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收盘,IPO新政实施后已上市的24只新股,有11只处于破发状态
本报记者潘侠
昨日创业板迎来3只新股,分别是
海伦钢琴、
宜安科技和
华虹计通。其中,宜安科技上升12.11%,海伦钢琴破发,华虹计通也险些破发。最近新股上演的破发潮,让市场存在已久的炒新热情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降到冰点。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昨日收盘,IPO新政执行后已上市的24只新股,有11只处于破发状态。
业内普遍认为,“三高”现象有所缓解说明近期的新股发行改革初显成效。
中签如“中枪” 昨日在创业板挂牌的三只新股共带来6477万股的流通量。其中,海伦钢琴破发,收报19.91元,比发行价下跌5.19%;华虹计通也接近破发,收报15.03元,仅涨0.2%;宜安科技则上升12.11%,收报14.35元。而近期,新股行情可用“中签如中枪”来形容,上市首日买入至今能实现明显正收益的
黄海机械、
宏大爆破、
凯利泰等可算凤毛麟角,它们均在网下发行阶段受到机构的热捧,其机构认购倍数都在40倍以上。其中凯利泰机构认购倍数更是高达93.8倍。而与其相比,昨日上市的3只创业板新股在机构认购方面,则略显平淡。而截至昨日收盘,IPO新政执行后已上市的24只新股,有11只处于破发状态。
深交所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新股改革实施以来至6月8日,深市共有18只新股完成发行,12只新股上市。改革后发行的18只新股平均每只获得118家配售对象的报价,较改革前提高了69%,每家配售对象的平均报价申购数量增至650万股,较改革前增加了72%。此外,改革后发行的18只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为30.61倍,仅高于行业市盈率的4.23%,显著低于改革前的22.56%。
新股发行改革成效初显 实际上,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新股发行改革措施“组合拳”,招招直指A股市场的沉疴。首先,2月1日开始实施的IPO预披露新规,将IPO预披露时间提至初审会之前,大幅拉长预披露时点与发审委会议间隔,强化了社会监督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约束力。
然后,为从根源上遏制“三高”和炒新行为,监管部门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优化询价机制上。
之前的规定是初步询价阶段规定必须有20家—50家询价机构参与,报价理应客观反映公司的价值,但事实上,部分承销商在选择询价对象时主观偏向严重,倾向选择相熟的询价对象,联手哄抬价格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此询价机制的弊端,证监会4月28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将询价机构的范围扩大至合格的个人投资者。
5月下旬,证监会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在定价方面给予了发行人、主承销商更多自主性,可选择询价或者不询价,意味着2005年以来实行了7年的强制询价制度画上了句号。
深交所近日发布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新股发行及交易特点分析》显示,改革实施以来至6月8日,深市共有18只新股完成发行,12只新股上市。与2月1日至4月27日发行的48只新股数据对比,本次改革实施后,新股发行上市目前呈现以下特点:机构投资者参与网下认购的积极性提高;新股定价水平渐趋合理,高市盈率、高发行价以及超募资金过多的现象有所缓解;新股上市首日开盘收盘价格变动幅度显著降低;新股上市后,机构投资者卖出新股及买入新股的比例略有提高等。
而数据显示,自4月28日《指导意见》提出上述措施以来,新股发行市盈率已出现大幅下滑态势,5月新股发行市盈率为29.77倍,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三高”发行熄火。
此外,改革后上市的12只新股,平均开盘、收盘涨幅分别为7.48%、7.62%,而改革前新股平均开盘、收盘涨幅则分别为26.03%、24.15%。此外,12家公司上市首日有6家破发,改革前48家公司上市首日有7家公司破发,改革后的破发比例为50%,涨跌互现,新股申购风险有所加大。
由此看来,针对“三高”的新股改革已成效初显。
加强对保荐机构的监管 虽然新股发行改革已经成效初显,但对于新股发行改革的探索还要继续下去。新股发行上市的核心在于定价,解决新股发行定价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切断保荐机构的利益链条,切断保荐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联系”。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与承销商可以自主决定新发行价格。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是新股发行定价模式的创新,但此举在某些时候也将使询价机制与中止发行机制形同虚设。更严重的是,自主定价模式将更有利于上市公司从市场中“圈”更多的钱。另外,对于保荐机构也应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也要加大惩罚力度,使保荐机构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引导机构投资者给出更加理性、合理的发行价格。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