要调价事前是要告知消费者,并且与行业协会等有沟通,企业也知道价格是双刃剑,上调会丧失部分市场占有率,所以也会有斟酌,企业的调价行为完全是市场行为。
比如联合利华近日公布的一季报就显示,去年联合利华整体产品价格上涨1.8%,一些区域的客户也因为联合利华涨价而转向其他品牌。联合利华西欧市场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滑2.7%。
对此,联合利华首席财务官Jean-Marc Huet也给予了回应,公司将该区域产品价格上调了0.1%,但由于调高产品价格的时间早于竞争对手,导致西欧市场销售量有所下滑。
李志起认为,从联合利华被罚的事情上来看,企业今后如果需要调价,要跟多方面利益相关者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不仅仅是对公众解释,媒体也不能误读,此外也要对政府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尽量把信息的失真度减小到最低。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更为成熟的消费心理尤为重要,避免跟风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