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公司汉王超预期神话:一季度营业收入只剩一千万,不足两年前1/3
理财周报资金流动实验室研究员 滕晓萌/文
从2010年起,理财周报就开始关注汉王科技。
很多人还记得,那一年年中,汉王科技最高股价曾经达到175元,两个月上涨一倍有余。
其股
价飙升的最主要原因是,2010年第一季度,在新产品电纸书的拉动下,汉王营业收入猛增,达到31731万,等于2009年全年57103万的55.5%,同比增长352%。这家上市不久的公司,在那一年演绎了一个典型的超预期神话。其掌门人刘迎建甚至喊出,每一年营业收入都要翻番。
言犹在耳,2012年第一季度,汉王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只剩下10160万元,还不到两年前的1/3。
更严重的是,从财务来看,这家公司已经完全失去了盈利能力。2011年度,汉王科技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3319万元,同期营业利润亏损居然高达54830万元。
很少人注意到的是,早在汉王如日中天的2010年,财务数据已经埋下深深阴影。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在这只股票上基本得以全身而退。
这样的悲剧还在继续,据理财周报统计,2011年,业绩严重低于预期的公司达到234家。
巅峰时期毛利率持续下降
2010年初,理财周报即指出,一季度电纸书的增长并非市场所期许的爆发式增长。
实际上,这一产品2009年下半年才逐渐进入销售旺季。虽然2010年的一季度数据同比增长惊人,但是环比来看,相比第四季度并无太大变化。
更重要的是,电纸书成为汉王科技主要销售收入来源的格局,在那两个季度得到确立。2009年,电纸书尽管仅仅销售了半年,已经占到汉王全年总营收的67%。
但是作为一家以高科技为主打的公司,从财务数据来看,刘迎建更多考虑到了广告宣传、员工加薪和扩充产能,而非产品技术进一步开发。
2009年,汉王科技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73%,主要用于广告宣传电纸书和增加营销人员。
2010年第一季度,被汉王科技营收同比增长352%所掩盖的是,同期的营业总成本由6593万元增至2.81亿元,同比增长了326%。
当时的季报中,汉王科技解释称,当期销售费用增长225.45%,主要为宣传费用投放增加所致;管理费用增长141.49%,主要为人员费用、研发费用增加所致。
这样的思路贯穿了2010年度全年,最终2010年年报显示,汉王科技全年费用大增。
其中销售费用达到30315万元,比2009年度增加90.36%,主要投向广告宣传。
而当期的管理费用则比2009年年度增长了106.19%,汉王科技解释说,这是因为员工人数增多及薪酬水平提高导致费用增加、公司规模扩大导致房租水电物业增加、研发费用大幅增加……
研发严重不足高科技神话破灭
数年以来,几乎在每一份报表中,汉王科技均反复强调,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研发方面。
但是2010年年报显示,当年全年研发费投入金额为3499.7万元,比2009年的2866.6万元所增不多,并且远远低于公司整体营收增长速度。2009年,汉王科技研发费投入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为4.93%,而2010年度,这一数字下降到了2.83%。
一般而言,中国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为,三年内研发费用投入不应低于营收的3%。
也就是说,从2010年起,汉王已经明显转型为一家生产销售公司,而非高科技公司。
随之而来的,是汉王单一主打的电纸书,终于迎来了“降价——压货——被市场彻底抛弃”的阶段。
2010年度,汉王全年电纸书销售收入93050万元,占全公司营业收入的75%。
在电纸书产品降价、费用增加的影响下,2010年全年,尽管汉王科技营业收入剧增,但是净利润总额只有8790万元,几乎与2009年的8560万元持平。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更是从51%,降到了40%,降幅达到11个百分点。
更严重的是,2010年度,汉王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531万元,占到净利润的-357%。
对此,公司当时在年报中解释说:“主要由于电纸书产品销量增加,需要对相关原材料大量备货,同时也需对平板电脑等新产品进行备货,从而导致采购支出增加所致;此外,费用类支出增加也是经营活动支出增加的原因。”
可以看出,当年如非汉王上市进行了筹资活动,现金流风险已经极大。
事实上,当时市场传言是,汉王电纸书份额不断下降、公司压货超过50万台。对于一个明显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毫无核心技术、只能靠低价策略苟延残喘的产品大量备货和扩产,也埋下了汉王最终失败的伏笔。
2011年第一季度,汉王科技发布预亏信息。自此一蹶不振。
正是看到公司表面光鲜、实际糟糕的财务报表,大批201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进驻汉王科技的机构,纷纷在2010年下半年夺路而逃。至汉王科技预亏时,几乎已经没有机构投资者持股。
几乎每一家我们关注的公司,都有与汉王科技相似的轨迹:曾经有过业绩爆发、曾经被市场热烈追捧。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财务数据不会说谎,业绩最高峰的漂亮报表,已是他们失败的前奏:毫无研发投入和核心竞争力的所谓高科技公司,盲目扩张大举压货的有色、建材企业,依赖政府补贴而非主营业务收入的“伪增长”公司。他们,都值得你警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