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南京路上有“好八股”,如今成了南京路上“老八股”。它们有些还活跃在资本市场上,有些虽然失去了名字、失去了代码,却以另一种形式重新登场。
时装股份、
华联商厦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永安百货)、第一百货、第一食品,这是四家A股上早已没有其身影的股票,正巧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前三者如今划归百联席下,借助“
友谊股份”的整体平台重新在资本市场焕然新生。
而
第一医药、
新世界、第九百货则十分幸运,它们仍有A股自己的名牌,在自留地上深耕劳作。
这些股票正是南京路上的“老八股”。不过,随着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在物质丰富的年代里,这些老字号们如今却开始出现“成熟的烦恼”。电商来袭、购物中心和快时尚大热、经济下滑、消费需求改变……种种因素下,南京路上老字号遭遇业绩滑坡,甚至,南京路本身都出现了“商业定位”的尴尬。
如今南京路人流辉煌依旧,但与南京路上每天蜂蝶般的人海相比,马路两边百货公司店堂内却是一派冷冷清清的空穴场面。这是当代百货业的宿命还是一次凤凰涅槃的机遇?
“2013年是百货等传统零售业的改革年”,“百货公司确实碰到了发展当中的一道坎”。友谊股份董事总经理李国定对记者严肃地说:“不寻求突破,不寻求改革,那么百货公司就是死路一条。 ”
在电商、购物中心、专营店异军突起的年代
步行人多 不代表进店者多 进店人多 不意味消费者多
晚报记者 沈梦捷 邵丽蓉 报道 制图 任萍
老外端着相机蹲在入口处取景,导游带着大大小小的旅游团在此聚集,年轻情侣们手挽手晒太阳轧马路秀着甜蜜劲,铛铛车里坐满了游客悠闲过市……刚刚过去的“五一节”,南京路步行街上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景象令上海人和外来人都不得不感叹,这里真是热闹。
表面的繁荣下,真实的南京路并不如外表看起来如此风光。这条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大马路,如今在不少百货从业者和消费者眼中,剩下的仅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人多,不代表进店者多;进店者多,也不意味着消费就多。真实的南京路上各家百货公司的销售情况是怎样的?记者调查发现,南京路百货商场进店率不足一成,步行街路人百人中仅3人消费。如此数字,将南京路上传统百货和老字号品牌向悬崖峭壁紧逼……
·今生篇·
现场:店员多过顾客 记者经历“一人逛商场”
节前一周,记者连续来到南京路踩点。每次踏上南京路,不论周末与否,不论时点如何,总能看到南京路两边来往的熙攘人潮,但这些游人,却并没有给南京路上的百货商家带来太多“收获”。
从南京路步行街由东向西走,记者先后走进了宏伊广场、353广场、华联商厦、置地广场、永安百货、时装商店、世贸百联、第一百货、新世界等百货商店。得出的感觉颇为雷同,不管店大店小,新旧如何,店内的情况大多是职员多过顾客。
在南京路上一家百货商店门口,销售员小姐正在向路人分发打折传单,但“接手者”寥寥。记者进入店内,一楼化妆品专柜几乎无人采购,仅有珠宝黄金柜台集中有数名消费者正在向店员咨询。
专营服装的时装商店最近正迎来换季打折,一楼羊毛衫不少款式售价已经跌至百元。亲民价格引来不少顾客,整个层面大约有二三十位顾客正在挑选。 “不过,现在客流比起往年少了很多,而且非常明显。过去我们疯狂的时候,羊毛衫多到没法成列,只好一条铁链上串一排衣架,顾客来买衣服一买都是几件几件的。 ”时装商店常务副总黄蔚光对记者坦言。
楼层越向上,顾客数越少,记者踩点数家南京路百货,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尴尬:在不止一家百货店中,二楼朝上的楼层中,进入商店的顾客仅有记者一人。这种“凄凉”景象对比南京路上的人头攒动,显得尤为尴尬。 “一个月大半个月都过去了,销售额才完成1万多。 ”一位店员在与记者假扮的顾客交流时坦言,几乎4月份有半个月,这个店铺都没有一单生意。
逛百货的人少了,店员的耐心和积极性势必下降。在记者连日的调查中,经常发现百货柜台中无人值守,甚至收银台都没有值班人员。临近柜台的店员凑堆聊天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导购坐在一边偷偷磕瓜子,玩手机。
“南京路上百货公司整体销售情况都不太好。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客流,而是由于顾客的进店率很低。”华联商厦办公室负责人徐经逸对记者表示。 “1997年步行街开业时,当时客流每天有100万人次。如今,南京路客流下降到每天70万人次。虽然依然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但现状没有这么乐观。因为70万人次中,进店人数很少,进店后有所消费的人数则更少。 ”
食品店生意兴隆 价格实在有点虚高
相比于百货店店员多于顾客的尴尬,第一食品从一早开门到晚上打烊,店内都客流如织,甚至在购物高峰时段,营业员都有些忙不过来。
本次第一食品改造,恢复了沿街的橱窗和上世纪20年代的骑楼立柱式样,从外观上还对历史复原。而走进店堂,时尚绚丽的设计风格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店堂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七巧板、中国画等中国元素点缀其间,开阔的大堂中厅颠覆了食品商店传统的“局促”印象,1至4楼垂直打通,中国风图案的圆球体吊灯错落其中。
