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瑾
在步履匆匆的现代社会,“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广受追捧的“效率”。商家们追求着、比拼着品牌的规模,开店的速度一家快过一家;投资者对投机和炒作乐此不疲,热衷于赚快钱求快利;而部分职场中人也将“安于现状”视为畏途,把疲于奔命的频繁
跳槽作为自身快速“增值”的手段……殊不知,“上帝想让谁灭亡就会先使谁疯狂”,这些疯狂的“效率”并没有为所有人带来幸福,品牌的一夕扩张背后可能是一夕覆灭的危机;一夜暴富的投资狂欢过后暗藏着一夜落魄的狼籍;而那些看似光鲜的工作和头衔,也见证了太多不胜任者短暂停留后的黯然转身。有这么一个故事,被誉为“地球上开车最快”、获得过7届F1世界冠军的“F1之王”迈克尔·舒马赫曾坦言,自己成功的秘诀并不是油门,而是刹车。一味地加油门求快,疯狂的车速会将车甩飞出去,而善用刹车的“慢”技巧有时反而能成就更多。体育赛场如此,人生的赛场亦是如此。
“微利”精神
富士康是第一家进入昆山投资的台资企业,当时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拿了不少地。后来昆山的地价大涨,很多人劝郭台铭,依靠制造业赚钱太慢太少,代工的盈利同样也很微薄,远不如直接去炒房产、炒地皮,这样很快就能赚到丰厚的收益。但郭台铭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建议,他说:“如果我的团队一天到晚去学怎么挣快钱和热钱,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再也不会赚慢钱和冷钱了。”坚持自己的“慢”盈利模式,是富士康稳固发展的基础。
不仅富士康甘于微利的商业智慧,国内电商销售巨头京东、苏宁的“微利”精神也很值得深思。这些企业将商业利润定为“微利”甚至“0利润”,这种“商品进价+最基础的商业成本”的定价模式曾让很多人大呼不可思议,引火自焚。但事实证明,降低或者不要商业利润并不等于不盈利,虽然企业销售方面的利润并不可观,但在以微利低价推动巨额销量之后,这些电商便因此掌握了持续稳定的“亿”级现金流,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了强大切实的保障。
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余明阳曾对中国企业的盈利模式有这样的论述:“我身边总有人抱怨自己所处的行业太‘微利’,殊不知,正是因为‘微利’,‘眼红’的人就少,企业才少了很多竞争对手。因此,企业家的眼睛不能只盯着所谓的暴利行业。企业家应该把企业当家,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只要盈利模式对,即便现在不盈利,早晚也会盈利;如果你的盈利模式不对,即便现在盈利,盈利也很难持续。”的确,企业要寻找品牌定位,必须先确定自己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很多时候,着眼的虽是小处微利,撬动的却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大发展。
可以说,“微利模式”并不是个新名词,它一直是许多知名企业与商业精英奉为圭臬的铁则。如果推而广之,这种着眼小处、甘于跬步的精神也同样适用于个人。通过投资固定收益类的银行理财产品或其他风险适中的金融产品,以“保守”稳健风格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微利”积累方式及财富增值渠道,远比一夜暴富的投机套利可靠得多。
“长跑”为王
如果把积累微利比作是一次长跑,那么极速盈利就像是一场冲刺。赚慢钱的人,重视的是得人为先,获利次之,追求的是做长长久久的营生;而赚快钱的人,一心追求的却是利润最大化。近年来,极速增长的近利及规避风险的短视驱使不少企业家和风投者忙于在硅谷等高科技园区频繁地开设一家家概念公司,随后快速转卖,而不是以长远的规划去培育一家真正兼具潜力与成长性的伟大企业。曾参与多家科技公司创始工作的思科(Cisco)前首席技术官Judy Estrin对此非常忧虑,他甚至将缺乏持久精神、充满“冲刺”者的硅谷比作一棵外表强壮,但根基已经开始腐烂的大树。
