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在生存都是巨大挑战的境况下,结合起英国人特殊的性格,在奥运到来时,让英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媒体氛围,那就是怀疑一切,并且以这种怀疑主义自我标榜,在怀疑中自恋,在怀疑中延续着媒体独立精神的意淫。英国媒体对叶诗文事件的处理,便是一个极为标准的事例。
在这样一个每天都发生着变化的媒体时代,英国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报纸还如何能生存下去。
伦敦地铁里最早只有一份地铁报,《Metro》,将各种媒体的新闻做一种极简的汇编,倒也生存了很多年。到了2006年前后,两份免费的报纸,在地铁口派送,锁定的便是伦敦城里以地铁为主交通工具的上班族。这样的报纸盈利模式,完全依赖于广告销售。这两份报纸还火了一两年,直接影响到香港出现多种在地铁口派送的免费报纸。只是随着经济衰退,这两份报纸连同被打压得毫无生气的《Metro》一道,消失无踪。伦敦当地的标志晚报,《Evening Standard》,如今也变成了免费报纸。
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和独立报,四大报依然存在,盈利状况却很糟糕,差不多都是年年亏损。卫报在2011年报亏3亿多英镑,纸质媒体,哪怕在最有读报习惯的英国,也已经病入膏肓。
在生存都是巨大挑战的境况下,还要坚持新闻理想,还要保持独立客观的自由主义精神观察社会,绝对有些勉为其难。当纸媒在四十年前就逐渐走上商业化道路后,捍卫新闻媒体的独立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了。
纸媒如此,其他传统媒体形态,生活境况同样不甚理想。BBC裁员,从年度大新闻,变成了年度规定动作。BBC对外播送的语种,也在不断缩减当中。半岛电视台的兴起,其实就是在BBC阿拉伯电视广播服务崩溃之后,大量BBC阿拉伯的雇员,转入到半岛电视台。议会每年和BBC这一国家电视广播网络的预算争辩,同样会连带出各种新闻话题,于是这样一个标注了现代传媒演变过程的传媒庞然巨人,如今的生存和运转,都有着太多不尽人意处。
这样的媒体环境,结合起英国人特殊的性格,在奥运到来时,让英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媒体氛围,那就是怀疑一切,并且以这种怀疑主义自我标榜,在怀疑中自恋,在怀疑中延续着媒体独立精神的意淫。
对于所有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新鲜事物,英国媒体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怀疑其真实性,随即推演这不入常理事务背后的妖孽。类似的怀疑,并不是英国媒体独有,只是在坚持怀疑,并且以怀疑自傲上,英国媒体的犬儒精神出类拔萃。
叶诗文事件,便是一个极为标准的事例。她在400米混合泳中最后100米的表现,以及5秒的成绩提升,迎来的BBC第一反应,不是对杰出运动成就的赞美奖掖,而是“为什么会这样……”一种英式逻辑推导的陷阱,由此开始,一旦这现象是英国人平时不可能接受的,怀疑就像瘟疫一样,不可遏止的扩散,无远弗届。
所以当羽毛球事件出现时,英国人的怀疑论调,似乎在另一个侧面得到了佐证,能够用来映证他们内心深处“中国人无所不用其极”的怀疑。所有的媒体,在报道一个伟大胜利者时,体会到的影响力,总不如对一件超级大丑闻的挖掘报道,这跟百年前美国媒体自傲的“淘粪精神”不谋而合——报道一个伟大的冠军,媒体也得用公众眼光仰视,媒体自己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报道一个大阴谋大丑闻时,媒体会无意间觉得自己站上了道德制高点,一览众山小,不亦快哉?
更何况这样的报道还能帮助你提升收视率、卖掉更多报纸。于是英国媒体兴奋了,他们忘掉了这个社会立足的原则:Innocent till proven guilty(无罪推定 )。
(作者系体育评论人)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