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造富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朱禁弢 李勇 劳佳迪|北京、上海、深圳报道
尽管当初是作为创业板的过渡被推出,但10年来,中小板这名“A股救火队员”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10年来,中小板已经成为培育隐形冠军的摇篮,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截至今年1月,沪深两市157个细分行业中,29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就在中小板,其中,比亚迪、海康威视、苏宁云商等市值都已经达数百亿元。
10年来,中小板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造富工厂。719家中小板公司累计融资近9000亿元,有1127位高管靠持股身家过亿元;A股十大富豪中,有7位来自中小板;向包括中小股民在内的股东发放现金分红累计1455.99亿元。
然而,中小板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上市门槛与主板一样严苛,阻挡了许多渴望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市值小,屡遭资金爆炒,股价异动频发;信息披露不及时,内幕交易令中小投资者利益难保……
10年,是一个总结,更是一个起点。未来,中小板将给市场带来什么新的期待和猜想……中小板10年成绩单
因一直忙着筹措创业板、暂停主板IPO,2004年年初的深交所,已经有3年多没有新股上市了。迟迟没有新股上市,股票交易也不活跃,导致深交所的两大收入来源:上市公司发行费和证券交易经手费的增长有限。
不愿被日益边缘化,深交所提出了一个恢复市场人气和融资功能的方案:设立中小板,欢迎高科技企业上市,以作为创业板的过渡,为下一步推出创业板做好基础性工作。
2004年5月27日,该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当年6月25日,新和成(002001.SZ)、江苏琼花(002002.SZ,现称“鸿达兴业”)、伟星股份(002003.SZ)等8家民营公司组成中小板“新八股”上市尝鲜;当年,共有38家公司登陆中小板,股票成交额为822.63亿元。
2014年5月27日,中小板迎来10周年。十年间,中小板为投资者、企业家、产业及市场等带来了什么?总市值3.91万亿元:从“救火队员”到重要生力军
10年间,上市公司数量增加18倍,融资规模增加79倍,总市值增加90倍
据深交所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关于中小板十周年运行情况的总结材料显示,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企业板共有719家上市公司,是2004年的19倍,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融资规模达到7305亿元,是2004年全年融资额的80倍,其中IPO融资规模4864亿元,再融资规模2441亿元。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板公司总股本2944亿股,累计总成交金额44.28万亿元,股票总市值达3.76万亿元,约占深市市值的43%。
十年间,中小板的资源配置功能得到发挥,解决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中小板成为支持中国金融体系构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力军。
其中,比亚迪(002594.SZ)、海康威视(002415.SZ)的总市值已超过700亿元,位列深市A股总市值的前十名,成为中小板中的领跑者。10年来,中小板综合指数从最初的1000点,最高时到达8017.67点,截至2014年4月30日为5987.12点,见证了中小板市场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值得关注的是,中小板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也逐年稳步上升。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机构投资者占市场比例为22.59%,到2014年4月30日,这一比例已上升到53.63%,机构家数达到2.23万家。
A股十大富豪:7位出身中小板
沪深两市共有157个细分行业,其中29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中小板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倍,同期中小板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从6.5亿元增长到24.83亿元,增长2.82倍,平均净利润从0.4亿元增长到1.47亿元,增长2.68倍。
“总体上看,10年来中小板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快速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轨迹,同时中小板业绩增速领先于国内生产总值也反映了中小板市场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国信证券副总裁胡华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2004年到现在,随着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我们推荐上市的中小板企业行业变化较大,最早制造业比较多,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越来越多,消费类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小板已经成为培育隐形冠军的摇篮,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据统计,截至2014年1月底,沪深两市157个细分行业中,29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中小板。不少中小板公司已经成长为行业的巨人,早已不再是中小企业,如市值排名前三的比亚迪、海康威视、苏宁云商(002024.SZ)等市值都已经达数百亿元。比亚迪、苏宁云商、北斗星通(002151.SZ)、科大讯飞(002230.SZ)等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排行业前列。