记者注意到,商店一楼主打高端进口食品,其中超过600种是通过自采方式引进,新鲜水果、鲜花等柜台更是首次在南京东路店亮相。商店2楼多为传统食品,南北货、卤味、生鲜鱼虾应有尽有。三楼与四楼则汇聚了咖啡、西餐等诸多餐饮品牌。其中三楼还设有“互动区”,放置了8个烹饪台,请专业大厨利用商场地道正宗的食材,现场演示美食制作,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的确,黄金地段停业8个月,损失销售额超过1个亿元。再斥资1.2亿元改头换面,第一食品这次的改造可谓“大手笔”和“颠覆性”。据悉,这次改造将营业面积从3000平方米增至1万平方米以上,全店有国内外商品2万余种,进口食品5000余种,整座商场堪称上海专业食品店的“巨无霸”,从视觉到味觉彻底颠覆原有的想象。
当然,也有不少顾客兴致而来,空手而归,原因是价格“高高在上”。“店内食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不过价格实在有点虚高。 “比如进口食品明显比超市卖得贵,比如进口常温奶,价格要比超市贵几元钱。”几位特地赶来第一食品购物的顾客对价格颇有微词。更有人附议说,与其舍得花重金把商店打造得那么漂亮,不如用更实惠的价格让利消费者。
调查:上海人不爱去南京路 试完回家买才是正道
消费者来南京路的态度到底是如何,记者也作了一番调查。
随机采访了20名南京路路人后,记者得到一个惊人的结果:20位被采访对象中,真正的上海人仅有2位,其余大多是从外地第一次来南京路的游客。20名被采访者中,仅有5位有在南京路购物的想法。其余则是外地游客慕名到南京路拍照留念,或是将此作为朋友集合地点。
提及为何不买的原因,路人给出的答案重复率颇高:东西太贵、商品雷同、去网上买。
几位从浙江来的中年阿姨告诉记者,多年老朋友聚会,她们首先想到了在南京路“碰头”,因为这里知名度高,大家都认识,接着会找一家茶馆坐下聊天,并不会去购物。 “我就是做服装营业员的,看到几个人结伴一起买衣服,多人多主张,这笔生意肯定做不成。”“现在商场的衣服随便一件上衣1000元,打对折也要500元,谁买得起? ”“衣服鞋子水分太大,价格都是虚标的,这些我们都懂的。同样一件衣服去小店或者网上买,价格砍掉三分之二都不止。 ”几位阿姨七嘴八舌说出了她们的心声。
另一位被访问者自称是大学“研一”学生,她说特地来南京路逛街买衣服,不过每次都是去forever 21,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商店挑选衣物。“偶尔也去百货商场逛,但也是认准了几个衣服品牌去,在实体店试了衣服,再去网上搜同款衣服下单。 ”对于“试衣”,这位大学生直言不讳。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男士,他们多是旅游者。两位刚从苹果店出来的男士告诉记者,他们平时80%的日常用品,包括衣服、食品、日用必需等都是网上买,“因为方便快捷,价格也便宜”。偶尔遇到急需用的商品,才会赶去商店购买,又或者因工作需要而不得不配置几套体面的衣服,也会去商场选购。他们还特别提到了数码产品,虽然会先去实体店感受一下,但出于价格优势,依旧会去网上下单。
百货打折“营销疲劳”快时尚不打折也热销
记者采访时,正逢永安百货95周年店庆,商场推出了流行品牌满195元立减110元起,同时“95周年95款劲爆价商品95天天天有惊喜”的活动。同时,记者从南京路各家公司发现,大多百货公司都推出了类似的折扣营销活动。
对于商家的良苦用心, “上帝们”却并不感冒。路上随机采访的几位顾客告诉记者,以前听到新世界圣诞72小时营业很稀奇,上海人民都冲过去通宵购物,但现在各大商场 “一年365天, 200多天在打折”,明显 “营销疲劳”,别说看到 “满300送300”没感觉了,就是 “满199减120”,也不会太在意。另一位顾客告诉记者,商场用的 “折扣积点连环套”、“拉高价格再打折”把戏,经过这几年的知识普及,现在消费者都懂了,大家也都会算,哪个比哪个更划算,不过针对服装鞋子的暴利产品来说,尽管打折砍去了一半价格,但还是没有网上的便宜。另一位顾客表示,商场不会做蚀本生意,大幅折扣的销售就是商场暴利的明证,与其在各家商场游戏规则间换算,不如去网上购买来得简单。
在南京路步行街中段,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定点计算。周六下午14时消费高峰阶段,100名经过记者面前的游客中,仅有3位手提购物袋。也就是说,几乎大部分南京路上的游人都不曾在此地有所消费。而更令传统百货业尴尬的是,行人手上拿的比较常见的几个购物袋中,Forever21、优衣库、Zara、李宁、老庙黄金“出镜率”高,而百货商店的购物袋,则几乎没有。而且,这些出镜率高的“快时尚”品牌,几乎没有折扣,它们对顾客的的吸引力却依然高于疯狂促销的百货商场。
有南京路百货经营者对记者表示,由于旅游群体占比高,因此,大多数人到此,仅是将南京路“穿过堂”,单纯“到此一游”而已,他们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消费。 “我曾经自己做过一个调研,选了南京路几家百货,最后发现真正在门口经过并进入百货公司的游客,仅有不到10%的比例,这个现状是很可怕的。 ”
为了吸引游客,永安百货推出了萨克斯风表演,南京路东方商厦也曾搞过展示鱼缸。但这些手段可以吸引游客驻足,却还是难以吸引游客进店。如何将游客从店外引进店内,百货公司要做的,不仅是广告造势、打折促销那么简单。
·前缘篇·
南京路上老字号们几度翻新,几经扩容,几寻变革,它们想要过得更好。但在这个电商、购物中心、专营店异军突起的时代,如此愿望却难实现。
回想当年,先施、永安、大新、新新等老字号们拉开了南京路“全国商业中心”的序幕。改革大潮中,这些老字号更是成为第一代股改上市的幸运儿。
然而,虚拟和现实总有相似之处,不少“老字号股”因种种原因从资本市场中相继“退场”。南京路上如今剩下的上市公司们,它们的未来是否也会重复过去:曾经辉煌,但最终落寞?