关于究竟应选择快跑还是慢跑,赚快钱还是挣慢钱的问题,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有如下精彩的解答:“关于赚钱的快慢多少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在投资的阶段,如果看前3年,赚钱速度可能住宅地产要快;如果以20年来做比较,商业地产一定赚得比住宅地产多。如果我投10亿元进去,做住宅可能有5亿元利润,做商业可能只有1亿元的租金。我需要钱的话,1亿元的租金加10亿元的物业,进行银行抵押,也可以拿到10亿元的贷款出来,只是反映在报表上的利润率会低一点。一年是这样,但10年累加起来,这10亿元的租金就比5亿元的利润要更高一些。还有一点,10年之后,我的物业还在。”
量变引发质变。冲刺着赚快钱的人在一开始似乎得利得益,但如果把赚快钱与赚慢钱的人放在时间的洪流中拉长来看,最终你会发现,原来,赚慢钱的人就是把职业精神和长跑智慧发挥到极致的人。短视近利的冲刺者,大多只顾眼前的“一次性生意”,但真正懂得商道的长跑者重视的却是5年10年后,客户是否还愿意持续回头光顾。他们把自己的“武功”和耐力练到最上乘的境界,因为不追求赚最多,反而最终赚最多。他们不追逐眼前的潮流与起伏,他们把单一产品做到最好最美,他们的“菜单”或许永远都不换,但是他们就是有办法让客户“死心塌地”。
“不做一性次生意”,这是很重要的商业智慧。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太复杂的所谓战术或技巧,坚持自己的步调慢慢积累经验和资源,不跟风,不盲从,脚踏实地,戒急戒燥,在职业领域用心地精耕细作,不随意淘换经营法则,坚持将自己的小职位和小生意做到极致,反而能在日趋激烈的大浪淘沙中站得更稳,行得更远。
“慢钱”时代
君不见,笃信“实实在在经营,这样子比较长长久久”的陶华碧白手起家,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控股,不上市,将“老干妈”一步步培育成了产值突破30亿元的私营大企;君不见,昔日的“中国烟草大王”褚时健坚持在困境中重起炉灶做实业,挣慢钱,最终完成了自己从“烟王”到“橙王”的又一次人生蜕变……去年8月,SOHO中国宣布将发展战略转变为“转售为租”,踏上了做持有型物业的漫漫长路;为数不少的“疯狂PE”们也在一窝蜂地“团购”热炒过后,放下“快赚什么投什么”的架子,开始发掘其他领域的内在价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风投者都开始进入各自的“慢”时代,而赚慢钱也正在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主流。对于企业家和风投者们来说,稳扎稳打地赚慢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经营策略;对于个人而言,坚持自己的步调,在“长跑”中安稳地积累财富,也同样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生活智慧。
在本期的几组《封面文章》中,董琳执着于自己的本职,在扎扎实实工作的基础上慢慢积累,稳稳蓄势,通过职场收入和开拓转型,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并非金融科班出生的王川通过甄选合适的“保守”产品,在长期投资中坐收稳健收益,不仅成功实现了财富的保值升值,还邂逅了不少投资回报上的“意外惊喜”。在创业兼职的征途上,喜爱老手艺的李文一放弃了令人艳羡的高薪和机长职位,在这个木工技艺与文化濒临断层的年代,开启了自己循序渐进的微利长跑,结识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着金钱外的衍生财富;而业余“淘金”的周萍也同样乐在其中,凭借平和的心态与稳定的节奏,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微博小店的人气与口碑,在积少成多的经营过程中慢慢提升着自己,丰富着生活。
这些“慢钱”达人们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始终坚持自己的步调赚慢钱,稳稳赚,久久赚,滴水穿石,不改初衷。用他们执着的智慧和态度告诉我们:生活的过程与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就像是一场从无到有的耕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但只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只要呼吸均匀,节奏持久,又何惧之有?