中小板的造富能力更不容小觑。梳理2013年A股市场,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成为持股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高管,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在2013年末价值高达215.02亿元。中小板市值第一、跻身全球技术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列的比亚迪,十几年前还只是一家从事手机配件电池生产的无名企业。
放眼整个A股市场,前十位身家最高的企业高管中,有7位都来自中小板。除王传福外,如大华股份(002236.SZ)董事长傅利泉以201.36亿元持股市值排名第二,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以176.25亿元名列第三,海康威视副董事长龚虹嘉以170.94亿元名列第四,杰瑞股份董事长孙伟杰以118亿元名列第七,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以117.81亿元名列第八,歌尔声学董事长姜滨以109.86亿元名列第九。
统计显示,中小板的造富能力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密切相关。过去10年,中小板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从2004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56%,截至2013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895.51亿元,平均每年有69%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其中有30%的公司业绩同比增长30%以上,体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1500多亿元分红:三成利润回馈股民是“硬道理”
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10年累计现金分红20.56亿元,超过公司募资总和
刚刚开业时的中小板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青睐,2010年以前,中小板一年的成交额还不到两万亿元,这个数字还不到当时整个A股股市成交额的一成。
“中小板以民营企业为主,2004年推出之时,社会各界对于民营企业的诚信、规范水平都存在较大质疑。”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总监田颇说。至2004年底,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共有38家,融资规模为91.08亿元,股票市值才413.43亿元。上市公司不仅市值小,其实际流通的股本数也很小。
“2010年前,投资者不是很喜欢炒小票(即在A股市场流通股数量较小的中小公司股票)。”平安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缴文超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称,当时的上证综指还处于3000点上方,而2007年时大盘还一度达到过6000点的高位,这说明当时带动股市上涨的股票多为权重股、大盘股。很多人因此习惯于炒作大盘股。
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袭来,市场的投资风格急转。“一方面,国家的4万亿投资计划,让许多优质公司都登陆中小板;另一方面,大家发现大盘股往往都易受到经济周期影响,公司并没有很好的成长性。”缴文超回忆道,大公司的股票普遍下跌,当时投资者开始挖掘更具有成长性、盈利前景更好的新兴公司。而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开始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此外,中小板上市公司多为民营企业,总的股份数少,易于被资金操纵,股价易大起大落,便于套利,更受到一些惯于投机的投资者青睐。中小板自此开始成为投资者交易的重点市场。
2010年中小板综合指数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点8017.67点,成交额突破8万亿元,上市公司数达567家,当年上市公司通过中小板筹措了资金2350亿元,为深市当年筹资额度半壁江山。伴随着中小板上市热潮,2010年深交所IPO的募资总额达3011亿元,首次超过上交所的IPO总额。截至今年6月初,中小板交易额已经占A股交易额的四分之一。
尽管中小板公司容易出现快速上涨的行情是投资中小板的重要理由,但投资者对中小板的认可,还与公司不俗的分红比例密不可分。据深交所关于中小板十周年运行情况的总结资料显示,从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间,中小板公司合计分红1546.98亿元,占累计实现净利润合计额的32%。如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上市10年来累计现金分红20.56亿元,甚至超过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募集资金之和。98家公司违规:中小板的“民企难题”
10年来,中小板累计作出公开谴责20次,通报批评139次,发出监管函及关注函合计1525份
今年6月4日,四川科伦药业(002422.SZ)公告,因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给予警告,并处30万元罚款。6月6日,该公司在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提供的网上平台举行公开致歉会。
深交所关于中小板十周年运行情况的总结资料显示,目前民营公司在中小板中的占比高达78.86%。由封闭型的家族企业转型为公开性的上市公司,大多数公司在公司治理上都面临新的挑战。不少公司规范运作意识薄弱,未能按照公众公司的严格标准运作经营,出现了关联方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隐瞒日常关联交易行为等违规事实。
