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提出,力争到2018年底,培育形成3-5家年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总数整合到50家左右,前十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超过80%。
消息人士日前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工信部已编制完成《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
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并上报,未来工信部将大力推动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18年底,培育形成3-5家年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总数整合到50家左右,前十家国内品牌企业行业集中度超过80%。该人士透露,政策着力点是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将发挥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重点领域集中,提高行业集中度。
国务院此前要求,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工信部6月18日召集127家奶粉企业开会,发布“双提”行动方案,要求对婴幼儿乳粉参照药品管理,并鼓励乳粉企业兼并重组,提升婴幼儿乳粉质量、提振消费者信心。
某参会奶粉企业人士称,当时工信部推介了伊利、完达山、飞鹤等排名前十位的国内奶粉企业,希望这10家企业能兼并重组其他奶粉品牌。
据悉,未来乳粉行业整合将从2013年起,分阶段实施。工信部消费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此前透露,首先是争取用两年时间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完成行业整合的最后期限是2018年底。
业内人士指出,到2015年底,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按照《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100%完成改造并通过认证,不通过认证的企业将不得从事配方乳粉生产。国家将对达到GMP标准的奶粉企业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包括适当放宽并购贷款条件及放宽并购贷款期限。 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年产量约60万吨,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3家。其中前十名的国产奶粉品牌销售额在180亿元左右,市场集中度在45%左右。
国内乳企逆袭要拼质量
国内奶粉受益反垄断调查。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称,依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决定对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富仕兰、雅培、恒天然6家乳粉生产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进行处罚,共处罚款6.69亿元。而惠氏、贝因美和明治3家乳企因配合执法机关调查并积极整改被免于处罚。
记者了解到,自发改委宣布进行反垄断调查以来,接受调查的9个奶粉品牌已经全都宣称降价,降价产品中,单品最低降幅4%、最高20%,平均降幅超过10%。另外,多美滋、惠氏以及合生元3个品牌还给出降价后一年内不涨价的承诺。那么,市场中在售的涉事洋奶粉价格到底降了多少,国产奶粉是否迎来了新的机遇?
洋奶粉价格仍高
记者走访了京城的一些商超和婴幼儿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华普超市朝阳门店,记者看到多美滋金装优阶3段婴幼儿奶粉900g罐装已经由之前的199元降为179元;多美滋优阶贝护2段特惠3联包(共1200g)由之前的249元降为224元;2段多美滋优阶贝护1段900g售价为每罐239元,并无降价。
在北京统一优玛特超市建国门店,记者在货柜上看到,多美滋金装优阶3段婴幼儿奶粉900g罐装售价为220.6元,1段优阶贝护900g每罐售价为248元;惠氏金装爱儿乐婴儿配方奶粉1段900g罐装售价为275元,惠氏金装健儿乐配方奶粉2段900g装售价为229元。
在位于南三环的乐友孕婴童专卖店,导购人员告诉记者,进口品牌奶粉的价格都有所下调,“大概每罐在20块钱左右吧,都是2~3段的奶粉”。和其他商超的情况相类似,乐友的1段婴幼儿奶粉价格没有下调。
记者在乐友遇到了带着宝宝来选购奶粉的夏女士。“我经常来这里,看看奶粉价格,但是宝宝现在吃的1段奶粉价格并没有变动,1段能降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降价啊。”夏女士有点失望地说。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透露,进口奶粉的价格之所以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纵向价格垄断。所谓的纵向价格垄断,即奶粉商规定销售商不能以低于厂家制定的最低零售价销售。宋亮表示,由于奶粉企业是根据奶粉最终销售得到的毛利来分成,这意味着终端销售价格越高,毛利越多,他们能拿到的利润也就越高。因此,即使经销商想薄利多销,奶粉企业也不会同意。
“惩戒”背后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此次开出的6.7亿元罚单,对于近些年在国内市场一路风生水起的洋奶粉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严正警示。业界有声音猜测,此次的反垄断调查是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乳企出的一记重拳,国产奶粉有望迎来“春天”。但记者采访中发现,更多的业内人士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此次的反垄断调查并没有给涉事国外乳企造成根本性影响,而国内奶粉的公信力依然有待提高。换言之,乳业的行业格局并不会因此发生太大改变。
首先,对于6.7亿元的罚单数额,就有不少专家表示,这个数字并不“惊人”。乳业专家冯启表示,罚单一亮出来,业内确实有惊讶的声音,觉得数额比较大,处罚力度重。但是如果综合考虑外资乳企在国内市场所占的份额,以及它们长久以来实际掌控着中国市场的话语权,这个数字就可以理解了。
对此,宋亮持相似观点,他表示,从《反垄断法》来看,罚金最高可以达到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0%。由此看,国家发改委这次主要是惩戒,并没有重罚。但宋亮同时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处罚到此为止,如果相关企业还不吸取教训,抓紧整顿,后期一定还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宋亮表示,洋奶粉因为触犯《反垄断法》受罚了,却不意外着国产奶粉就一定能逆袭。“消费者信心依然没有恢复,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宋亮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也表示,本土品牌的崛起,不是靠洋奶粉受罚这样的“机会”,必须要靠自身过硬的质量来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DF070)