“慢”时代,不妨一起赚慢钱。
文前提要:与其一味追求职场赚快钱,不如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董琳在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幸运女神会不期而至,晋升、转型以及创业的机会也在自然而然中眷顾了她。
职场篇:
董琳:职场精耕 稳中蓄势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我不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也不是一个事业心特别强的女人。我觉得在职场里,与其反复折腾,不如先在一个岗位上干安稳了,干扎实了,很多赚钱机会也就会自然到来的。”今年4月刚刚过完40岁生日的董琳这样描述自己的职场观。与现在许多80后、90后职场新人热衷于跳槽不同,在18年的职业生涯中,董琳一共只跳过一次槽。
“安于现状”赚慢钱
1994年学时装设计的董琳大学毕业后,并没有进入服装行业,而是进入了一家时尚类杂志工作。那时候国内时尚类杂志才刚刚起步,公司效益不是太好,董琳身边有不少心高气傲耐不住寂寞的同事纷纷转行了。但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董琳坚持了下来。在认真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着自己的职业经验和人脉网络。用董琳的话说,这是因为在许多同学眼里,她是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女人。她觉得这份工作能带来成就感,做起来得心应手,收入也不算差,心里就满足了。当不少同龄人将疲于奔命的频繁跳槽作为自身快速“增值”的手段时,董琳选择了一条赚慢钱的悠悠长路。
当然,董琳敢于选择赚慢钱道路的另一个原因是她一直能依靠自己的职业特点获得各种额外收入。从进入杂志社开始,董琳就和其他编辑记者一样,能通过跑场子获得一些车马费。过了几年后,对时尚话题有了一定专业见解并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后,董琳也开始写一些与时尚话题相关的外稿,后来还为某公关公司兼职做起了品牌活动策划。有时公关公司还会请她去海外参加各种时尚活动,等于免费旅游。有时候,董琳的这些兼职收入超过她当月工资收入的一半。
保持“零跳槽”纪录
由于聪明能干,经过多年积累,董琳从最初的见习编辑到正式编辑,再到资深编辑,再晋升到时装版的版面总监,董琳的收入一路水涨船高,从最初不到1000元的起薪,增长到了上万元。2005年,杂志获得了一笔巨额投资后,经过了大改版,董琳作为元老级人物,有幸晋升为杂志的副总编辑,而那几年也是国内时尚类纸媒最风光的时候,董琳的年薪增长到了20万元以上。
董琳之所以能够十多年一直在一家媒体潜心耕耘,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董琳的丈夫也收入颇丰。用今天的话说,董琳的丈夫是个“富二代”,因此当1997年两人结婚时,董琳并没有太重的经济负担,也没有还贷压力。2000年两人的孩子出生后,考虑到现在的工作能有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能更多地照顾孩子,所以董琳一直愿意保持“零跳槽”纪录。“赚钱是重要,但生活更重要。如果选择跳槽收入翻倍的代价是必须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把整个人都‘卖’给公司,而丝毫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那么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董琳这么认为。
华丽转身
然而正所谓职位和收入越高,工作压力也就越大。随着市场环境的飞速变化和杂志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展,董琳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忙,应酬越来越多,加班成了家常便饭。2009年时,由于自己的疏忽,孩子大病了一场,让董琳痛心不已。
聪明的人在职业生涯中不能一味狂踩油门追求速度,因为当车速疯狂到一定程度时,会把车子甩飞出去,造成车毁人亡。有太多的职场强人,通过一次次跳槽和一夜夜的加班,换来金钱回报的同时也落下了一身的慢性病,过劳死的故事几乎天天在中国上演。即使没到这么可怕的地步,对家庭的亏欠很容易导致婚姻危机,而对孩子的忽视更将成为一生的悔恨。当人生达到了这个阶段时,需要做的不是继续加大油门,而是适时刹车。
于是董琳暗暗下定了职场生涯第一次转型的决心。只不过她转型的目的不是为了收入更高,而是为了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尽管决心已定,但董琳并没有贸然采取行动,而是悄悄地关注着可能的转型机会。像董琳这样的媒体人,长期和各类时尚品牌打交道,跳槽做公关是最常见的转型选择。然而董琳很清楚,做公关的收入虽然可能更高,但工作压力也水涨船高。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转型出路,董琳依然选择稳字当头。
2011年起,董琳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有通过互联网经营自媒体的需求。经过朋友介绍,2011年底,董琳跳槽成为一家国内知名服饰品牌公司的内刊总编,同时兼管企业的微博运营工作。虽然收入比原来下降了20%,但企业内刊工作强度和压力的下降却远远不止20%!对董琳来说,这样的转型既可以传承过去的职场积累,无需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头再来,而自己过去积累下的在媒体圈的人脉关系,也能为新公司所用。更重要的是,这两年来,董琳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可谓转型赚慢钱的最佳道路。