比如,首批上市的江苏琼花,就在上市后第二个月被查出有违规使用资金却未经披露,遭遇深交所谴责。这给当时刚刚起步的中小板市场带来不小的震动。
而2010年震惊一时的绿大地(002200.SZ)欺诈发行上市案,也发生在中小板。该公司一度试图将巨亏1.5亿元的财务报表包装至盈利过亿元,同时在IPO初期更涉嫌给多项核心财务数据造假,虚增3亿元的收入,骗取投资人认购其股票,并募集资金3.46亿元。最终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绿大地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罚金1040万元;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绿大地案被称为中小板第一案。
Wind资讯数据显示,10年来,共有98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因违规遭到处罚。深交所亦透露,10年来,中小板累计作出公开谴责20次,通报批评139次,发出监管函及关注函合计1525份。处罚或监管对象包括上市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相关股东以及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
“中小板以民营企业为主,经营历史较短,公司治理不够完善,企业管理较为粗放,部分公司具有明显的家族管理特征。”武汉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未来,中小板应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信披透明度。
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亦表示:“我们过去认为市场约束不足,而行政手段管理是最有效的,但是恰恰忘记了市场约束力发挥不足是因为市场不透明,所以深交所未来要从这方面下功夫,包括市场监管的具体方式方法,下一步准备推出新的、更透明的监管模式,增加市场的约束力。”今年5月22日,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过300亿美元,在中国概念股中排名第二。
留不住“京东”们:中小板的成长烦恼
IPO公司数量遭遇创业板、新三板,甚至美股纳斯达克的分流
10年来,中小板吸纳了很多具有利润高速增长的成长性企业,但它自身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近年来,与其他板块相比,中小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明显落后,2013年的同比增速仅为5.18%,而2012年平均利润增速甚至下跌10%。数据显示,2013年,深市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剔除金融行业后净利润合计3236.65亿元,同比增长17.34%,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增长26.65%、5.18%和10.48%。
公司利润增速下降的同时,中小板IPO公司数量也遭遇创业板、新三板,甚至美股纳斯达克的分流。截至2014年6月4日就有5家中国公司登陆纳斯达克,其中不乏京东这样的优质企业。许多业内人士坦言,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创业板的市盈率普遍较高,这意味着私募或创投更愿意投资的企业到这些板块上市。“市盈率高意味着IPO发行价也就高,私募退出时获利更丰厚,目前中小板的市盈率不如创业板,所以我们基本不怎么关心中小板。”一位私募投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二是中小板上市门槛也很严苛,和主板的没什么区别。“互联网企业因其特殊的商业模式,往往在最需要融资的时候,其经营业绩是亏损的,这无法满足上市前三年需要盈利的硬性条件,所以互联网企业没法在中小板上市。”缴文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等到互联网企业满足中小板上市要求了,互联网企业往往经过好几轮融资了,这时候囿于国内同股同权的要求,不少企业创始人担忧管理权旁落,又不愿意在国内上市,反而向往纳斯达克等拥有AB股制度,允许同股不同权,能保障其管理权的融资市场。今年5月22日,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过300亿美元,在中国概念股中排名第二。
三是随着创业板取消对拟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新三板的全国扩容,这些板块对于上市企业的要求很低,比如新三板不要求拟挂牌企业盈利,不要求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今年5月10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就曾公开预测,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会很快超过1000家,挂牌企业数量也会以很快速度超过证券交易所市场。
哪些公司最爱中小板?
1.粤、浙、苏公司占据半壁江山
71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覆盖了31个省份。从区域分布看,来自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的公司最多,3省份的公司数量总和超过了中小板企业总数的一半。中西部上市公司数量达156家,占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比例为22%。
2.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达80.67%
随着金融保险、房地产、互联网、信息技术、物流服务等行业的公司相继出现,中小板已经扩张到了15个行业。截至目前,制造业公司580家,占中小板公司家数的比重最高,为80.67%。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认为,中小板仍存在提升空间:“中小板公司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还不尽合理,制造业比重过大,创新商业模式的服务型企业、科技型企业数量有待大幅提高。”
中小板为何不招人喜欢:企业基本包装上市 高成长性被提前透支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劳佳迪|上海报道
