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尽头,建溪和西溪交汇处,便是南平。
在市区显要位置,地产商挂的横副:“南平,进入武夷时代!”分外显眼。这是指南平将迁署武夷新区,更名为“武夷山市”。
南平蜷居闽北最南端,曾是福建老牌重工基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GD P位列福建省三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遇到困境,增长乏力,自2010年起,其GDP总量被宁德超越,在福建九个市中成为倒数第一。
福建省为南平找的出路是在现在的武夷山市和建阳市之间打造武夷新区。南平市辖一区四市五县,一区即延平区,四市即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和武夷山市。
今年上半年,南平高调宣布要更名为“武夷山市”, 并择机将市政府办公地迁到武夷新区,原“武夷山市”则撤销县级市设区。然由于此事争议较大,加上政策等因素,并未顺利施行。
接下来,南平如何突围?
转型之困
11月19日, 在前往南平的火车上,在南平生活了近40年的黄水文(化名)用困顿来表述南平数以万计的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响应大三线建设的号召,福建搞起小三线。电池厂、造纸厂、炼铝厂等一批工业企业陆续从福州等地迁往闽北山区南平。
1966年,13岁的黄水文跟随父母及兄弟姐妹随上海国营针织厂整体搬迁到南平。黄长大后进入工厂,该厂出产的秋衣秋裤曾行销全中国,颇令员工们自豪。
1995年之后,针织厂效益每况愈下,到2003年彻底倒闭。黄的女儿当时在福州上大学,在另外一家纺织厂的妻子也是半下岗状态,每月500元工资悉数寄给女儿做生活费,两口子日常生活就靠黄水文当搬运工、骑三轮车等杂活挣的钱维持。
“那几年,几乎每天都是去菜市场捡别人丢的菜叶子回去吃。”黄水文说。
黄水文家的情况是南平许多家庭的缩影。资料显示,2002年,南平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6.7%,远高于全国4%的水平。
据了解,南平市2009年城镇居民月均收入仅有1322元,在福建9市中排倒数第二,增幅排倒数第一。
如今,当年通过改制存活下来的企业日子依然不好过。2012年,该市的造纸、铝材、纺织、轻工等行业及其企业市场需求严重萎缩,订单减少,产品价格大幅下滑。
记者在因亏损差点退市的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净利润亏损逾7000万,进出口销售和国内销售这两大主营业务毛利率仅为2.9%和 1.22%,都比上年有所减少。
突破之路
南平城区很小,水东、水南大桥中间的几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聚集了20-30万人,密度之高,世界罕见。受制于地域等原因,南平仅有的两所大专院校先后搬迁。
由于区域面积狭小,本应成为地区经济引擎的市本级经济增长反倒屡屡拖后腿。记者从南平市统计局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南平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6.7%,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而市本级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低于全市平均增速3.6个百分点。
为了彻底转型且改变地方狭小的困境,南平多年来一直谋求突破。
南平构想是打武夷山牌,尽管少有人知道武夷山为南平所辖。早些年,南平在武夷山市和建阳市中间的大片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带上设置了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中区。2009年,借势海西战略,这个区域被列为福建省十大经济增长点之一。这也就是今天的“武夷新区”。
2009年11月,南平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报告》。2010年7月,福建省正式批准《武夷新区发展规划》。在《闽北日报》总编辑杨鸿看来,武夷新区地势平坦,交通也便利,最重要的是,处于整个闽北的中心,市政府搬过去也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迁府的动议在今年7月中央出台禁止新建政府场馆的通知后,低调淡出。
武夷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吴勇中告诉记者,现在武夷新区还继续以最大力度招商引资,至于将来市政府搬不搬过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与此同时,南平有着绝佳的绿色资源。该地森林覆盖率70%以上,林木蓄积量占福建省1/3,毛竹面积占全国1/10。
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阳黄坑镇长见村,靠有序砍伐自家林山上的毛竹、挖竹笋以及在附近的竹制品厂上班,偏远山村的二十多户的村民几乎家家都买了小轿车。
“我爸妈两个老人在家,一年收入也有20多万吧。”在建阳县城经营一家小餐馆的温玲,有些腼腆地说。
武夷新区也非常注重绿色发展。据悉,武夷新区新城核心起步区面积9.9平方公里内的新建建筑将全部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吴勇中表示,绿色新区理念,首先体现在源头的“绿色招商”工作中。我们现在的产业主要以食品加工业为特色,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一律拒绝。(编辑 吴红缨)
作者:卜凡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