回顾自己的职场生涯,董琳感到十分幸运:有幸自己赶上了时尚媒体最黄金(1222.50, 0.60, 0.05%)的时代,有幸找了一个好老公,更有幸自己选择了一条稳稳当当的职场晋升路。
记者点评:
在这个样样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淘金快时代,似乎人人都想赚快钱,就算不是梦想一夜暴富,也希望用几年时间完成别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积累下的财富和地位。在投资领域的表现是投资风格特别激进,在职场领域的表现则是特别喜欢频繁跳槽。然而事实上,投资风格过于激进容易导致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跳槽过于频繁同样会损害自己在职场的长远发展空间。一是因为如果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没有足够的积淀,有广度无深度注定难有大成就。在职场初期,或许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快速上升而尝到“跳一次槽,工资翻一倍”的快感,但很快就会遇到升值加薪的瓶颈,届时继续跳槽收入也不见得会有明显提高,反而工作压力和困难会显著上升。二是频繁跳槽的履历会让公司无法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感,不敢把一些关键性的岗位和工作交给你,对公司而言,你只能是一个擅长征战的将才,却不是能委以重任的“自己人”。实现从将才到帅才的飞跃,更关键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对企业的忠诚度。董琳的故事告诉我们,与其一味追求职场赚快钱,不如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在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幸运女神会不期而遇,各种晋升、转型、兼职乃至创业的机会自然会眷顾到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职场收入的慢慢积淀和稳步增长,同样可以让我们过上越来越舒适的生活。
不承担过高的风险,不背负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奢求过高的收益。选择合适的“保守”产品,在长期投资中稳稳赚慢钱,王川不仅稳健地实现财富的保值升值,还收获了不少投资回报上的“意外惊喜”。
投资篇:
王川:“保守”投资 年年有余
文/本刊记者 张瑾
“近几年,中国经济一直处在结构调整之中,股市、楼市、债市与往年相比,都没有显现出更好的投资机会。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有没有一种投资模式可以不需承担过高风险,又能得到等同或略高于定期存款及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稳定收益呢?我一直在尝试,然后发现自己可以做到。”在投资市场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并非经济专业“科班出身”的普通投资者王川却依靠自己的业余钻研和良好心态,以“保守”的投资风格在近10年间稳稳赚取着平均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不仅成功实现了财富的保值增值、提升了小家庭的生活质量,还收获了不少“意外惊喜”。
理性投资 “慢”钱不慢
在投资领域,风险和收益似乎永远都是成正比的。但作为一个每年都能实现10%以上收益,部分年度年化收益率高达25%的个人投资者,王川却并不是一个风险偏好者,相反,他是个爱赚慢钱的理财达人。
“如果就风险承受能力而言,我觉得自己属于中级偏保守。近10年间,我的投资风格也一直属于比较理性稳健的。”谈起自己赚慢钱的投资经历,王川说自己最初的尝试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我记得是在2004年,当时银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不到2%,手头的资金又不够投资楼市,所以我就想尝试寻找一种风险适中的产品进行投资。”在利用业余时间对金融市场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和学习之后,王川选择了封闭式基金作为自己的投资目标,“因为当时市面上的封闭式基金是打折卖的,净值1元的基金实际的买入价格约0.5~0.8元左右。封闭期最长的有10多年,中短期的在3至5年,选择面还是比较广的。”在经过一番折价率、流动性及投资风格的分析对比后,王川投资了一只折价率高达5折、还有5年到期的封闭式基金。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这只基金的市价只有净值的50%,5年后基金到期,只要指数不出现大幅下跌,基金的净值会与购买时差不多,如果基金清盘,我就能按净值收回资金,5年翻一倍,那么每年的年化收益率约为15%。即使股市下跌,只要跌幅不到50%,就基本不存在亏本的风险。当时指数只有1300多点,再跌50%的机会并不高。”和王川预计的很相似,其购入基金的净值在最初的两年间整体的波动不大,始终在1元附近徘徊。幸运的是,国内股市在2006年起迎来了一波牛市行情,王川所持基金在后3年的分红就接近2元,加上基金到期后转开放,按1元多的净值赎回,其投入的本金从买入到抛出的这5年间上涨了5倍多,年化收益率为43%。
如今再回想起这笔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43%的投资,王川说自己也有些意外,“其实我从没指望涨这么多,主要是觉得这样的投资不用太操心,风险也适中。虽说赶上大牛市是运气,但我当时就考虑好了,即使略低于买入时的基金净值出来,也能有几倍于银行定存的收益;即使指数从1300点下跌倒700点,本金也不亏损。本来是冲着赚慢钱去的,没想到最后赚了快钱”。
