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临时工标签背后是普遍焦虑

来源:东方早报
2011年09月21日03:05
  9月16日,网友在优酷网上传了一段名为“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城南派出所女警察发飙”的视频,内容为一名身穿警服的女子在派出所办公区高声冲市民发飙,并朝市民身上扔文件。这段视频被发上网后,遭遇广泛传播。当地媒体发布新闻称,视频中“服务态度欠佳”的户政员为聘用人员,已被辞退。(《南方都市报》9月20日)

  事情总是如此巧合,出事了,曝光了,“临时工”便“应运而生”了。这一幕幕就像电视剧,何时何地出现哪个人物,发生什么事情,一般不会令观众感到意外。当然,这种“程式化”的总结,并不适用于所有个案,随便“扣帽子”、“打板子”,于事态理性平息无益。

  从整个事件的影响来看,全国各地的“临时工”不断“前赴后继”,随之受伤的主要是有关部门的公信力,自始至终没有赢家。可以说,即使犯事者身份确为“非在编人员”,事发后也很难治愈政府部门的公信之伤。“临时工”不过是整个话题的引子,事件发生到现在,公众质疑的并不只是有关部门拿临时工顶罪的可能,最重要的还是党政机关,特别是一些公共服务窗口的服务态度问题。

  不得不承认,当前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拿着纳税人“发”的工资,穿着光鲜亮丽的制服,却不务正业,不仅尸位素餐,而且反过头来打骂衣食父母,这事儿不管发生在谁身上,都会气不过。

  我们似乎已经步入“标签化”时代,“临时工”与“富二代”“官二代”一样,成为“万众瞩目”的群体,以至于每次“小摩擦”都会刮起一股舆论“大旋风”。如果深究细查,不难发现,群体被“标签化”背后,是公众的普遍焦虑,有网友调侃:连一个派出所的“临时工”都如此狂妄,“正式工”岂不可以“大闹天宫”?很显然,这是一种戏谑的口吻,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也不是毫无道理。在很多机关单位,通常而言,与正式的在编人员相比,“临时工”不过是个办事员,饭碗不够“铁”,为人处事就相对谨慎,比较而言,在编人员更有发飙的“资本”。公众担忧也在情理中。

  其实,蒋某有编制也好,聘用关系也好,都是建立了劳动关系,所办理的公事都属于职务行为。修水县公安局的官方通报,特地说明蒋某为“聘用人员”,与其说是给自己撇清干系,不如说是透露了其对“临时工”的歧视。

  有关部门处理当事人时,理应不管其是不是“临时工”,依法依规办事。最终则还需治本,彻底改造当前有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土壤。广州 李光金

  作者:李光金
()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