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圈 > 金融事件

潘公凯:谁说艺术不用教育?成功不能只看一时

2011年11月04日01:11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许万里

         威尼斯近来弥漫着一股“中国味道”。在本届2011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以“弥漫”为主题的中国馆位于主题馆区里的一间油料库内。在展示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北大艺术学院教授,此次展览中国馆的策展人彭锋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向充满好奇的西方人展示了“中国味道”的魅力。

        本月底,威尼斯双年展即将落幕,我们在此时采访了策展人彭锋,参展艺术家潘公凯,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主编朱青生,请他们从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收藏投资等各方面为我们解读这场国际顶级的艺术活动,以及与收藏和投资有关的,被大家广为关注的问题 。

  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作为国画大家,很少有人能像您这样,在传统绘画方面拥有如此成就以后,还能调动起对当代艺术的热情,您是如何做到的?

  潘公凯:其实,我对当代艺术的关心和对传统艺术的关心是等量的,只不过以前没有太多时间去做类似的尝试。以前大家只看到我是美院的院长,看不到我的画,从06年起做了几个展览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潘公凯也能画画,知道潘公凯是画家,最近做装置,大家又觉得潘公凯做装置艺术很奇怪,其实我对装置作品的思考,包括一些最初理念的形成是在90年代初,那个时候在各大美院里面都还没有太多人关注装置艺术,可我其实是很早就在关注了。

  搜狐财经: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您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有没有身份上的考虑?

  潘公凯:没有考虑,以院长的身份现在是不用做作品的。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很多西方美术学院的院长都不是搞艺术出身的,有的是搞财经的,有的是搞其他的,不像以前的院长,很专业,都是大艺术家,现在的院长越来越像一级行政领导,是管理者。

  搜狐财经:搞财经的人去做美术学院的院长?

  潘公凯:是的,因为他会筹钱,这个特别重要,现在在西方,大学里主要的正院长基本上就是弄钱的,哪个学校有钱哪个发展就快。

  搜狐财经:现在的市场上,好卖的作品往往不是出自于受过正规学院制教育的艺术家之手,有人因此质疑学院制的艺术教育,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更加市场化,您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呢?

  潘公凯:这种情况在古今中外都出现过,在西方,很多著名的艺术家都不是美院出身,在中国,黄宾虹等一批大艺术家也都不是美院出身的,但是这与正常的美术学院教育并不矛盾。美术学院的办学目的是在于培养出大量的艺术从业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校的系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走上专业道路的必要过程。我并不否认,永远都会有少数颇具天赋的艺术家,没有学校的帮助也能画得很好,可是并不能因此就说学校的教育是错误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爱因斯坦就不是物理系毕业的,我们能说因此就不该有物理系吗?况且据我所知,现在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成功艺术家都是从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很有希望的年轻艺术家。

  搜狐财经:艺术家需要教育,您是否认为现在国内的收藏家也需要艺术教育呢?

  潘公凯:国内的收藏家队伍正在形成,虽然市场已经非常火爆了,但是收藏家队伍的成长比市场成长的速度慢了一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初期往往也充满了曲折,比如说会上当受骗,会买错或者买砸,会因为缺乏经验和知识而赔钱,这些挫折都会影响到收藏家队伍成长的速度和规模。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收藏家会越来越多,想做收藏、想进入收藏这个圈子的人也会更多,这些人都需要经历从完全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都需要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都需要多听有经验的人的意见,多接触艺术品,多思考,慢慢地才能营造起艺术品收藏的氛围,艺术收藏市场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收藏力量是比较弱的,确实是比较弱的。

  搜狐财经:西方人是否比我们更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他们关注的是我们的艺术还是我们的市场?

  潘公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和国外的收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度都很高,欧美的收藏家最初全部收藏的都是传统的架上绘画作品,慢慢才开始转移到当代艺术中来,中国的收藏家现在也正在走这条路,对古典的、传统意义的艺术作品更青睐,但是我相信,慢慢地,他们的兴趣点也会转移到当代艺术中来,转移到那些看起来不太像艺术品的艺术作品中来(笑)。至于是关注艺术还是关注市场,我认为两方面都有——既是热爱艺术,也想投资获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想把艺术收藏当作投资来对待,尤其是现在热钱比较多,大家都认为艺术品是一种稳健的投资产品,与其他的投资相比,艺术品只要不买错,不买假,基本上是不会赔本的。就算艺术品本身不涨价,至少它的价格一直在,不会一下就跌到没有了。

  搜狐财经: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家,同时也是以为传统水墨大家,在您看来,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什么?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化精髓?

  潘公凯:我们说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或者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全都是一些很大的概念,往往无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来界定。比如说,如果我问美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也很难用简单的定义来诠释。很早以前,西方所能理解的东方文化是通过一些符号化的图形来传递的,比如太极、八卦,这些图形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用得最多。外国人一看,就觉得是中国的;后来是《易经》,是中国功夫;再后来发展到孔子、老子,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接下来是什么?文化更深层的意向和表达是什么?不仅他们不知道,我们自己也未必知道。在这次威尼斯双年中,我认为彭锋提出的味道概念就是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这次的研究比以往的研究要更深入,表达方式也更新颖,更具有地域的文化特征,要知道,在香料的使用上,东方比西方早很多,彭锋很敏感,抓住了这个特征,味道作为表现符号,确实比八卦和太极图要深入很多。

  搜狐财经:您曾说过,当老师时间长了就会明白,看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看一时。这句话是否也同样适用于那些今天活跃在市场上的艺术家?

  潘公凯:在一个学生刚毕业的时候,他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往往是看不出来的。但是话说回来,也不是完全看不出来。有很多学生一辈子最好的那张画就是他的本科毕业创作,一张画有点儿名气了,以后却不画了,或者越画越差了,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也有一些学生,毕业的时候可能并不出色,到了40岁以后却画得不错,50岁以后画得更好。如此看来,艺术家的成长历程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给他们算命,在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就看出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所以,在美术史评论方面,我们一般都要等这个艺术家把一生的道路都走完了,才能为他盖棺材定论,不看到最终的结果,没有人敢把话说死。比如齐白石和黄宾虹,现在看来都是毫无疑义的大师,但是在他几十岁的时候,没有人敢评定他们的艺术地位。

  在收藏过程中,也会遇到这种判定的障碍,在这种时候,运气和眼光都很重要,比如一个收藏家,收藏一百张作品,其中30张最后都证明是收藏对了,这个比例已经高得不得了了,说明他很有收藏的天赋。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李悦)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