长期求稳 步步为赢
初涉基金市场,王川就赢得了漂亮的收益。但这场赚了快钱的“意外惊喜”并没有冲昏王川的头脑,“理性分析、长期求稳赚慢钱”依旧是王川坚持的投资原则。牛市结束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方兴未艾的分级式基金。
“分级基金A类一般都会约定收益率水平,有低风险、收益相对稳定的特征,适合长期投资,比较符合我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承受力。”2011年3月,王川在进行了一定的产品筛选后,以每份0.9元的价格购买了30万份“信诚500A”,投资金额约27万元。这款分级基金的约定年收益率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加上3.2%。“买之前我先算了一笔账,按当时的银行定存利率计算出的约定收益率为5.7%,而当时信诚500A的市价只有0.9元,仅为1元净值的9折。按0.9元买入后,每份每年的收益为0.057元,收益率可超6%,而同期银行理财产品大致只有3%~4%的年化收益率。这款分级基金虽然没有太惊人的收益,但还是比较安全稳定的,和银行理财产品一样不用操心,流动性方面还更胜一筹。”虽说这次王川没有再遇到牛市,信诚500A的基金市价最低也曾下探到0.8元附近,但并没有对王川产生什么影响。王川说:“第一年,我获得了1.77万元的约定收益,第二年加息后,收益更高了,约为2.01万元。如今,信诚500A的市价涨到了1元以上,我持有的市值又上升了3万多元。综合测算下来,2年多,平均年化收益率也超过9%了。”
轻松理财 年年有余
现如今,稳定的投资收益让王川成为了单位里小有名气的“投资顾问”,同事之间想要投资前也总爱找他算一算,问一问。对于投资理财,王川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会先想好最坏的情况,选择保本几率高的产品,我要不损失本金;不做短期投机,做长期投资我要不亏;规避需要频繁操作的标的,我要简单,不常操心,能够比较轻松地理财。与10年前相比,我身边相当数量的人通过购房、买股票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保值的需求逐渐上升,用不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的保守投资方式赚慢钱,我觉得最适合我,也应该适合大部分人。”
“不要嫌保守投资的收益率太低,要耐得住寂寞。”这是王川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秘诀”。
在王川看来,只要能满足自身的理财愿望,就没有必要冒很大的风险去投机赚快钱,保守的方式也可以稳步挣得满意的预期收益。“投资,我从不着急。但有意思的是,有时候,看上去很慢的方式,实际效果却并不见得慢;越不着急,反而越赚得着。”
关于赚慢钱:
Q:您的两次成功投资都是通过基金产品实现的,在选择基金产品赚慢钱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吗?
A: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我在买入或者换购一只基金前,会先对这只基金进行一定的研究。一般是参考专业的基金评级机构做出的评级,对这只基金过去几年的表现、基金的投资风格、年化收益率、最大的年度亏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基金的最大年度亏损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哪怕它是一只5星级的基金,我也不会投资。从具体的选择上来说,我会优先考虑折价的基金、偏重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基金。
Q:作为个人投资者,如何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慢”投资心态?
A:首先,我觉得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买入产品前进行理性分析,但不要寄希望于每年都取得非常高的投资收益,或一遇到熊市就心急如焚。暂时的套牢或亏损并不可怕,只要持有的产品有投资价值,假以时日,一定能带来不错的回报。还有一点,就是我从不把投资等同于“发财”,我会将通过稳健理财得到的财富增值部分用于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既不做暴发户,也不做守财奴。
“赚快钱大多是在赚货币,而赚慢钱则更多的是在赚‘价值’。”为了创造自己所喜爱与认可的价值,喜爱老手艺的李文一放弃了令人艳羡的高薪和机长职位,在这个木工技艺与文化濒临断层的年代,开始了自己循序渐进的微利长跑。
创业篇:
李文一:“价值”创业 微利长跑
文/本刊记者 张瑾 摄/本刊记者 陈耀国
出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或许在脑海中都留存着这么一份记忆:那时候家里或多或少总有那么几件弄堂里张木匠或李木匠做的家具。在一些手巧的人家,甚至还不乏爷爷、爸爸或是叔叔伯伯们的“作品”。但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加快,这些充满质朴风情的敲敲打打似乎正渐渐变得乏人问津,枯萎成只存在于童年记忆中的那一现昙花。
但就在这个木工技艺与文化濒临断层的年代,喜爱木工这门老手艺的李文一却甘愿放弃令人艳羡的高薪与机长职位,毅然投身于这方“寂寞”的天地赚慢钱。他将自己的创业看作是一场微利的长跑,他说:“对于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我或许做不了什么,但能改变一点就改变一点。至于盈利,只要有好的规划和积累,量变就能引发质变。如果喜欢,为什么不去行动呢?”