时装商店
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开山之作
时装股份这是一个现在已不存在的股票简称。输入600825的代码,如今跳出来的是被称为“中国出版发行第一股”的
新华传媒。再往前推,其身份则是“中国超市第一股”的华联超市。
“第一股”的美誉给其更多关注,却掩盖了她最初的真身1994年,时装股份作为中国第一家服装行业公司上市,其背后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家百货公司如今位于南京路660号-690号的时装商店。
在A股仅“挂牌”6年的时装股份,在南京路百货行的历史已近百年。其创建之初,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公司”中,最早建起的先施公司。她是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开山之作”,更是上海第一家出现的大型百货商店。
诞生初期的先施公司浑身透着“洋百货”的气息。到了1956年,国企改革兴起。当年8月在原先施公司旧址上,上海最大的国营时装零售商店重新开业,名为“时装商店”。
1994年2月4日,“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专营服装鞋帽的上市公司,人送“中国时装第一股”的美誉。1999年,华联集团控股“时装股份”。2000年,“华联超市”借壳“时装股份”上市,“时装股份”正式退市。
2003年4月,百联集团开业成立,时装商店跟随华联集团成为“百联系”一员。 2010年,随着百联集团借“友谊股份”平台整体上市,时装商店以新的形态重回资本市场。
永安百货
与先施别苗头成就“四大”之首
无论是最初的先施公司如今的时装商店,还是曾经A股的“时装股份”,都有一个永远的“对手兼盟友”位于时装商店正对面永安百货(股票名“华联商厦”)。如今,永安百货和时装商店同属百联集团,当年的“老对手”兄弟一家亲。
1918年,永安公司开门营业。多年的竞争后,永安最终超越同业而位列“四大公司”之首,成为当年中国规模最大的“环球百货公司”。
1956年1月,永安公司成为全国百货业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 1988年1月,公司在完成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停业装修后,改名为华联商厦重新开业。从此,“穿在华联”饮誉沪上、闻名全国。
1992年,华联商厦获批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1993年2月,“华联商厦”股票上市,上市当天发行价高达92.80元。 2004年,华联商厦随华联集团并入百联集团。同年11月18日,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华联商厦”股票退市。
2005年4月,华联商厦重新起用旧称 “永安百货”。翻牌以来,永安百货销售规模从2005年的4.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3亿元。到今年4月26日,永安百货正好诞辰“95周年”。
第一百货
上海人自己的百货商店
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这两只股票同一天上市,这或许就是其“姻缘”的代表。因为在他们上市后10年,这两只股票变为一家:2004年,“一百”合并“华联”,有两个儿子的“
百联股份”,顶下“华联商厦”取代“第一百货”在A股登场。
百联股份的诞生,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的“第一案”,但这却仅是百联集团内部资产整合的“第一步”。 6年后,百联集团再次扔下“重磅炸弹”,公布了旗下百联股份与友谊股份吸收合并方案。友谊股份、
友谊B股以新增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百联股份。至此,“百联股份”这只股票的历史使命也暂告段落。
这笔重组方案当时被称为“蛇吞象”,但却对百联集团厘清股份结构,避免同业竞争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的“友谊股份”不仅继友谊股份、百联股份的所有资产与业务,并获得百联集团注入的八佰伴36%股权和百联投资公司100%股权,完成了百联集团的零售平台整合,“友谊股份”也成为了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强大的全业态零售业“航母”。
上海人更习惯称呼第一百货为“市百一店”。其前身是1936年开业的 “四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它也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家百货零售商店,是“我们自己的商店”这是当年时仍上海市长陈毅的原话。
第一食品
打响南京路转型第一枪
作为第一食品发祥地,南京东路店座落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720号,该楼为上海滩四大华资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原址。 1954年,第一食品商店开张,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全国单体最大的食品零售店。而去年底,经过9个月的停业改造,花费1.2亿巨资装修的第一食品华丽开业,得到了许多消费者“惊叹”的肯定。
的确,南京路上的这家独一无二的食品店承载了老上海们太多与成长有关的记忆。1954年开张的第一食品,其前身是1926年创建的南京路上四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1992年第一食品商店登录资本市场。 2008年,上海第一食品连锁发展有限公司被上市公司剥离,成为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提到退市原因,第一食品连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列柯介绍说,第一食品上市后收购了
金枫酒业,之后金枫酒业又把第一食品从上市资产中剥离出来,这是当初母公司光明集团出于“一家上市公司一个主业”的考虑。截至目前,第一食品已拥有15家门店,每年营收超18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南京东路店年销售额约7亿元,利润1个亿。
新世界
突破单纯百货经营概念
