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财经 > 金融观察 > 金融圈 > 金融事件

杨茂源:收藏家需要跟艺术家一起长线成长

2011年11月22日16:42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刘威海

  威尼斯近来弥漫着一股“中国味道”。在本届2011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上,以“弥漫”为主题的中国馆位于主题馆区里的一间油料库内。在展示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北大艺术学院教授,此次展览中国馆的策展人彭锋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向充满好奇的西方人

展示了“中国味道”的魅力。

  本月底,威尼斯双年展即将落幕,我们在此时采访了策展人彭锋,参展艺术家杨茂源、原弓,请他们从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收藏投资等各方面为我们解读这场国际顶级的艺术活动,以及与收藏和投资有关的,被大家广为关注的问题 。

  搜狐财经: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弥漫”主题,您为什么选择“陶罐”器皿和草药的味道来阐释这一主题?

  杨茂源:这一次威尼斯双年展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挺困难的事情。必须在一个国家馆的主题里面去讨论和延伸你的工作,时间还特别紧。这个展览的味道更像是中国人对于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不仅仅是很物质抓几味药这样的概念。从人本身,任何人的文明和历史都跟这种植物,人像基因一样有这样一个历史,只是说中国的草药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强大,衍生出很多关于身体学甚至宗教和文化背景有关的一个主题。后来考虑场馆的因素,以及在这样一个平台跟各个不同文化区域的人交流。最后我就选择一个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知道的一种东西——陶罐。我有意人工人把罐子口收得很紧。本身对器物做得很好奇,想要有一种窥探欲,这是人和事物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这恰恰是中国人认为的世界和一切事物的一个外形。烧陶器的人说,陶器有生命的,因为它是用火炼出来的。后来有人问我,里面装了什么,我说你闻到的东西就是这个东西的全部。你要是不相信的话,只有打碎他,结果他说舍不得打碎,每个人都这样,这个东西变成你的,就会自动的跟你进行交流。

  搜狐财经:这次威尼斯双年展的参展作品有被收藏吗?

  杨茂源:很多艺术作品展出形态跟艺术本身有关的,我希望这个罐子流传在任何地方,有一个伦敦的博物馆收藏了一部分。但在这次展览现场我就想最圆满的呈现这个作品的各方面的因素。

  搜狐财经:通过您的收藏记录,不难看出有两个特征:一是机构收藏记录几乎对应了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史: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成立的沈阳东宇、成都上河美术馆等,接下来是2002年前后第二波民营美术馆浪潮下的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再就是2007年第三波民营美术馆迎来第三波圈地风潮中的鄂尔多斯美术馆、宋庄和静园艺术馆等,上述美术馆都收藏过您的作品;二是在私人收藏部分,像方力均、杨少斌、张晓刚等很多艺术家朋友也收藏您的作品。形成这种收藏特征及脉络原因有哪些?

  杨茂源:国内的有些藏家通常是跟艺术家是一起成长起来的。从最初他们对艺术家感兴趣,对艺术品也逐渐产生了一点兴趣,这一批艺术家开始没有市场,到逐渐有一点市场,慢慢变成资本的介入变成这样一个场面,从90年代初开始就有,实际上持续了很多年。当时有很多民营美术馆,因为是同龄人,很多当初都是认识成为朋友在先。他们特别对这些同龄人的艺术有一种认同感,代表的是一种价值与文化的认同。对作品的痴迷,对艺术家的疑问,很多收藏机构都是展览甚至作品制作的直接参与者。这是我早期接触的一些国内收藏机构。收藏像有瘾一样,慢慢收藏才有选择性。

  搜狐财经:您觉得什么样的藏家是理性的,理智的、良性的收藏方式?国内和国外藏家在收藏理念上各自的倾向有哪些?

  杨茂源:有两种藏家:第一种是交了很多学费,入这一行就有研究,就会有自己的判断;还有一种藏家,就像原弓说的,是一个投资概念。记得很多年前认识一个瑞士藏家,名字我记不得了。当时委托英国一家艺术机构来找我,很喜欢我的一套雕像,并且很系统的介绍了下收藏家:家族历史,有自己的博物馆,计划要收藏从古代到近代的雕塑。买走了一年后,另外一个艺术机构又找到我,说有个瑞士藏家特喜欢你的那套雕像,也想要一套。我感觉是同一个人,后经证实确实是同一人。这位瑞士藏家担心我有顾虑,特意给我发了一个函,反复的跟我解释说这次收藏的作品是准备捐给政府的一个公园。后来才知道他是全球收藏最多恩斯特作品的藏家。

  搜狐财经:作为艺术家,您是否非常在意买您的作品是投资还是收藏?

  杨茂源:当然,比如一位刚入门的藏家关注某位艺术家一段时间,会找一些行业的人去问,他会慢慢慢慢这些人,首先是有一个交往。跟我合作的画廊也一样,看准了藏家的资质甚至动机和初衷,才会卖作品给他。

  搜狐财经:您在2009年的“巅峰视局,极致未来”展,是由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北京御园联合打造了的。私人银行的财富人群的财富规划中是否有艺术品收藏?当代艺术、传统书画、瓷杂等,他们更倾向于哪一类收藏品?

  杨茂源:收藏传统书画相对会多一点。我跟他们客户打个交道不是特别多,他们对不能够有把握的,不太了解的东西相对比较谨慎。私人银行当时也积极的想进入当代艺术收藏的这个项目,跟我聊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个路还很长。

  搜狐财经:您的作品在架上绘画、装置、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都有涉猎,请您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谈谈在艺术形式的选择上,有哪些想法和初衷?从艺术市场角度,请您谈谈装置艺术市场的走势如何?

  杨茂源:没有刻意的选择哪种艺术形式,有的时候你的感觉和你的工作指向性特别清楚的就是一个雕像或者装置。我的创作更多的是从我自身的一种经验出来的,我有意的还原不同人的个体本身。艺术家和收藏家的恒定,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社会关系。对于艺术家来说,他的创作与本能就要呈现一种人的差异,这同时也是艺术本能给他的;对于收藏家来说,也是如此,他的爱好、性格倾向不一样。目前相对于收藏架上的要比收藏装置的多。中国的收藏家跟艺术家处于一个共同成长的时期,这是一个阶段。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李悦)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