“价值”创业重传承
与传统意义上嘈杂凌乱的老厂房不同,李文一的木工俱乐部坐落在风景秀丽的M50半岛文化创意园。走进这间名为“堤旁树”的木工坊,迎面便是五六张巨大的操作床,左侧的墙面上悬挂着扳手、凿子、铣刀、刨子、钻头以及各式各样的专业电动切割设备及测量工具。右侧的木料架上则整齐地叠放着包括白橡、铁杉、曲柳、胡桃、楸木在内的各式木料耗材,设备齐全,宽阔敞亮,俨然就是一座木工爱好者向往的“世外桃源”。
回忆起自己爱上木工的原因,李文一说他从小就和木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爸爸工作的科研基地建在农村,那时候的木料渠道很丰富,家具是请别人打的,日常用的很多东西也都是木质的。记得有一次,木匠师傅给我做了一把木头匣枪,在那个年代这是很稀少的玩具,可惜拿出去没两天就被偷走了。后来,我就开始试着自己用木头做比如皮筋飞机、陀螺、玩具、弹弓这样的小玩具。虽然做得很粗糙,但是看一眼基本就能仿个大概。我想自己喜爱木工的种子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埋下的。”
一晃数十载,李文一幼年时埋下的种子也在不断地破土发芽。即便早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但李文一依旧没有放弃对老手艺的这份执着。“一开始,我自己买了一套设备在地下室里打东西,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一人作坊在材料、技术、展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就萌生了和‘木友们’团结起来,找个地方,凑份子办俱乐部的想法”。在李文一看来,木工不仅是一门精妙的老手艺,它还拥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美是不会无故产生的,经过历史积淀和考验的美和文化应该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所以我想要尽力留住这门手艺。虽说我们可能做不了太大太多的东西,但能留下多少,传承多少就尽力做多少。对我来说,这比做其他任何事都更有意义。人不能为别人活着,应该做些自己喜欢的、有价值的事,这之于我,就是木工”。
趣味课程觅商机
说做就做。2012年7月,李文一的“堤旁树”木工俱乐部在历经数月的筹建后正式成立。起初,俱乐部的运营并不乐观,日常开支主要依靠会员们的会费和股东们的补贴维系。后来,李文一在与各地会员的交流中发现,国内的木工学校及木工课程十分稀缺。“和全国各地‘木友’交流下来,我发现国内的木工爱好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虽说山东和苏州都有专业的木工学校,但这种学校纯粹是几年教学制的,并不适合业余教爱好者。木工文化要普及到家家户户每一个人,不可能依靠这类专业学校,这个行业的销售主要是依靠DIY来支撑的,因此,更需要业余的力量”。
于是乎,嗅到商机的李文一和俱乐部的骨干们行动了起来。他们以彼得·科恩的原版教材为基础,在保留传统老手艺的同时,进一步引进了部分先进设备及国际木工行业的前沿概念,开发出一套适合木工爱好者们的趣味课程。考虑到学员不同的时间需求,李文一制订了两种课时:一种是连续10天的全日制教学;另一种为每周两次,持续8周到10周的分段培训。在授课内容的编排上,自己就是个“过来人”的李文一讲究的就一个“实”字,他说:“我们的课程有三个重点。首先,是要说明白工具的基本结构和安全,这个问题不解决,学员就无法独立动手;第二,我们会帮助学员了解主要木材的特性,只有了解材质的特点,尊重它们,理解它们,才能驾驭它们;第三,就是操作的技巧和原理,比如传统的磨刀技能跟老师傅学要实践3个月,但我们会先讲清楚最核心的基础原理,让学员知道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和不足,短期内有效地掌握技能。”
有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为在个人。从“堤旁树”木工俱乐部毕业的学员虽说并非个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做个四角八叉的小凳子已绝对不在话下。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学员由李文一“领进门”后,还于后续的设计练习过程中自行琢磨出了一些辅助制作和清洁的小工具,找到了自己的小商机。而在口口相传之下,除了从事与建筑设计行业的学员们,不少其他行业的白领甚至女孩子也陆续加入了“堤旁树”这个趣味十足的DIY训练营。
快乐经营甘微利