陈舟(化名)的书桌上摆着厚厚一摞证券资料,栽有茂盛绿萝的盆栽也被挪到了窗台边。他是一家医疗机械生产商的大股东,去年IPO未开闸时,上市问题就提上了公司董事会的议案。
"我们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排队时间、成本核算,以及评估对企业品牌的影响。"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创业板和美国纳斯达克之间如何取舍,在董事会曾耳闻争议声,至于中小板,则是尴尬的"零投票"。
据记者了解,陈舟所在的公司注册于上海周边城市的高新科技园区,由于拥有较稳定的医院渠道资源,刨去各项成本,近两年终端产品创造了1500万元利润。
"要冲上中小板,今年必须一次性做到至少1500万元净利润,做不到就还要等,条件苛刻得与主板没什么实质分别。"陈舟认为,证券代码002开头的中小板股票,更像是夹缝求存于创业板和主板间的鸡肋。
IPO综合成本不比主板低
"中小板的初衷是鼓励创新的,但是往往创新企业眼下的盈利状况不能满足它的上市条件,比如说阿里巴巴和京东。因为想在中小板上市的门槛太高了,其发审制度也是从主板复制过来的,对中小企业来说没有简化手续的优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
记者注意到,目前从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无形资产占比等主要几个要素看,主板和中小板的上市门槛完全一致,都比创业板对企业的财务要求明显要高。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记者解释,虽然深交所当初开设中小板是作为创业板的过渡,也曾打出"自主创新"的概念,但在设置上市标准时视角却非常传统,完全是按照工业企业的版本来制定的,与现在国家政策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合拍。
"工业企业上市看重过去的营业能力、财务指标,强调的主要是企业规模、净资产、持续盈利的能力,这种标准对于IT、高新科技这样的新兴企业并不适用。"董登新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而从流程上看,中小板与主板一样都依循审批制,所以在企业IPO"隐性成本"支出方面也缺乏优势。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执行董事长、原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司长王远枝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从他接触的企业处听到的心声是,国内想要理顺整个上市流程,涉及的"关系"和环节比较多,中小企业关于营造更便利上市环境的呼吁一直不断。
"国内券商会更关注企业和政府的紧密程度,这就显得纳斯达克这样的境外上市生态圈更加纯净。"保育钧这样补充道。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曾任职于深交所,在他看来,股市审批制的确是企业望而生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内,要想IPO就要去寻租,有很多想保持‘干净’的企业就选择了国外资本市场。"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成本,历史上出现过多次IPO暂停,即使不暂停也要排长队,对企业正常运营和融资计划都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刘胜军对记者直言。
事实上,就在A股IPO停摆一年多、于年初重启战车后,放开仅一个多月又突然叫停,截至6月初还紧闭大门。尽管证监会主席肖钢已在5月中下旬新"国九条"学习会议上透露,6月到年底会发行新股100家左右,这种平均周发行数不超过5家的节奏对已在排队的600多家企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包装上市透支高成长性
据悉,5月共有12家中国企业最终选择了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金228.34亿元,数量上环比上升了100%,融资规模环比增长314.34%。其中就包括登陆纳斯达克的京东商城,它由此一跃成为国内市值排名第三的互联网公司。
就在截稿前,陈舟来电告知,在公司最新一次董事会上,也有超过九成席位将票投给了纳斯达克,国内的资本魔方成为"弃卒"。"董事们最主要的观点是,国内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口碑不好,带给那些不只想圈钱退场的企业的良性增长空间不会很大。"
上海一家金融咨询公司研究部高层告诉记者,去年底公司曾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业绩指标按照IPO前后做过一次统计分析。"中小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的ROE(每股收益率)均值和中位数都下降明显,ROE下降率接近60%,虽然中小板上市门槛比创业板高,但业绩变脸的程度却是五十步笑百步,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包装上市,高成长性被提前透支了。"
"中国做投行的跑到华尔街就没的玩了。"曾在某大型券商投资银行部任高级经理的朱彗(化名)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这是因为国内玩法中包含了太多潜规则,整个IPO链条都是利益同盟,中小板、创业板的招股说明书更是水分十足,所以上市后业绩的一落千丈给人一种这两大板块专门容纳"坏孩子"的印象。
"券商的承销费用本身就是按照企业的募集资金来计算的,投行保荐人的收入再从承销费用中提成,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和审计费用又是由企业董事会支付,利益都绑在了一起。"朱彗如是分析。
"为什么在境内市场上市的企业在路演询价时市盈率高得惊人,50倍、60倍遍地,就是因为券商想把募集资金做到最大,公募、私募基金和信托、理财公司等有询价牌照的机构都是‘同谋’,高估值发行肯定会提前兑现成长空间。"朱彗对记者解释道,"原本应该担独立监督之责的审计机构实际也是听凭投行调遣,因为投行有直接或间接指定聘用的权利,有了这层关系,也就形成了利益的闭环。"
"同门"争抢国产纳斯达克