“十里南京路,一个新世界”,这句家喻户晓的经典在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霸气外露。的确,新世界有傲慢的资本。它前身是创建于1915年的新世界百货游乐场,论资历,其诞生还早于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 1988年,南京路以新世界为龙头组建了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改制后,新世界成为当时上海12家无主管单位的企业之一,具有小额进出口权利,而且享受着优惠的税率。 1992年5月新世界获准向社会公开募股,一年后挂牌上市。
目前,总面积21万平方米的上海新世界城盛装启航。借此,新世界突破了单纯的百货经营概念,升级成为一个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世界综合消费圈,连续16年位居全国商业企业单体销售十强。
2012年末新世界资产规模51.9亿元,与上市之初相比,增长了63倍,利润总额增长了35倍。公司2012年实现利润总额3.24亿元,同比增长8.07%;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10.91%。
第一医药
百宝箱的配药窗口
在南京路上,有一盏60年不熄灭的灯,那就是位于南京东路616号的第一药商店内的24小时为民配药窗口。1953年,继市百一店开业后,第二家国营商业门市部诞生,它就是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第一医药商店前身
中国医药公司上海公司第一门市部,当年位于南京东路627号,刚成立时仅有900多种药品品种,第二年就迅速发展到1200多种,加上配方专用药,共达到4000多种。
1978年,原门市部迁至南京东路616号。之后的1992年,第一医药商店改扩建为7层楼现代化医药大厦,总建筑面积5346平方米。重新装修后经营场地一到五楼,营业面积达2700多平米,是全国最大的医药零售企业之一。
2001年6月,“第一医药”经过资产重组成为上市公司,2002年9月,上市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由原来的“商业网点”变更为“第一医药”,目前公司隶属百联集团。
2012年年报显示,第一医药营业收入13.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3643万元,同比下降0.86%。
第一医药商店经理罗发强告诉记者,去年该店销售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其主营参茸产业,营收超1.7亿,成为商场销售的主打产品。
上海九百 参股久光百货获利
在南京路的西头,与沪上“金三角”商圈侧目相望的久光百货,连续数年名列沪上单体商场营收第三名。而这家有着港资血统,日资情调的久光正是上海九百的参股投资企业,并且,对于目前主业全面下滑的上海九百来说,久光是上市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作为号码百货的领头羊,第九百货由盛及衰也就是这10年光景。九百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百乐商场,位于静安寺闹市中心。 1994年,上海市第九百货商店改制上市。但上市没几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困难等因素,第九百货商店连年亏损,被迫向新型业态转型,一方面将第九百货商店100%股权转让给上海九百集团,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九百停业,转型为食品城。另一方面,九百投资参股沪港合资的上海九百城市广场公司、上海久光百货公司,实现投资收益。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9万元,同比增长0.26%;实现净利润2573万元,同比下降75.86。
四面楚歌
繁荣背后费苦心商业街人气东移
晚报记者 邵丽蓉 沈梦捷 报道 制图 任萍
南京路游人的调查,与百货业的销售数据不谋而合。
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55家百货店累计实现销售305亿元,同比下降1.1%,是自2010世博年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 55家百货中,有53%的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其中23%的企业销售额降幅达到两位数。在排前20名的百货店里,就有11家企业出现同比下降,其中4家降幅超过10%。
商圈林立分流人群、商品雷同无竞争力、“快时尚”攻城略地占百货资源,电商猛烈冲击改变消费模式“四面楚歌”之下,2013年,繁荣的南京路也难掩颓势。
·问诊·
症结一:新商圈分流
过去10年,上海人买东西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南京路,要么上淮海路。现在,不仅
徐家汇作为新兴商业圈已经成规模发展,同时,各个社区都有了自己专有的区域商圈。中山公园、静安寺、
陆家嘴、八佰伴地区、大宁、打浦桥、五角场、南方商城、莘庄……几乎在上海每隔三四公里,就能找到一家大型的购物中心。于是,南京路上就只剩下来参观“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外地游客了。
上海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李国定也表示,十年前中国百货商店一统天下,当时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旺盛,商业零售的业态稀缺。而如今中国商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快时尚、电商、专营店……各种商业业态的出现,大量分流消费者。 “在上海,已经在营业的大型购物中心已经超过100家,预计今年还会新开30~40家。大型购物中心那种吃喝玩乐住为一体的一站式商业形态,必然会分流一大块人群。 ”
此外,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认为,原先南京路步行街一直是第一百货、新世界这块西段人气高,东边人气低的状态,但近年来随着东段年轻化购物中心的开业,以及改造后新外滩的亮相,逐渐有将南京路商圈的人气由西往东带的趋势。东段年轻品牌时尚中心的崛起,直接影响到了西段的人气。购物直接从地铁二号线“南京东路”站出,围绕南京路河南路路段逛到外滩折返,成了很多年轻人的路线选择。
症结二:千店均一面