谈起自己的商业定位,李文一说相比单纯意义上的培训班或是制作室,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木工俱乐部定义为一个传播、交流、学习木工文化和手艺的公共平台,而授课和参加全球各种木工协会、同好们的学习交流也已成为了他生活的主旋律。虽说俱乐部的利润并不丰厚,但李文一却乐在其中,因为在他看来,这一年多的创业让他结识了许多惺惺相惜的朋友,而“累并快乐着”的经营也为他带来了不少金钱外的衍生财富。“做木工的过程是一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慢慢雕琢、慢慢打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制作者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情商,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既锻炼脑力也锻炼体力,所以能让人感觉活得非常充实。而创业过程与做木工相比,也堪称异曲同工。”这是李文一为木工事业下的注脚。
在一年多的发展过程中,“堤旁树”慢慢有了自己的微博,开出了QQ群和淘宝商铺,积累了1万多粉丝和1000多个活跃会员。至于财务状况,李文一也毫不避讳地说:“现在的盈利主要靠会费及培训,会员费用1000元/年;培训费用为4000元/期,包含半年会费。我们也在淘宝上出售一些木工工具和衍生产品。扣去场地租金、设备更新以及相关的人力成本,虽然利很薄,但基本能达到收支平衡。目前,我正在和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工具品牌接洽,同时申请政府补贴,未来会组织一些活动,扩大和丰富相关材料、工具及衍生品的销售,进一步改善教学和环境。现阶段,‘堤旁树’这个大家庭有5名正式股东,我还计划再邀请2到4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虽说是在进行着一场“微利”长跑,但李文一这个崇尚厚积薄发的汉子对前景充满了信心地说:“在西方,手工业曾经一度迷茫过,但是最后还是回归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也都是手工业很发达的国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木工行业都是人类所丢不掉的。虽说目前国内对木工的重视程度还略显不足,木工文化和木工市场都显得相对小众,但只要有好的规划和积累,金子总会发光。”
关于赚慢钱:
Q:作为一个创业者,你怎么看待慢钱和快钱?
A:我觉得传统意义上的钱只是货币是替代品,承担的是一种中转价值,而并非“价值”本身。赚快钱大多是在赚货币,而赚慢钱则更多的是在赚“价值”。如果要赚快钱,我原本担任机长的薪酬要远远高于现在创业初期的盈利,但我始终认为创业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慢慢赚取自己认可的“价值”。对于我而言,木工是我喜欢的,也是社会发展所丢不掉的。这种技术太微妙太美好,有打动我的价值,也能逐步获得货币化的回报,虽说发展需要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但这些等待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Q:有不少人认为,长时间微利赚慢钱会在一定程度上磨损创业者的积极性,很多人都熬不过这个积累期,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我一开始也有这样的经历。创业的过程难免会遭遇生活和各方面的压力,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常常会忙不过来。我的经验是,团结身边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入股一起努力,慢慢发展。就像“堤旁树”名字的由来:上帝告诫人们,要像湖边的树木一样,不忘支持你的河堤。人与人之间如果相互扶持,互相激励,相互感恩,齐心协力,就会好过很多。
正是因为有着石头带来的乐趣、淘到好货做出漂亮成品带来的满足感,周萍才由此让业余生活变得充实又有趣起来。
兼职篇:
周萍: 业余“淘金” 乐在其中
文/本刊记者 徐卓航
充满亲和力的笑容、平易近人的语气,周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颇为随和的。而说起她开张不久的微博小铺子,周萍笑起来更显得有些忸怩地说:“真的是没啥很大目标的。”
晶石是爱好
从学生时代开始,周萍就对晶石十分感兴趣。那时候周萍会隔三差五地经常去逛各种水晶店淘些小“宝贝”,慢慢也就和老板们相熟了起来。大学毕业以后,周萍进了一家设计院,虽然周一到周五都要工作还经常加班,但她仍是没有放下这份喜好,双休日往往都在逛这个、看那个。除了自己乐此不疲地淘货之外,周萍还会帮身边的朋友们一起去挑选、参谋,再替他们找一些价格合理的加工渠道。如果看见朋友买到了实惠又喜欢的水晶、宝石,最后做成成品,周萍的心里也会十分有成就感。
“慢慢地就跟相熟的老板成了挺好的朋友,一点点有意无意地累积了一些资源。”随着多年来对晶石相关进货渠道、加工方式的逐步认识,周萍感觉到其中有不少可以自己去压缩的价格空间。这让她一下子又想到,何不自己也试着开个小铺子做做晶石的生意呢?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爱好,另一方面也可以顺便分享一下自己的资源,赚点外快补贴家用也不错啊!
