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银行分析师坚称,有利可图是合作的基础,外资的引进就是为了套利,说是战略投资者,又有几家能真正做到
理财周报记者 张莉/文
3月19日晚,半小时内,花旗、浦发相继发出“离婚”公告,从此分道扬镳。消息传出,业内一片哗然。
无独有偶,“花浦恋”
终结,距离汇丰宣布进一步增持交行,时间上仅相差一个工作日。加上此前兴业定向增发方案的发布,恒生与兴业的关系也一片朦胧。屈指算来,外资行在华取得法人资格已经整整五年。已经站稳脚跟的他们,对中外资之间的合作是否逐步降温,抑或依旧兴趣盎然?外资的撤离,中资行得失几何?
持股比例从5%到2.7%,再到0
近日,花旗集团宣布已通过大宗交易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售出了其所持的2.71%的浦发银行股票。按照当时汇率,该项交易的全部收入为美元6.68亿,计税后获利约美元3.49亿。
花旗与浦发的婚恋史要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的最后一天,花旗作为海外首家战略投资者购入浦发银行5%的股权,投资近6亿元人民币。当年花旗承诺,5年内不抛售,同时在法规允许和监管批准前提下,花旗还可以增持浦发股份最高达24.9%。
2003年1月3日,浦发银行增发3亿股,花旗的持股比例降低至4.62%。2010年3月,中移动斥资400亿高调入股浦发,花旗在浦发的持股比例一度大幅下滑,摊薄至不足3%。
“花旗退出浦发苗头早在金融危机时就已显现,拖到现在已经足显诚意了。”一位外资行的高层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上述人士的言论不无根据。花旗与浦发曾在2006年2月签订协议:花旗承诺增持浦发股份至19.9%,并在5年内维持积极合作关系,帮助浦发在5年内成为一家优秀的商业银行。
以此推算,协议在2011年就可以终止。无奈的是,在过去的5年里,花旗并未如约增持。而浦发,也没能在5年内成为花旗心中“优秀的商业银行”。
“外资行刚进来时,也是本着观望的态度。所谓的战略投资者,最后大多都演化成了财务投资者。花旗弃浦发转投广发,无疑就是一例。但客观地讲,浦发自身的资产质量和内部关系对于花旗的裁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家大行的高层说。
根据交易数据推算,花旗在卖掉股份之前,共持有浦发5.06亿股,于19日当天悉数售罄。至此,花旗银行在浦发银行的股份赫然为0。
而对于此次交易的接收方,根据上交所公布的信息显示,新东家为太平洋保险集团及其子公司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成交价8.33元,较浦发银行19日的收盘价9.28元折价10.23%,接手成本约40亿元人民币
“离婚”伤了谁?
挨过了“七年之痒”,维系了长达十年“婚姻关系”的花旗与浦发,随着“一纸休书”的呈交,二者会将分别走向何方?
“今天之后,花旗与浦发银行的长期战略关系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花旗(中国)董事长欧兆伦如此解释。
浦发方面亦表示,花旗出售所持浦发银行股权,不会对浦发的日常经营带来影响。
双方同时宣布,已经达成一项新的战略合作安排。借助花旗集团的全球网络,将对浦发在信贷额度、海外扩张等方面予以支持,与此同时,花旗将为浦发提供技术协助和培训。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对市场最敏感的莫过于股价。自花旗套现后,浦发银行连调两日,3月21日收报9.08元。
其实早在3月5日,浦发银行的股价就从最高价9.75元一路震荡下跌,到19日,即发生大宗交易的当天,一度下降到9.25元,波幅超过5%。
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显示,当日浦发银行共有三笔大宗交易成交,成交价格均为8.33元,当天浦发银行收盘价为9.28元。如果浦发银行的股价最终将回落至此次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则122家基金的持仓其浮亏幅度将超过15%。
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花旗出售的价格为8.33元,仅为2011年1.04倍PB。大宗交易价格8.33元,为浦发当前价格的9折,仅相当于2011年1.04倍PB和5.7倍PE。当前浦发是A股银行股中PB最低之一,而花旗还愿意9折出售,这对于二级市场心理来说会造成负面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花旗出售股份并不影响浦发价值。虽然此前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有过一些合资、合作项目,典型例子是合资成立信用卡中心,但自从中移动购买浦发20%股权之后,市场就已经不再预期花旗可能给浦发带来的管理改善或业务提升。
“所以,我们不认为目前浦发明显偏低的估值之中包含着与花旗银行合作的溢价,也正因此此次花旗退出并不会损伤浦发银行的长期价值。”金麟说。
中外资银行合作存瓶颈
对于此次转股,讳莫如深是花旗和浦发共同的态度,多位分析师也对此避谈。即便如此,坊间也有不同的声音。
“花旗此次减持,并非看空浦发银行或整体中国银行业,主要原因仍是出于公司自身战略合作中心的调整。考虑到花旗现持有广发银行20%的股份比例并位居并列第一大股东,不排除此次减持是为了增持广发银行股份数量的可能性。”瑞银证券分析师励雅敏认为。
上述人士还说,中外银行合作仍存瓶颈有待突破,大多数银行股东结构中不乏作为战略投资者身份的外资银行身影,但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银行行业的国有背景仍显浓厚,绝大多数政府仍不愿放弃对银行的控制权。外资银行虽对中资银行在业务经营及管理等方面带来提升,但战略合作仍存局限,短期内无法突破瓶颈是外资考虑减持原因之一。
但也有银行分析师坚持,有利可图是合作的基础,外资的引进就是为了套利,说是战略投资者,又有几家能真正做到。瑞银、摩根大通、花旗分别从中行、招行、浦发撤资套现的例子在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
但以汇丰、华侨为代表的外资行坚决不同意这一观点,“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是长期的,与中资行的合作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不管财务投资者也好,战略投资者也罢。汇丰与交行、华侨与宁波等是否步花旗后尘,业内仍拭目以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