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剖析相关个股发现,有的上市公司因存在“壳资源”价值而获得紧急输血,也有一些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引 资竞争中争取到最佳的外部资源。还有一类上市公司,因为特殊的产业属性,享受着国家和政府稳定而持续的支持。
三安光电:地方引资优惠中壮大
对于上市公司三安光电来说,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实现自身的持续扩张,并保持了盈利的常态。
2010年1月,三安光电和芜湖市政府在合肥签订了《三安光电芜湖光电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三安光电落户芜湖,安徽省特别是芜湖市政府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一方面,在园区土地协议转让方面,为公司提供多种便利;另一方面,将按照公司购买美国V eeco和德国A IX T R O N A G公司M O C V D设备的进度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
尽管补贴存在市场引导作用,但由于民用L E D市场迟迟不能打开,政府采购在公司的终端产品销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譬如,根据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公司的协议,2010至2012年芜湖市每年将向公司采购2亿元大功率LED路灯。
除此之外,公司还曾收到“科技三项”财政补贴、项目贷款国家贴息补助等。
对于地方政府这种通过优厚的财政支持吸引企业落户的行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认为,这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地方工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普遍做法,而三安光电则是综合了工业用地优惠、直接财政补贴和地方政府采购等地方政府引资手段的一个典型。
据介绍,LED芯片行业同样属于“重资产”行业,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来自政府的支持才能迅速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摊低单位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正是在各类优惠引导政策的全力支持下,安徽三安光电迅速成为集团下属的最大子公司。据2012年公司年报显示,安徽三安光电的营收已经占到集团全部营收的83%,盈利占比也超过50%,俨然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力量。
*ST南化:突击输血缘于“保壳”
*ST南化原名南宁化工,主营业务为氯碱类基础化工产品。在国内氯碱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公司2011和2012年分别亏损2.1亿元和2.8元亿。考虑国内化工行业仍然处于去产能周期中,仅依靠公司自身的经营,公司如果无法避免继续亏损的尴尬,将面临退市风险。
2013年11月29日,公司发布公告:根据南宁市人民政府工作会议讨论决定,予以公司2.9亿元经营性财政补贴,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正是这笔救命钱,使得公司躲过一劫。
类似的状况在该公司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和2009年,公司均出现严重亏损,2010年11月23日,南宁市政府给公司输入财政补贴款3.3亿元,使得公司当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勉强转正为1200万元。
时隔三年,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次南宁市政府的紧急输血是另有考虑。
“氯碱行业已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状态,地方政府其实并没有兴趣保公司。”然而,南宁市国资委已于2013年8月和北部湾集团签署了收购报告书,转让其所持有的*ST南化32%的股份。如果因为公司被暂停上市,该股份转让进程也将受到牵连。显然,年末的紧急输血,其实是为了“保收益”。
因此,即使处于产能严重过剩、不受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ST南化因为其特殊的背景,依然能够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援。
机器人:国家出钱公司出力
2014年1月10日,上市公司机器人发布公告显示,沈阳市财政局向公司拨付851 .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沈阳新松浑南智慧产业园”项目的基本建设。850万元的补助对于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大数目。W IN D数据显示,实际上,公司上市以来共有13次额度较大的政府补贴,超过千万元的至少有8次。
《经济参考报》记者查阅公告发现,机器人收到的财政补贴,多以科研项目的配套资金为主。2009年,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立项项目,公司的《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央配套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5864万元;另外,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曾5次予以公司总计1.35亿元的财政补贴。
不过从财务数据看,机器人一直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营收规模从2009年4 .66亿元增至2012年的10.44亿元,利润规模从2009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 .08亿元,股价也上涨了近三倍。
不过,一方面,公司利润中40%左右来源于政府补助;另一方面,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取得的现金流入,目前还不足以覆盖投资活动上的现金流出。数据显示,公司2009年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6 .17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机器人属于智能装备行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七大战略新兴行业之一,对公司的政策性补贴符合国家战略的大方向。某券商机械行业研究员表示,尽管机器人的产品线中,一度只有工业机械臂等少量品种盈利。但要注意到公司还承担了国家多个科研项目。仅凭自身的经营,公司很可能无法支撑起庞大的研发投入,补贴具有一定合理性。
尽管“国家出钱,公司出力”的发展模式,也是当前资本市场不少高科技企业经营的通用模式。但有专家表示,作为上市公司,依靠自身的力量独立参与市场竞争也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肯定的是,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政府层面的扶持是帮助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力量。但如果企业始终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满足经营和发展需要,补贴一停,企业就死,甚至成为财政负担,恐怕也不是政府及纳税人的初衷。”范剑勇说。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