中小板上述问题恐怕与其呱呱落地的过程息息相关。10年前,深交所推出中小板的背景就是作为创业板的过渡板块,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创业板一度搁浅,深交所急需恢复休止4年的融资功能。2009年创业板诞生之初就被指与中小板同质竞争。
根据官方统计,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小板共有519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了72.18%,其中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公司237家,拥有国家863计划项目的公司67家,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的公司96家,401家公司与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与主打"高新"概念的创业板界限模糊,上市财务指标却要严苛数倍。
"中小板和创业板、主板比起来显然定位是比较尴尬的,人家既不认为它是主板,也不会认为它是创业板。"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IPO开闸后,真正的小型公司会到新三板、创业板去,因为这些板块的门槛更低,对创业者更友善,它们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为这些创新型小企业服务的。"
"而一些相对成熟的公司也不会选择中小板上市,因为中小板依然有着容纳度和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所以真正有闯劲和注重品牌效应,同时希望保持控股权的公司会选择到境外去上市,这两年欧美股票市场非常红火,对这些新兴企业的接纳度也更高。"叶檀对记者表示。
刘胜军甚至认为,中小板的独立存在没有意义,可以考虑与创业板合并,"中国股市按照人为标准区分、安上不同开头的证券代码没有意义,我遇到许多企业决定在创业板还是中小板上市时,考虑的是哪个板的市盈率高或者排队者少就去哪个,高新企业本来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两个板块的功能是重叠了。"
不过,在业内人士眼中,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距离真正的纳斯达克都非常遥远。
据记者了解,纳斯达克与"主板"纽约证券交易所相比,本身就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纳斯达克利用现代最新的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联结全国所有市场参与者,并使各家证券公司在计算机屏幕的无形化市场上相互竞争,其功能包括行情查询、委托及交易、结算、信息传播和市场监控等,服务时间更长,交易精度更高,收费也更低。
2014年,随着美股窗口打开,至今已有8家企业成功赴美IPO,合计融资规模达29.42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下半年还有多家互联网公司可能在美上市,比如已经递交IPO招股书的阿里巴巴和迅雷,此外还有大众点评网、PPTV聚力、陌陌、凡客诚品、赶集网、万网等。
在业内人士眼中,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距离真正的纳斯达克都非常遥远。
外部环境尤存制度缺陷
纳斯达克的另一个优势显然是其远远低于纽约交易所的上市成本,它的上市标准只是有形资产400万美元,较之纽约证券交易所1亿美元的标准,具有极明显的功能定位差异。而微软、戴尔、思科等鼎鼎大名的科技企业便是在"种子"时期就被慧眼相中。
如此低的上市门槛,却没有损害上市品质的口碑,背后正是一套层次分明的监管体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纳斯达克的监管主体分成三个部分:纳斯达克自身的内部管理机构、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其中,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直接监管纳斯达克市场及其成员的行为,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通过对协会的监管间接管理纳斯达克。
"在协会内部是有两个部门共同协作对纳斯达克的监管,一个是市场监管部,侧重对日常交易行为的监管;另一个是公司监管部,主要是寻找并处理协会成员的违规行为。"在斯坦福大学拿到金融博士学位的董奇对记者介绍。
"市场监管范畴里还包括股票和交易两个部分,前者是针对发行人活动的监管,比如上市公司信披、价格、成交量等,交易监管则是利用自动化的监控系统和证券监测自动跟踪系统对交易中的异常现象‘扫雷’。"值得一提的是,协会本身就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和对会员单位初次资格审查业务检查等一系列措施来监管成员,在梳理清晰后,监管系统的行政资源运用效率颇高。
而相比中国,美国也有着更完善的金融法规,其证券投资管理采取的是集中立法管理型体制。除有《公司法》对公司行为进行规范外,还有证券管理的专门立法,包括1933年《证券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70年《证券投资保护法》、1996年《全国性证券市场促进法》、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法案》等等,还存在属于行业操守规则的一类规定,比如《上市规则》、《纳斯达克特别规则》等。
另一方面,纳斯达克拥有独特的做市商(即庄家)制度,也就是由一些独立的股票交易商来为投资者承担某一种股票的买进或卖出,提高了市场的流通性和透明度。据悉,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做市商为其报价,规模较大的往往达到40~45家,平均也有12家,其中不乏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著名证券公司的身影。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创业板设立的初期是有一股投资热潮,但是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指数会变得很低,如果有了做市商,就相当于由他们来承担做市需要的资金,可以随时应付任何买卖,活跃市场。在纳斯达克,做市商的买卖报价和来自电子通讯网络的委托单对所有市场参加者都是信息共享的。
(实习生高天齐对此文亦有贡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