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 生活方式

写给好莱坞的情书(组图)

2012年03月02日01:1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意气风发的乔治穿着剪裁精致、羊毛粗花呢材质的三件套正装,其造型来源于1928年的电影《戏子人生》
  所有手稿皆为法国设计师马克·布里奇斯的设计草图。
  《艺术家》的服装造型体现了上世纪20年代男女装的风貌。男士的燕尾西服、香奈儿风格的礼帽、皮草披肩等元素,都充满了浓浓的复古情愫。
  在刚闭幕的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法国设计师马克·布里奇斯凭借默片《艺术家》拿到了最佳服装设计奖。美国服装设计师工会评价,剧中的服装设计准确把握了时代风格,且顺应当下流行经典外观的趋势。

  《艺术家》的时代背景设置在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那是一个电影界与时尚界均处于“黄金时代”的岁月——摇曳的流苏、奢华的皮草构建出华美的舞台。影片浓缩了一个介于默片与有声电影更替期的演员波澜起伏的人生,也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时尚风貌。

  巧合的是,《艺术家》也是近十年内,继《芝加哥》和《飞行者》以来,第三部拿下最佳服装设计奖小金人的20年代影片。

  电影中的服装,就像无声语言,铺陈剧情并传递情绪。而时装也透过银幕,沉淀历史痕迹。在《艺术家》捧走奥斯卡奖时,人们不禁要问,电影和时装的缪斯为何总是上世纪20年代?

  用服装讲故事

  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饰演)穿规整的西装“三件套”,留着克拉克·盖博式的小胡子、油头和经典45度角微笑,俨然一副黄金时代好莱坞大明星的派头。这是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一开场对默片演员乔治的形象定格,吻合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为这部黑白默片设置的基调——“写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

  如何在默片里还原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风华,这给服装设计师马克·布里奇斯出了一个难题。他向老电影取经,“《爱跳舞的女孩》、《City Girl and Sunrise》为我们的服装部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女主角佩比·米勒的造型则直接取材于《戏子人生》里的玛丽恩·戴维斯,也有人猜测葛丽泰·嘉宝是她的原型。总之,她戴钟罩形状的女帽,既经典复古,又女人味十足。

  美国服装设计师工会认为,杰出的服装造型必须反映出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与情绪变化。这种评价标准针对默片时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是透过色彩讲故事。在《艺术家》里,我得透过面料传达画面。”曾经为《血色将至》、《斗士》担任服装造型的马克·布里奇斯说。

  在好莱坞电影史早期,电影剧组并没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师,演员们通常要自备服装,在1915年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丽莲·吉什的服装还是由母亲亲手缝制的。1919年。保罗·伊里巴担任派拉蒙影片《男人和女人》的造型师,服装设计部门应运而生。在整个默片时代,鲜明剪裁的服装和夸张表情以及肢体动作一样,对于人物性格、主次关系、心理活动起到了暗示作用。但电影中的服饰往往不能如实反映时尚潮流。黑白片中,女性的着装往往简单而直白——亮片表示华丽,皮草代表雍容。在《风流寡妇》中,当女主角陷入爱河时,白色狐狸皮毛镶满金丝的丝绸裙子、羽毛扇、丰满的发饰都在传递她的爱意。待到守寡后,罩住全身的黑色网纱,则凸显了女主角的心理反差。

  《艺术家》也继承了诸如此类的传统。意气风发的乔治坐着私家轿车来到片场,派头十足。他穿着剪裁精致、羊毛粗花呢材质的三件套正装,腰线部位有细微的收腰设计。这个造型来源于1928年的电影《戏子人生》中约翰·吉尔伯特饰演的角色。

  而女主角佩比则是个坐着公共汽车、渴望来到好莱坞大展手脚的小人物。她穿着一件不那么合身的连衣裙,戴着顶钟罩形状的帽子,在黑白荧幕上呈现出一种“廉价的灰色”。马克为了让她从周围人群中脱颖而出,特意给她搭配上一条宽腰带。

  在剧中,随着默片没落,佩比成为有声电影浪潮中崛起的明星,乔治的演艺事业却一落千丈。在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场景中,男人从楼梯上下来,而女人在往上走,两人在楼梯当中停步交流。那一瞬间观众几乎立即就能够发现,乔治的外表显得有点邋遢、暗淡,而佩比则穿戴考究,佩戴的首饰也在闪闪发光。

  “因为是黑白电影,只能呈现白灰黑三色,我只能通过面料和配饰做文章。”在电影开拍前,马克设想将带有颜色的布料拍成黑白照片,观察不同颜色会呈现出怎样的黑白灰。事实上,佩比初次撞见乔治时身上穿的那件衣服是亮橘色的,可在黑白片里却呈现出一种美妙的灰色调。女主角穿过的另一件性感睡衣,现实中其实是三文鱼一样的粉橙色,在黑白片里却就一种特别奢华的光亮感。

  追忆20年代

  与伍迪·艾伦长期合作的设计师杰夫瑞·库尔兰曾解释时装设计和戏服设计的区别,“时装是为人设计服装,戏服则是为角色设计服装。你必须跟随你所涉及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潮流。”

  上个世纪20年代,总是服装设计师心怀向往的年代。在本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争夺中,一共有三部取材自这个时代的作品。除了《艺术家》,还有《雨果》和《倾城之恋》。那个年代,正是现代时装的开端。女人们摆脱了可怕的束胸衣,剪短头发,开始穿起轻盈衣衫,自由地展示身体。也正是那个年代,很多西方女性开始向好莱坞明星学习穿衣打扮。

  《艺术家》的服装造型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那个年代男女装的风貌。男士的燕尾西服、香奈儿风格的礼帽、皮草披肩等元素,都充满了浓浓的复古情愫。当时的男装还停留在比较规整的西服套装时期,男装礼服与日常西服都是配有马甲的“三件套”。对于男装来说,当时是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服装逐渐变得日常、休闲,也为今天的西装奠定了基础。

  对女性而言,除了标志性的钟形帽,她们开始从紧身衣中解放出来,日常衣着更轻松随意,更有运动感,日装与晚装开始分开,性感的晚礼服开始流行。当时还没有强烈的环保概念,皮草也是女人们的钟爱。

  马克赞美上世纪20年代的服装“既简单又性感,同时还很浪漫”,“那些女士服装,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近看会发现剪裁极其复杂。电影里我们为佩比准备的几套衣服就有好几种剪裁方式。身体部位是直线条的,而袖子跟裙子却都是曲线剪裁的,这对于一个表面看似非常简单的连衣裙来说实在太罕见了。”

  奥斯卡自1948年设立最佳服装设计奖以来,上世纪20年代始终是服装设计师们的梦想天堂。近十年内,《飞行者》和《芝加哥》就已经两度为这个年代捧走过小金人。

  “那是一个多元荟萃、创新求变的年代。”马克说,比起现代影片或者远古题材,“它更易于还原。”

  电影服装设计的天然法则是:越是近代的影片,还原场景就越是困难的。因为大众仍清晰地记得那些年代的样子,就像美国观众挑刺《广告狂人》一样,他们会在抓出每一个细小瑕疵,不管是用错一个自动售货机或习惯口语用法的一点点的过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不是那么有趣。”马克解释,因为那些年代仍然近在人们脑海中,“所以,人们总是对相对遥远的20年代饱含热情,这也为服装设计者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责任编辑:姜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