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能否拿稳融资接力棒?
文 徐永
年初,郭树清新政大力发展债券直接融资的背景下,2012年一度被誉为“中国债券市场元年”,创新产品扩容似乎顺理成章。
彼时跟一位宏观经济学家交流债券市场今年的看点,从产品层面,他谈了三个方面:中小企业私募债、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地方政府债的部分发行创新。
理论上,这些产品都可以迎来大爆发。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生常谈,在传统民间金融逐渐遭遇信用危机后,借助债券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不失为良方一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因次贷危机停滞几年之后,也可借资产证券化得到释放;更别提为债务缠身的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新路。
但半年时间已过,扩容创新却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500亿资产证券化的“点心”至今仍未上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试点仍限于四地,中小企业私募债备案发行虽可圈可点,但多数券商已不愿意承接5000万规模以下的单子。
正如那位经济学家所言的后半段:资金需求是有的,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也是充裕的,只是两者之间能否对接还有一定难度。
看市场流动性,机构是不缺资金头寸的。8月15日,经过几轮准备金率下调,3个月shibor已经不到3.6%,比去年紧张时期动辄5%-6%的水平大为下降。
不过,债券发行的总规模确在扩大,上半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3.49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行3022 亿元。而债券净融资规模的增加,也似乎正在挽救银行信贷萎缩,给流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7月份,银行信贷仅增加5401亿元,比上月减少超过3700亿元,但M2却环比高出0.3个百分点,显示经济活动向好。当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487亿元,同比多206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6亿元,同比多64亿元。
可惜的是,这部分增加的债券融资并非主要由中小企业受益,上半年债券发行井喷的不是中小企业债、不是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甚至也不是国债,而是发改委等部门审批的企业债,因此依然是大中型企业主要享用了这些低成本的流动性。
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无论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似乎已经习惯和默认了这种“傍大户”的安排,只是,实体经济有赖复苏,如果中小企业缺席,恐怕也是难言长远。
在银行局部信贷领域,事实上,中小企业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不止一位银行人士介绍,近期他们的小微企业投放,不是银行没额度,而是企业根本就不要资金,企业的上下游出现了问题,精力不在生产经营上,也就不需要资金了。
这是一个可怕的转变,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危害,都不可小觑。
不仅如此,在资产证券化、地方政府债等设计制度层面的创新上,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都没有充分发挥它“以点带面”的效应,以此推动我国在商业银行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方面的发展,而是在债市发展迎来监管层支持的大好时机,仍然走上了为大中型企业“以债换贷”的简单套路,不得不让观者惜叹。
坊间经常拿美国债券等直接融资占比超过60%的市场,对比国内目前在10%-20%之间徘徊的现状,来敦促监管层大力推进直接融资的扩容规模。不过,兹以为扩容固然重要,债券融资的结构性矛盾更急需解决,事关其能否拿稳融资这根“接力棒”。
作者:徐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