业内表示,按照传统观念,百货公司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解放初期的百货店甚至销售牙刷牙膏自行车。但如今,超市、零售家电的连锁业态出现,让百货业重新定位“精品百货”,实现重生。但这两年产品同质、品牌重叠的情况严重,百货业难有自己的特色,也无法在顾客中形成口碑。李国定同样表示,“过去是因为经营好,报表看,所以"千店一面、没有个性、营销模式单一"这些早已存在的毛病一直被掩盖了。 ”“租柜台、拿扣点的联营联销的模式,在我国百货行业中存在,甚至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路,要想改变,将会碰到很大的困难。 ”李国定坦言。
症结三:快时尚“吸血”
这两年,南京路还发生了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欧美为主快时尚品牌专营店。
南京路由东算起,FOREVER21取代了老介福,宏伊广场里有GAP,353广场开了ZARA和Mango,华联商厦里有优衣库,再过去还有美邦、ME&CIT、李宁三家旗舰店……这些快时尚品牌所侵占南京路的比例越来越高。 “作为百货公司的运营者,不一定喜欢这些快时尚品牌店进入自己商店。因为它们就像是吸血性经济,侵占大量资源,却无法对整体经营和档次带来很明显的帮助。反而会割断商店经营结构,分散店铺客流。 ”有百货经营者对记者坦言,快时尚采取的复制商品、快速扩张的策略,一定有新网点开出客流就将分散。长久来看,对商店培养出稳定、忠实用户没有益处。
症结四:电商大冲击
去年12月,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豪气十足地向原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马云设了一个“亿元赌局”,赌的是10年内传统零售行业并不会被电商取代。直至今天,“王马”二人的争辩依然各自有众多拥趸,但不争的事实是,电商们近年来堪称狂热的发展劲头,以及淘宝天猫“双11”单日创下191亿元销售额的辉煌数据,给疲态尽显的百货业一击沉重的“当头棒喝”。 “我在百货公司里做了30年了,但当我看到每个礼拜家门口都有快递送来我太太和女儿网购的包裹时,也不得不承认,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百姓最寻常的消费模式,它甚至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永安百货总经理丁洪亮对记者坦言。其实,不少百货公司经营者,都已经明显感受到了网络购物对传统消费理念费带来的巨大冲击。 “我们很担心,传统零售业若跟不上变化,不尝试电商,说不定会像柯达一样,因为不能从传统转向革新而遭遇失败。 ”
一份官方数据已经显示,一些老牌零售商的顶端地位逐渐被新零售业态取代。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公布 “2012年连锁百强名单”显示,前年位于榜首的百联集团,去年的销售额为1220.52亿元,被
苏宁云商以1240亿元追上,成为“百强”新第一。
“网购帝王”淘宝的业绩并不算在这份榜单内,但其盈利能力却更为惊人。经历完著名的“双11”后,阿里巴巴在2012前11个月就完了1万亿元的销售业绩。按此计算,淘宝+天猫的总交易额占2012年全国GDP总额51万亿元的2%。更是相当于以其一己之力,抵过了云南、贵州、甘肃、新疆、海南、宁夏和青海七个省去年消费品零售额的总和。
蚕食传统百货的市场份额后,更令这些经营者感到悲哀的是,不少百货商店的柜台,逐渐沦为网购一族的 “试衣间”、“咨询台”、“验货区”。这个族群如今还逐渐向 “40、50、60后”蔓延。 “百货公司投入巨大成本招揽品牌、设置店铺、聘请营业员,最后却为网络消费服务。 ”南京路第一百货办公室负责人张为人对记者表示,如今到百货公司里来试、问、看却不买的客户越来越多。 “网上商品大多比百货公司里便宜不少,我们很不甘心,但这是现实。面对这种态势,我们百货公司能做的,是以质量、诚信和服务取胜,同时增强自己特有的品牌实力。 ”
·开方·
第一医药
错位经营
第一医药商店经理罗发强透露,在多轮医改的政策驱动下,药品价格这两年不断下降,特别是进口药的降价幅度很大,导致中西药品的营收比重下降。而化妆品营销,因受电商冲击,营收从最高峰跌落到几近三分之一。“对此,公司积极转变产品品类,比如针对参茸类消费者不敢轻易在网上购买的高价产品,店内扩大布局,错位经营。参茸产品去年营收1.7元亿,占店内总体营收近一半的比例。 ”罗发强说。
“我们一年四季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做柜台调整,商品调整,找出更多卖得动的产品,迎合顾客的需求变化。 ”罗发强告诉记者,前几年第一医药还开设了网站,希望通过网上网下联动,扩大营销收入,但是网上购药执照“难产”,目前只购物不卖药。
第一食品
一手货源
对于这次全新改造,在第一食品坚守40年的许列柯感到自豪又自信:“第一食品卖的是"必需品以上的东西"。 ”许表示,虽然通过网上购买零食方便又快捷,但却取代不了实体商场所具备的互动感和专业性。第一食品要带给顾客的是“食品百货也能时尚,高端各国美味价格却又亲民”的感官体验。
“南京路各家商店的同质化经营越来越明显,第一食品要冲破桎梏,达到现代流行和传统特色的和谐统一。 ”第一食品利用“自采制”的方式采购进口食品,不仅产品独特,而且降低流通渠道中的成本,为顾客追求“亲民”价格。
“以前进口食品需通过品牌代理商层层转手进入国内终端渠道,但我们则是“自采”,在全球各地设立一线采购员,与食品生产商直接建立联系。目前第一食品有超过600种进口商品是“自采”,定价比国外零售价高出20%,这其中包括了物流、关税、损耗等各种成本,所以严格意义上说,第一食品卖的价格并不贵。 ”同时,第一食品还积极延长产业链,做自有品牌的食品销售。它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在原材料选购及跟踪产品生产加工到包装过程保证质量。
永安百货
因地制宜
永安是百年老号,具有品牌和口碑优势。但是,由于建筑老旧,房屋结构和面积都存在短板,“我们想转型,但永安大楼面积只有1万9平方米。楼里通道狭窄、柱子过多、无法建设大型扶梯,要向喝玩乐一体化的购物中心发展肯定行不通。 ”永安百货总经理丁洪亮有了明显的危机意识。可持续发展要走特色经营之路,永安百货最具特色的就是其建筑。欧洲建筑风格的大楼,入口用爱奥尼式双柱,转角“绮云阁”为巴洛克式塔楼,处处体现出老上海的海派风情。 “永安大楼立面漂亮,内部细节装潢精致,建筑和历史人文是我们商店特有的特色。 ”丁洪亮向记者表示,善用永安大楼的自身的优势,将是未来永安百货转型的思路。 “将旅游和百货结合是不少外国名店的做法。只要弄得好,不仅可以给顾客打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购物环境,增加其逗留时间。还能将路上游客者吸引到店内,成为潜在的购买者。 ”
百货业改变“千店一面”现状良策多多
模式转型 百货业唯一选择 行家结论 不突破死路一条
