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中资海外金融并购“第二春”:“历史教训”转为“优良成绩单”?(组图)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陈晓奕 上海报道
中资海外金融并购“第二春”:“历史教训”转为“优良成绩单”?
特约记者 陈晓奕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中资企业对海外金融机构的并购活动异常活跃。在仅仅10个月内,就发生了至少5笔中资对海外金融机构的重磅并购交易,而且每笔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在不同细分领域或市场中开中资海外并购之先河(见相关图表)。

  今年的金融海外并购为何如此火热?

  首先,市场环境变好,全球金融市场已基本熬过了金融危机的严冬,欧美经济全面复苏,市场预期反弹。其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开放,为中资海外金融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中资金融机构在经历了前金融危机时代(2006-2007)密集出海的“血的教训”后,变得更加成熟,也更为胆大心细。

  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为界,中资机构掀起了两波并购海外金融机构的高潮。然而,这两波并购潮却交出了两份截然相反的成绩单。

  前金融危机时代:时机错选巨亏连连

  论及中资第一笔金融海外(包括港澳台)投资,可以追溯到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工行联合东亚银行成功收购了拥有十多年亚洲区证券银行业务经验的英国国民西敏证券亚洲区证券银行业务,组建工商东亚。而被媒体大肆渲染的中资海外金融收购“第一单”,即中资机构正式收购非大中华区金融机构资产,则是2006年8月建行协议收购位于香港的美国银行(亚洲)所有股权。此后的一年多内,中资金融机构密集投资海外金融机构,形成一段“爆炸期”。而2006年底至2008年初正是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深入的时刻,当时国内市场被欧美金融机构估值下调、盈利骤减的现象所迷惑,普遍认为是“抄底”的好时机。而中资机构恰恰也普遍存在国际化不足的困扰,有着迫切出海的心理,尤其是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希望借机扩大海外市场从而与大机构抗衡。

  随着华尔街金融海啸,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国际经济深陷低谷。超出中资机构预期的是金融标的资产“便宜”的价格会一跌再跌,甚至面临标的倒闭的风险。2009年11月6日,民生持股的美国联合银行被勒令关闭。2009年11月10日,民生银行公告称,2008年3月和12月,该行对联合银行的两次投资,累计折合约8.87亿元人民币;截至2009年9月30日,已按会计准则确认投资损失和减值损失合计8.24亿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投资遭遇巨亏的中资金融机构也不在少数。国开行在亏损8亿英镑的情况下于2008年7月完成对巴克莱的增持,使总投资额达到15.96英镑。而截至2008年12月18日,国开行对巴克莱的总投资亏损近80%,即约12.8亿英镑。中国平安在与比利时-荷兰富通集团签订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谅解备忘录前,曾三次出手斥资238亿元获得富通集团4.99%股份。截至2008年10月2日,平安累计浮亏已超过170亿元,使平安不得不放弃收购富通。

  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战略重新起航

  2009年年中,工商银行对加拿大东亚银行80%股权的收购拉开了第二波并购高潮的序幕。此时,正是金融危机阴霾逐渐消散的时刻,尽管经过金融危机重挫,中资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恢复元气需要一定时间,然而汲取之前金融海外并购的惨痛教训,中资机构重新在战略战术上进行全面反思和调整,再一次扬帆起航。

  在此期间,要特别提到的是工商银行和中信证券。工行作为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不仅是中资收购海外金融机构的始作俑者,也是海外并购的“大赢家”,无论是金融危机爆发前还是危机爆发后,都可以自豪地对外宣称其海外收购“没有一次失败”。从工行的海外并购史发现,工行的战略是将规模较小的本土化银行作为并购标的。当时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曾多次明确表示,工行非常注重拓展亚洲、拉美和非洲等高成长性市场,持续强化在新兴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实力,服务于“走出去”的企业。从工行并购香港国民西敏证券亚洲公司和友联银行,到并购印尼Halim银行、南非标准银行、泰国ACL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无一不显示工行打入并植根新兴市场本土银行业的战略。此外,在后危机时代,对加拿大东亚银行和美国东亚银行,以及美国富通证券固定收益清算部的收购,也显示了其对欧美金融市场试探性的涉足,以及其对于资产价格回调的期盼。

  中信证券的海外并购之路也可谓曲折,但其在金融海外并购上的探索在中国券商中极具代表性。2007年,中信试图并购华尔街老牌投行贝尔斯登,这一开中资券商海外并购先河的首战以失败告终。由于会计年度的问题,尽职调查迟迟没有完成,使得双方不能实现合作计划。随着贝尔斯登流动性的恶化,美联储提供资金给摩根大通使其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换股收购贝尔斯登,中信被迫停止协议。而正是这一协议终止使中信有幸逃过一劫,否则按协议价中信将面临巨亏。这一挫败并未让中信一蹶不振,2012年中信分两步以12.52亿美元的总价收购法国里昂证券100%的股权。这是中国券商真正意义上进驻欧美发达金融市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今年中资金融海外并购更为夺目,目前交割项目未报实质性亏损,市场对未交割项目也充满信心。

  中资海外金融并购的教训与风险

  在中资海外金融并购走了一大段“弯路”后,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其中所带来的经验教训,以及仍存在的风险因素。

  教训大致有三。其一,不可盲目自大。2006年和2007年是金融危机越发深入的时刻,此时市场盲目地认为标的价格到了底部,可“半价买银行”。殊不知该判断没有建立在准确的科学依据上,因此导致了错误的市场预期,使中资机构损失惨重;其二,不可采取过于激进的投资方式。中资机构进行金融海外并购是大趋势,然而对于中小机构来说,不能过于急迫地选择直接并购欧美金融资产,意欲直接取得发达市场份额。往往欲速则不达,不用说金融危机的来临使资产严重缩水,就算没有金融危机,发达市场的复杂与剧烈波动也使中资无法驾驭其投资;其三,应具备系统性的战略。以工行为例,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其“采用了主动的国际并购战略,将非有机增长作为海外扩张的可行方案”,而其他中资金融机构则“将海外并购视为有机增长战略的一种补充,按照具体情况处理并购机会,而非将其作为扩张战略的核心”。可见,具备有针对性的、主动的战略战术才能使金融机构海外并购之路走得持久。

  尽管中资金融海外并购焕发第二春,然而仍不能忽视其潜藏的风险。海外并购中的风险不外乎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经营风险和整合风险等。需特别强调的是市场风险、政治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标的所在国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所引起的风险,由于金融并购所涉资金巨大,利率汇率变动会对标的价格带来很大影响,这牵涉到并购方是否有完善的资金链与相应的资金链管理能力。其次,大型金融海外并购尤其是银行并购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控制,并且与一国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而信息不对称风险则主要发生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例如民生银行案例中,美国联合银行高层隐瞒了其经营状况不佳的真实情况达一年半之久,这也许是民生自身的疏忽。然而,就算收购方再严密的尽调,由于地域文化等因素也会出现漏洞,而并购保证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该风险。

  作者:陈晓奕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cbh.com/html/2013-11/18/content_83361.htm?div=-1 report 5091 特约记者陈晓奕上海报道今年以来,中资企业对海外金融机构的并购活动异常活跃。在仅仅10个月内,就发生了至少5笔中资对海外金融机构的重磅并购交易,而且每笔都具有重要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