起步微博铺子
说开就开,秉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周萍很快就在自己的“库玛西熊拉女王”微博账号和微信朋友圈里打起了广告,名字也没有更改。接着,又贴上各类自己“搜刮”的晶石照片,便有模有样地售卖了起来。“也是一下子决定试试自己想法的,就有了现在这样的网络铺子,主要经营各类水晶、宝石、半宝石等”。
由于是业余经营,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周萍便把初步销售渠道都放在了微博和微信上。考虑到微博每天的数据流量庞大、关注新信息的人也多,周萍觉得这样交流沟通都很开放的平台颇为适合自己。“关键也是没有太多时间打理铺子。”周萍又笑着解释说,如果一下子就开淘宝,平时又没什么空随时回复客人,很容易影响沟通造成误解,“微博和微信留言的方式相对就比较简单自由啦,也会继续发一些自己的个人微博。”不过,出于方便产品展示、第三方平台支付等需求的考虑,周萍也在慢慢准备和筹划淘宝店铺,希望能给微博和微信渠道一个补充。
“可别太快了”
因为是刚开业,且微博也没有加V、微信更不是公共账号,周萍自然没有什么稳定的客源。于是,起初上门的生意大多是通过朋友介绍、朋友转发而来的,之后才慢慢有一些回头客,以及再通过他们介绍推荐前来的顾客。不过,这样的慢节奏却让周萍觉得挺好的。
“我一般是比较喜欢跟人先多聊聊天、认识认识交个朋友什么的。”周萍说,网络小店重要的是靠口碑和信誉积攒人气,才能逐渐火红起来。有生意来时,周萍总是很耐心地向顾客介绍各种各样的水晶宝石,帮着出主意选石头、设计样式,再去跟加工的厂商沟通、砍价。遇到要求比较高的客人,一单生意前后交流就要花不少时间,然后跑店家、问厂商、做蜡样、拍照确认……等最后成品送到顾客手上可能需要两三周的时间。对于周萍自己来说,周末的休息时间可能就是四处赶场,有时还得利用工作日的午休去跑个腿、拿个货。不过周萍也觉得,正是这样深入的沟通交流才能让顾客有真正满意且实惠的收获,“女孩子往往都会比较纠结嘛!虽然这样的过程有些小漫长小波折,但是会觉得很值得很开心。”周萍笑着开玩笑道,“可能因为我们单位是乙方,所以平时已经被甲方‘虐’惯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石头带来的乐趣、淘到好货做出漂亮成品带来的满足感,周萍才由此让业余生活变得充实又有趣。而家人看到周萍这样乐在其中,便也对她的“零工”表示支持。“节奏可不能太快啊,”周萍又笑着说“真要做大做强了,我可怎么忙得过来啊!”
今后慢慢规划
说到做生意的缺点,周萍马上扮了个苦脸:“有时候会因为谈得很投机就不好意思多赚别人钱了,又或者原本自己很中意的石头却‘忍痛割爱’。”而对于这样一份赚慢钱兼具个人爱好的业余活动,周萍也认识到,自己的小店在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力上都会缺乏优势。但她又觉得,正因为不是主要的谋生手段,心态平和的慢节奏则可能会更容易抓住每一个顾客,慢慢累积人气和口碑。
对于小店的将来发展,周萍则没有什么特别长远的规划。“以后有一定基础了会考虑进一些更高档的宝石,当然也还是以性价比为重。”周萍告诉记者,接下来她还打算抽空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矿石鉴别和珠宝设计,帮助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包括对人工处理过的宝石甄别、进货价格和数量的控制、市场的变化,周萍觉得需要花时间提升自己的地方还很多。另外,货源渠道也是小店生存的重要基础。周萍虽然计划将来直接从国外的宝石加工中心进货,但具体如何减少各环节的成本,还需要今后多多思考和规划。
记者点评:
从周萍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浓厚的兴趣是她开店的初衷,也是她愿意花业余时间、花精力去打理这个“不上进”店铺的动力所在。可以说,赚慢钱在周萍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不求多少的心境和享受其中的乐趣。平衡好本职工作与业余时间、一点一滴地经营小店的货源,培养客源的同时再慢慢地提升自己。到最后,不单单是充实的过程,积少成多的结果也终将会带来相应的满足感。而就像周萍自己所说的那样:可不能太快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