“对于传统百货业来说,今年的状况及其残酷。今年一季度经营数据已经出来了,不算乐观。以南京路为例,东方商厦南东店一季度收入增长6%,永安百货、时装公司和华联商厦净利润则出现个位数下滑。很明显,百货公司正在走下坡路。 ”友谊股份总经理李国定坦言,2013年将是过去10年来百货行业增长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6月,他与
王府井百货、西单百货、杭州大厦的经营者们作过一次简短交流。那次交流中,他们已得出这个“不幸”的结论。“今年收入增5%,明年持平,后年就下滑了。这样不到两三年,百货公司多年累积下来的盈利就全部没了。如果在这一轮冲击和挑战中,百货公司不寻求突破,不寻求改革,那么留给百货业的就是死路一条。 ”
“去年,我们对南京路市百一店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造。今年一季度,市百一店营销收入增长12%,同时,毛利率、净利润也都在增长,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成长。 ”李国定指出,一百的例子说明,现在是百货业困难和商机并存的局面。 “南京路百货公司不能等死。 2013年正是百货公司寻求突破、寻求转型、形成自己个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窗口。 ”
·百货之改变思路·
【趋势一】自营模式替代联营,商店重掌议价权
策略1:自营模式是突围捷径
自营商品比例增多,是百货业改变“千店一面”现状,顺利突围的捷径。
对比欧美和日韩的百货公司,其自营商品的比例都十分高。比如美国的梅西百货,其自营品牌的数量可占40%~50%。但梅西百货在经营初期,采用的也是联营联销的模式,之后同样遭到其他商业模式的挤压而被迫转型。而目前我国百货公司的自营比例十分低,最多只有5%~8%,有些甚至没有自营商品。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我国的百货公司从计划经济开始,曾经辉煌的岁月,令百货公司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不需要考虑卖什么商品,因为总会有人来买。 ”现在,百货公司商品优势不复存在。但比起外资百货,国内百货公司多拥有自己的房屋产权,不需要付高额房租。这种情况下,很多百货公司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每年有比较稳定的收益就可满足了。
如今,国内几乎90%的百货公司采用联营模式“保底点数+抽成”。这种盈利模式,说的直白点就是“租金”。百货公司更像物业或房东,仅负责管理和维护,对商品的选择和定价则没有干涉的权利。 “这种经营模式,除了令百货公司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在经营策略方面也限制了百货公司自己的调整空间,令公司经营变得被动。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与“联营模式”相反,老佛爷、梅西等国外知名的百货公司多采用“自营”的运营方式。 “这种经营模式需要自负盈亏,需要承受货品仓储和挤压的风险,所以更为冒险。但是,风险带来的是强大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为百货公司有了自己的议价权,商品可以开出高价,大大提高盈利率。 ”
当然,海外采购、自营品牌展示的模式,各大百货商店也曾尝试,比如徐家汇东方商厦的特定国家商品周活动,友谊系和东方系百货里“欧洲名品馆”专柜等。但阶段性的展销活动难以形成固定消费人群和公司品牌传播效应。未来,这样的自营商品将向常规化、整体化发展。
不过,百货公司从联营变成自营,看似平常的业务环节调整,其实门槛不是一般地高,它对百货公司经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去传统的联营联销,百货公司不需要管理商品,只需进行商场的运作。转成自营后,百货公司要对消费者需求有精准的定位,从前期采购到后期营销、品牌维护都要亲力亲为。 “小到为商品做自己的条形码,大到建立物流体系和报关系统,还要考虑仓储和资金档期的问题,甚至做到后期还要自己生产商品。这种转型势必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李国定坦言,百货公司向自营转型,需有很大的“魄力”。
策略2:百联自营试水初探
百联的雄心,就是把未来的百货公司经营成“环球百货”的概念在百货公司里销售全球的特色商品。令李国定兴奋的是,经多次赴欧洲调研,他惊叹国外有很多国内从未见过的商品。 “不少欧洲精品都是小作坊式的家族企业生产的。这些品牌仅在当地销售,自身不具备做跨国交易的渠道,但对国内高端消费者来说,却是十分热衷和有吸引力的产品。未来境外采购集团一旦运作,这些精品就可源源不断地送回国内,形成我们百货公司的特色。 ”李国定对记者说道。
“如果未来5年,国内百货公司的自营品牌能占总数的20%,我觉得已是很不错的状况了。开始发展会缓慢些,一旦达到一定比例,后面的发展会很快。我预期未来10年~15年,国内百货商店一定会出现大比例的自营商品。而在百联集团,5年内就可见分晓。 ”
在这条路上,百联已有具体构思。李国定透露,百联集团已设立中央采购系统。
第一步,“我们设想成立一个境外的采购集团。 ”“目前,该集团选址欧洲,总部初步定在法国。注册资本金预计达千万欧元。指派高级买手,常驻当地,寻找国内消费者想要的商品。在法律上,百联已跟法国、意大利等当地政府咨询,商务部、市商委、市委也给与了支持。这也是解决目前国内外贸易赤字的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 ”李国定指出,采购集团的另一大好处是垂直供应,从工厂直接到商店,中间没有代理批发环节,百货公司对商品有自己的议价权,以此可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第二步,和外贸公司合作。目前百联已和一些外贸公司合作,可向其定制自己的品牌。 “国内一些外贸企业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有很好的工厂、技术工人,也有很好的设计师。现在由于人民币升值,其外贸的通货口正在缩小。因此,它有大量空间可为国内消费者服务,把过去中国外贸强有力的生产、加工能力,转化成百货公司自身产品的开发能力。现在我们正在跟这些外贸公司协商创立自有品牌商品,这同样能提高百货公司商品的价格能力。 ”
第三步,拿到总代理、总经销的品牌。 “我们已争取到数家国外品牌的中国总代理,比如意大利的皮具品牌和英国皇室专用的瓷器品牌等。这也是我们未来做差异化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 ”
【趋势二】:多元化经营
思路1:将购物中心发展成社区活动中心
