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改革与发展当以惠及于民为目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了《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报告指出,过去20年,几乎所有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均有所上升,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史无前例。报告肯定了近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但也指出,目前中国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平等现象也在扩大,人类发展指数还处于全球的中等偏下水平。
成绩喜人但问题依旧,对中国发展状况的评价,这样的结论并不稀奇,它不仅暗合了多数国民的切身感受,也是对一个幅员辽阔大国的客观评价。尤其是GDP逐渐被祛魅,国家偶像光环日渐褪去的今天,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诉求。改善特殊个体的境况,缩小区域的差异,提升社会公平等,或进入发展规划,或被再次强调。此次报告提及,2012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名列全球第101位,低于人均国民收入11位,中国的教育、医疗、平等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还处于全球中等偏下水平。这些现状表明,中国的发展形势依旧严峻。
基于此,不难理解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的谨慎的乐观,尽管有经济学家为中国的未来绘制了完美的蓝图,但清醒的人更倾向于正视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而这也是国家领导人的执政思路。前些年,“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一度让不少人飘飘然,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苦口婆心地呼吁记者应该多到中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看看。机遇与危机并存,曾是无数人对时局的判断,这样的状况今后还将延续,而危机能否通过适当方式予以纾解,将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中国的发展路径。
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等,这些问题依旧存在;有的则是随着社会发展应运而生,是基于发展而衍生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不乏生活尚无保障的人们,而发展较快的地区也面临新问题的考验。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和土地财政带来的高房价,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塑造的环境敏感期,沿海地区则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强,加上社会管理机制跟不上而衍生新的社会矛盾,公民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提出了新的诉求。从追求具体的利益到抽象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与纠结。
一个基本共识是,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取得较大的发展成就,但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财富分配、社会公平、规则治理等方面尚须加强。改革既让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也让诸多问题浮出水面,产业结构不合理,对投资过度依赖,以及政府职能分配不合理,市场与社会活力不足,法治建设尚不完善等,严重制约社会发展,问题亟待解答。
解决之策已在酝酿之中,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今后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过程能否完成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变,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改革的深入开展。从充满顶层设置意味的政府机构改革,到对法治精神的强调,从改革共识的形成,到改革的精耕细作,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注定与改革相伴。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既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也是一个由国家意志主导社会向制约公权力彰显公民权转变的过程。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与社会、市场等角色的合理定位,而这一过程注定将与追求公平正义等抽象价值相伴始终。恰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问题自有其历史因素和自身局限等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寻求人的发展将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让每一个国民拥有并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