国内乳企“源头之痛”:奶牛养殖户日趋减少
奶源缺乏,这个中国乳业持续了十几年的痛,为什么至今依然未得到改善和解决?根源到底在哪里?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和调查了一些牧场后发现,在中国乳业这条产业链上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不少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奶业发展初期开始,一方面,乳企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采购原奶,而另一方面,收益不佳的奶农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再投资更多资金和精力去提高原奶的产量和质量。这样一来,乳企也更不愿意收购奶农的原奶。如此不断地反复并循环下去,犹如恶之花一般,阻碍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
而当中国乳企意识到应该提高原奶的产量和质量,愿意付出更高成本购买高质量原奶时,整个产业链已经形成惯性。
高投入并未带来高收益
一个炎热的中午,在北京市通州区一家牧场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见到了牧场负责人李胜利 (化名)。李胜利是一个“牛二代”,父亲曾在国营牛场里养了50多年牛。1999年,李胜利的父亲退休之后,决定和李胜利以及老万的弟弟一起投资10万元买了10几头牛开始做这个家庭牧场。之后,开始滚动发展,现在已经拥有200多头奶牛。
对于奶牛养殖,李胜利说,别看自己养的还不错,但建议不懂的人还是别养,因为这是一个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奶牛价格要2万元,为一头奶牛建立基础设施和设备要1万多元,而且一头奶牛从出生到产奶差不多要两年,在这白养的两年里,还得每天给奶牛喂饲料,一天差不多要30元。
按理说,高投入加上高风险,带来的往往是高收益。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奶农的收益考验着管理者的技术水平。
李胜利说,同样的一头牛,好的一天能产出40~50公斤,少的可能就十几公斤,甚至连奶牛一天的饲料钱都赚不回来。
更为可怕的是,如果碰到疫情,奶牛生病了,生产出来的奶不仅产奶少,而且这些牛奶也卖不出去。如果运气不好,奶牛病死了,前两年的时间投入和资金投入将血本无归。
李胜利对记者表示,自己的牧场曾在2003年左右遭遇过一次疫情,结果导致自己好几年都缓不过劲儿来。
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高希贞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国的奶农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包括兽医技术服务这方面问题比较大,导致产量和质量都不高。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国外发达国际的奶牛一般可以产奶7年左右,而国内奶牛只能产奶5年左右,相差两年的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视。
企业变相压价依然存在
在中国乳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乳企之间的抢奶现象非常严重。一位乳企管理人员曾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早些年,一家乳企刚和一家奶农签好协议,这家乳企前脚刚走,后脚就有竞争对手找上门来,并开出高价。
不过,经过几年发展后,不少乳企对记者表示,这种现象已经很少了,因为大企业往往开始自建牧场,通过参股、合资以及奶联社等方式和奶农直接对接。
按理说,在中国奶源普遍缺少的情况下,乳企应该保障这些奶农的利益,让他们生产出更多的高质量牛奶。但其实不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变相压价依然存在。
“不是说你奶多了,他就都收,人家是买方市场,人家收够了就不收了。说是质量不合格。但质量合不合格,是人家说了算,没有人保护你的利益。”李胜利对记者说,每次往企业交奶时,最怕听到“异味”两个字。因为乳企不收牛奶的时候往往就说有异味。
说到奶农被乳企拒收,李胜利举了一个例子:“之前就认识一个老板,心里素质差点,有一次连续被拒收三回,所有牛奶必须倒掉,结果一下子得了脑血栓,现在身体垮了,牛也不养了。”
中国乳业不是奶源不够并且都在抢奶吗?为什么还要拒收呢?
“压价是指淡季,乳品公司市场消化不了那么多鲜奶。而乳牛又不是自来水,想放的时候放,不想要的时候关,它也有生物规律。”一位地方乳企的管理人员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现在一个乳企往往占据一个地区,表面企业规定了一个最低收购价,但企业往往就按最低价格收,这其实就是在变相压价。
“中国奶农是历次乳业事件的受害者,恒天然公司背后是新西兰70%以上比例的奶农,你看中国奶农参与国际竞争,有竞争力吗?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乳企和奶农的利益链并不紧密,市场好乳企就抢奶,市场差就压价收奶,在产业链虽处上游但也处于弱势地位。”上述地方乳企的管理人员说道。
奶牛养殖户不断减少
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奶农没有赚到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放弃养奶牛。
“以前,我们也是老组织会议,请专家讲课,刚开始几年,开会的人总是那么多,但后来开始减少了,现在会议也不组织了。”李胜利说道。
高希贞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几年在全国各地跑,最深的感触是发现养殖户在不断减少,今年在河北做技术指导时,发现很多奶农正在卖牛,开始转行了。
近几年,随着奶牛养殖户不断减少,也催生了奶牛贩卖这个行业。刘先生是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一位奶牛经纪人,两年前,他开始从事这个行业。
他对记者表示,富裕县以前也是一个畜牧大县,前几年号称有20万头奶牛,如今估计也就剩下几万头了。“因为奶价太低,饲料太贵,奶农挣不到钱,只好开始卖了。”刘先生说道。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奶牛存栏预计为1440万头,与2011年持平,奶牛养殖户数(即散户)持续减少,部分散养户陆续退出奶牛养殖环节,奶牛养殖户所占比例持续下降,规模牧场数量和存栏量均有所增加。
李胜利的牛场因为征地,去年从北京的大兴区搬到通州区,本来周边还有几个朋友一直在养奶牛,结果这一搬迁,这些朋友都不养了。李胜利表示,其实自己也不想养奶牛了,又累又苦,也挣不了钱。(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DF070)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