进入2013年,物质不再匮乏,购物途径多样。因此,百货公司要转型,仅仅丰富特色商品依然不够,还必须摸清现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其真正的需求。
“我们经常用"逛街"代替"购物"来使用,其实"逛街"这个词就能很好地反映现在消费者的需求。所谓"逛",就是说顾客来百货公司不仅是买东西,有时更是想找个地方随便看看、挑挑拣拣、聊天吃喝玩乐,购物只是这个体验中的一小部分。但南京路上的不少百货公司仅强调了"购物"环节,忽视了顾客的其它需求。 ”华联商厦办公室负责人徐经逸对记者表示。
可喜的是,如今这种能满足人们“吃喝玩乐”需求的大型购物中心已在全国各地兴起。 “但是,购物中心并非百货公司转型的"最终形态",能改进和摸索的空间依然很多。 ”徐经逸说。
李国定对记者表示,增加无法复制的线下购物体验,是传统商业面对电商竞争的良策,也是未来商业零售业做大做强、向多元化发展的捷径。
“目前,购物中心仍以商品销售为主,购物、餐饮、娱乐7:2:1或6:3:1是较常见的分配比例。我认为,今后这个比重肯定会浮动,从国际上购物倾向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将来商场重点将向餐饮、娱乐和服务偏移。 ”李国定说。
“比如,日本百货更崇尚 "生活方式的引领",而中国百货还停留在按消费档次划分"商品的销售";日本百货公司更注重营造人文环境,中国百货公司则倾向制造促销氛围。其结果是,前者"因逛而买",能将潜在客户变成购买者;后者则停留在"为买而逛",一旦商品不能满足客户,客户会逐渐流失。 ”
李国定预测,未来成熟的购物中心,商品销售的比重应下降到50%以上。除了娱乐和餐饮,还可逐渐增加20%的空间,新增一些功能性的设施,如亲子中心、健身美容、各类教育培训教室,甚至宠物医疗。
“将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向 "社区活动中心"发展,这样其价值和地位才不会被替代。 ”
体量较大的百货公司可向购物中心发展,那些经营面积本就狭小的百货店难道只有衰败的下场? “体量中等偏小的百货商店,可向主题店发展。 ”李国定说道。 “今年初,百联集团将淮海路第一百货商店改造成宝马4S店。作为百货商店,淮海一百7000平方米的店铺面积显然过小。我们索性让它彻底 "变身"成一家 "主题店"。 ”李国定向记者透露,重新改造后,新淮海一百将成为具有专卖店性质的宝马旗舰店。 “这个旗舰店概念,是不仅要展销宝马车,还要将宝马的文化、周边商品包括宝马的咖啡馆都集合在一起。淮海一百不是最后一家,未来百联旗下这种主题店会越来越多。 ”
思路2:商店业态和文化景观布局
从商店的布局来看,百货公司从商品陈设到景观装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有一家百货做得十分有特色,就是久光百货。目前国内大部分百货商店,柜台位置、商品陈列是按功能性来划分,但久光不同,它的商品除了在楼层上做大块功能的区分外,单层的布局还非常精细地辟出特定空间,按商品风格再细分,以此形成主题式的展销。 ”有百货业经营者向记者介绍:“比如,它把同一种风格的服装、鞋子、饰品、帽子,放在一起陈列。对这种风格有偏好的客户,可能会配套买上好几件商品。这就刺激和培养了潜在的消费。 ”
除此之外,当前百货业融合文化、旅游、娱乐的类型依然较少,未来“以文兴商,以商促文”也是百货公司发展的一个思路。
目前已有不少百货商场将旅游和游乐巧妙地结合起来。最知名的是澳门的“威尼斯人”,景观、娱乐、酒吧、饮食、购物、住宿应有尽有,成了澳门旅游购物的必去之地。在日本东京,则有定位女性消费者的主题公园型大型购物中心 “维纳斯城堡”,1999年开业至今,这家商场始终是东京最具人气的购物中心,年客流量近2500万人次。
百联集团目前也在尝试这种新型的零售业态。 “我们的世博轴购物中心已开业。这个商场的购物比例仅52%,而世博的景观、文化、演艺展演、餐饮娱乐则占其一大块比重。我们希望把世博轴购物中心打造为上海除了南京路、外滩等景点外,另一个城市发展新地标。 ”李国定说。
对于南京路百货商店来说,以旅游和景观为卖点,正是转型的最好方向。南京路具有很好的旅游基础,不少百货大楼的建筑和内部装潢十分有特色,如果善用这一优势,对百货公司的经营大有好处。 “我们对传统零售行业仍然持比较乐观态度。首先,虽然网购兴起,但顾客在实体店购物的需求依然存在。其次,即便实体店的消费需求不再旺盛,通过增加餐饮娱乐、旅游文化、主题店铺的比重,传统的百货可以有很多途径,"手动"创造出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百货公司未来能走的道路还有很长。 ”
【趋势三】:线上线下互动,百货业高频度“触电”
观点1:百货“触电”不仅停留在战略意义
2013年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之间的 “厮杀”只增不减,很多百货业者发出共同的声音:不改革不行。
其实,商人的本性是“赚钱”,不少传统百货经营者虽然主张传统零售的“霸主地位”,但实际上他们也被网络消费强劲的吸金能力所吸引。
“2012年连锁百强名单”前三甲苏宁云商、百联集团和国美电器去年实体门店的增幅均为负,其中百联集团同比大减8.2%。另一端,“百强”中去年新增网络业务者为6家,使总数达到62家。 “百强”中“触电者”超过六成,传统零售向电商扩容的态势十分明显。
国内百货企业中,尝试进军电商的早有百联和银泰,近有万达和王府井百货。万达称,万达电商将在今年下半年上线。老牌百货商场王府井百货则已投资1亿元人民币进军竞争激烈的电子商务领域。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些百货公司“触电”仍停留在“战略意义”上。
以银泰为例,数据显示,2011年银泰网计划销售10亿元,最终实现不到6亿元。从净利润看,2012年,银泰网依然处于亏损阶段。百联集团的电子商务 “百联E城”从建立至今已有六年,但其对公司盈利的贡献依然甚微。
为何传统百货业不大举进军电商领域,原因颇多。
首先,电商目前是烧钱行业,无论营销还是物流,都需要大量资金支出。同时电子商务正处于“多国混战”阶段,价格战此起披伏,极大地提升了成本支出。仍未建立起自己市场的传统零售商此时想分一杯羹,最终很可能腐蚀其原有利润。
“我们对"触电"依然较谨慎。”友谊股份总经理李国定指出,除了成本和投入高,目前电商在法律、税收方面还存在许多盲点,电商无店、无税、无品牌、无质量检控的“四无”现象十分严重。“未来管理层一定会对此进行大规模整顿。在没有找到一种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之前,我们觉得现在还不是大力发展电商的最好时机。 ”
从具体操作看,百货公司“触电”,并非简单地把线下商品拿到线上去卖。如何有效融合互补,也是经营者普遍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可以明确的是,百货业的电子商务不能按纯电商模式进行复制。目前,百货公司大部分商品仍是别人的品牌,只有少部分自营产品,如果店里的商品完全复制到网上出售,只会分流客户,对百货公司实体经营没有好处。所以,百货电商平台应该是实体的补充,绝不能是重复或替代。 ”有百货经营业者也对记者强调。
统一的思路是,将线上与线下商品“错位”处理。 “比如,实体店商品约三分之二不同于网上,特别是中高档产品和上架新款只在实体店出售,而下柜、打折或低档商品则能在网上买到。这样能避免线上线下互相"掐架"。 ”
此外,如何从已有的电商集团中抢占一席之地,对目前的传统零售经营者也有一定难度。李国定给出了一定思路。 “传统百货业者有渠道优势。将来,百联集团推出境外采购公司后,可直接将货物挂在网上,实现"先下单后采购"。这不仅可缓解产品库存和积压的风险,特有商品和正品保证也将增加网店的吸引力。此外,百联还有自己的消费卡,这个优势更可充分利用。 ”
观点2:实体与虚拟可以共赢,百货业兼并整合潮将至
不少从业者认为,电商与传统商业并非你死我活的厮杀状态。与家人、情侣或闺蜜逛街购物后,找个安静地方吃饭喝茶聊会天,这样的快乐是网上购物无法替代的。在电商消费时代,百货公司、购物中心仍有其存在的空间。
电子商务迎合了足不出门、方便购物的诉求,而百货等传统零售业的发展目标则是运用多元化经营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愉悦的现场购物休闲体验,简单说就是“经营一个休闲的环境”。从业绩看,电商的确促进了零售业快速升级,但百货业未因电子商务的出现而停止增长。
“互动共赢的方式可成为将来主流的商业模式。 ”第一食品总经理许列柯表示,“现在这种状态正是将来双方共赢的必经之路。 ”
许列柯表示,比起近年来电商与实体店市场份额此消彼长,他更关心的是如何破除门户之见,构建实体店外的销售蓝海。
“就象NBA赛,正因为与电视媒体的线上传播形成共同体,把美国人自娱自乐的一项体育运动变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知名运动,每一次比赛都成功带动世界范围内的巨额营销。球迷不会因为有了电视直播就不去现场,而电视直播带动了人气,激发了现场球迷的愉悦和热情。网络销售也一样,它永远不能取代实体店的购物乐趣。只要有好的合作商业模式,网上销售还能帮助实体店进行品牌传播、人气聚集、激发广告效应。同样,报纸、电视、移动支付等都是老字号可以借用的定向营销的渠道。 ”
“将来的市场应该是多头的市场,大家一起挣钱,才可以挣得更多。 ”
李国定也认为,未来百货公司兼并重组会越来越激烈,行业洗牌正在深化。目前,百货业集中度在中国只有10%,而在美国和日本都达到了60%,韩国甚至高达90%,这个数据表明,中国百货业仍有兼并整合的余地。
“目前我国商业集中度比例还很低,一旦百货公司改革潮掀起,将意味着百货公司兼并整合潮的到来。单店的百货公司未来很难生存,百货一定会向集约化、连锁化发展。目前,上海以百联为主,江苏则是金鹰集团、浙江有银泰、山东的银座集团,东北则是大商……这种区域化的格局未来会更加明显,谁能在市场经济中跑的早,跑的快,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是必然的趋势。 ”李国定对记者表示。
·步行街之升级改造·
蜚声海内外的南京路如今每天接待海内外游客约70万人次,双休日达到100万人次,节日黄金周期间可达150至200万人次。然而,如此的高客流并不能给街上的商家带来多少实惠,各大百货店正经历有效客流骤降的阵痛。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齐晓斋告诉记者,作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一度引领上海商业消费七八十年。然而如今的南京路,面对现有的冲击,齐晓斋认为南京路在吸引人气,营造氛围方面依旧有不少的改进余地。
“比如南京路上的石凳冬天冷,夏天热不够人性化。街上缺少了一些躲雨防晒的设施。在香榭丽舍大街,你随处可见闲庭散步的情侣、喝着啤酒陷入沉思的坐客、以及载歌载舞的歌手,都构成了街上一景,所谓"我在路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路上看我",达成人景合一的美妙效果。 ”
在齐晓斋的想象中,南京路应该是人们除了家和公司以外的“第三空间”朋友聚会游玩的首选之地。当然他坦言,作为一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老街,不可能像兴建的城市副中心那样一切推倒重来,而是只能通过对老建筑的装修、细节微调,以及新地块的提升,来对整条道路做升级改造。
同时,齐晓斋还建议南京路各条支路可以强化主题特色商品街的概念,拾遗补缺,聚拢人气。 “从空间布局上形成条状结构、街市块状延伸的商圈效应,支马路、后马路的特色街市联盟圈效应,南京路街区的云南路、黄河路的美食街、北京路生产资料街、福州路的文化街、福建路的老字号街、金陵路的乐器街,西藏路的文化娱乐街及人民广场地铁广场特色小商品街的特色街市联盟圈。 ”不同的特色街市以各自特色集聚自身目标消费群,同时又成为中心商业街人流蓄水池,既赢得中心商业街人气,又可及时快速分流中心商业街高度集聚人流。
“南京路是中华第一商业街,"中华第一"的意思,不仅是知名度第一,客流量第一,还必须是销售量第一,这方面都有待提升。 ”黄浦区商委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表示,跨入“十二五”之后,南京路商业街将迎来150周年大庆。 “为此,南京路开发建设、商业结构调整力将更上一个台阶,力争向"国际一流商业街"的战略目标靠近”。
具体来看,步行街东段名人商厦开业,亚洲最大的苹果旗舰店登场,美国时尚品牌Forever21国内首家旗舰店落户,这些都已成为新的热点。同时,步行街西侧的环人民广场地区将围绕行政文化区建设,着力打造海派百老汇。步行街东侧的南京路外滩段则将与老外滩地区联体开发,力争早日建成集国际金融商务中心、高档休闲娱乐中心、时尚展示发布中心以及高端珠宝钟表零售中心于一体,具有复合功能、凸显南京路外滩地区特色的上海标志性高端商业街区。
南京路上“新八股”
从经典小吃香气逼人,到知名百货店琳琅满目,老字号店招带来的视觉冲击……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南京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底蕴与商业气息,也成为不少老上海人心中浪漫与时尚的代名词。
然而,也许是如今顾客的口味变了,南京路面临“新旧”错位的尴尬。老上海说,现在的百货公司没啥好“兜”的,顶多国庆节看灯的时候“轧轧闹猛”;新上海说,南京路还是很有看点的,只是不会想到跨入老百货的店堂。
如今,南京路由西到东,恒隆广场、中信泰富、GAP专卖店、保时捷中心展厅、李宁专卖店、美特斯邦威旗舰店、ZARA专卖店、苹果专卖店先后驻点,这批“新八股”公司风头正劲,远盖过了“老八股”的威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