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财消费-搜狐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跟着钱流走 看看未来财富会去哪儿

来源:搜狐理财 作者:投资与理财

  跟着钱流走 握住财富手

  在如今这个财欲横流的时代,如何赚钱、如何让赚来的钱尽快生下快乐的儿子和跑跑跳跳的孙子,想必是国人的最爱。每一个国人都在昼思夜想着赚快钱的途径,暮然回首,我们发现,赚快钱的秘诀在于紧跟资金流动的趋势,跟着钱流动的方向前进,

你的财富增长才是稳稳当当的。

  策划 投资与理财研究院 文 袁元

  26年之前,中国台湾歌手苏芮的一曲《跟着感觉走》一夜之间风靡大陆,这首轻松明快的歌曲唱出了人们的心扉,让备受感情折磨的人们找到了感情宣泄的缺口。如今,日思夜想赚钱发财致富的国人也在梦想着找到赚钱的感觉,但是在信息爆炸的这个时代,这种赚钱的感觉可遇而不可求。

  的确,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投资理财的渠道比起30年前丰富了许多,除了传统的存款、买国债之外,如今你只要走到街头打望一下,诸如银行理财产品、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互联网理财宝、艺术品投资、信托产品、保险产品、外汇产品、黄金等贵金属产品、股票、房产,等等,等等,数不胜数,绝对亮瞎你的眼。

  按理说,投资理财产品品种丰富了是件好事,各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财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可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各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相径庭,而且理财产品的涨跌表现并不同步,让投资者在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时无所适从。就拿股市来说,在走过了2006年到2007年史上最牛牛市之后,从2008年到如今,一直是延续了跌跌不休的态势,而房市则是在2008年进入了上涨的快车道,直到今年房市才显现出下跌的颓势。与股市的连续下跌和房市的连续上涨不同的是,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黄金、艺术品投资产品、互联网理财宝等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的表现并不具备持久性,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换而言之,就是“各领风骚一二年”。这也让蜂拥而入、准备赚快钱的投资者由于没有把握好进入退出的节奏,不但没有赚到钱,反倒是亏损累累,泪眼婆娑。

  面对品种丰富但是转换节奏十分快捷的投资理财市场,投资者的回答就是: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理财节奏看得清清楚楚。很多投资者都在憧憬,要是自己能够抢先看清投资理财市场的转换节奏就好了,这样就可以逢低买入,逢高卖出,赚钱不就哗哗的?想法不错,可是要做到这一点,难度不是一般的难。

  目前,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管理规模大致在100万亿元,这其中除了40万亿元的银行资产之外,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大约在12万亿元,公募基金加上阳光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在5.6万亿元,券商资管规模在5.2万亿元,保险资产管理规模7000亿元。而在这些正牌资产管理机构之外,剩下的国人资产可以简称为游资,这些游资的流向不定,但是一旦形成合力,其冲击力非同小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各个投资理财品种的涨涨跌跌,与这些所谓的游资流向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性。也就是说,在这些投资理财产品涨跌的背后,浮现出来的却是游资的黑手。游资流向哪个理财品种,那个理财品种就爆发出惊人的涨幅。

  还是以股市为例说吧。2006年到2007年,股市的红火,令原先根本对股市投资一点不懂的国人,拿着一麻袋一麻袋的人民币投入股市和偏股型投资基金,资金的迅速流入,令股市温度不断升高,直至股市盛极而衰。随后,从炒股中尝到甜头的游资又把赚钱的视野转到房市,利用国人赚钱后第一件事是买房的心理,大肆炒作房价,吸引了诸多国人加入到炒房的行列,房价也是一路走高。紧跟着,游资开始横扫黄金市场和艺术品投资市场,让仅有避险功能的黄金价格节节上涨,也让无法说清真实价值的艺术品价格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到了2013年6月,余额宝的横空出世,使得形形色色的互联网理财宝一下子成了国人眼中的“香饽饽”,一年之后的2014年6月,以余额宝为支撑的天弘基金的规模达到6000亿元,互联网理财成了游资鏖战的新战场。

  由上可见,国内投资理财产品涨跌起伏的背后,其实都是资金流向惹的祸。资金流向哪儿,哪儿就有行情。这反过来告诉投资者,要想在如今投资理财的主战场赚钱,首先得弄清资金流的流向,知道资金流向哪里了,再去哪里展开布局,就能稳操胜券。而如何知道资金的流向,除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引发市场资金流向的变化之外,还得根据各个投资理财品种一段时间以来的资金流入流出状况,判断出资金对这个投资理财品种的喜爱和厌恶态度,从而做出紧随市场资金流向的投资判断。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要想在如今快节奏转换的投资理财市场先人一步,就得一步一步跟着钱流走,才能握住财富增长手。

  2005-2007 人人赚钱的股票大牛市

  股市疯狂时,市场中人人都感觉自己是“股神”,以为一周能赚个20%至30%的比比皆是,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的资金涌入,并高位踊跃接盘。看4000点是保守的,看到5000点是神志清醒的水平,看到万点也不过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代版本。

  投资与理财记者 王奇

  老王算是股市里的不死鸟,在20年炒股生涯中,见证了这个市场的起起伏伏。“目前我的股票仓位50%,跌下来就补一点,涨上去就卖掉一部分,做个差价,不断降低持有的成本。如果没有资金进来,很难有像样的行情。在股市,资金和牛市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老王这样理解资金和股市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资金流向和股市变化的关系。

  存款大搬家带来股市牛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2005年年中开始的那波牛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中国股市用两年时间,给大众做了全民的炒股“普及”,社会资金大量进入股市。虽然这次“普及”在此后备受诟病,但它让更多的人接受了“投资有风险”这个残酷但真实的现实。

  当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使中国股市的体制得以完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了。这实际上就是让国有股实现流通的行动。随着政策的鼓励和资金的大量进入,引发了一轮中国股市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2007年,上证指数从2728点起步,到10月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再以5261点岁末收尾,全年涨幅几近翻番,在同年全球股市中也涨幅居首。这一年,两市的总市值亦快速增长,截至当年年末,两市总市值超过30万亿元。而就在两年前,上证指数在1000点的时候,两市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仅两年时间,总市值就增长了10倍。

  2007年春节过后,中国股市迎来前所未有的红色疯狂,大批新股民如潮涌入市,开户数量连续井喷。当时有评论员说,“全民炒股”的时代到了。

  据统计,2007年4月份,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减少了1674亿元,与2006年相比,当月同比多减少了2280亿元;在金融意识较浓的上海,前4个月的“储蓄搬家额”就是700亿元。在我国银行史上,这样短期内的群体性“资金搬家”还是第一次,可见“全民炒股”来势凶猛。

  赚钱效应成了吸金魔棒

  当时赚钱效应明显,让很多人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股市,很多人认为那是一个遍地是金子的市场。当时甚至出现人人都是“股神”的情况,什么也不懂的“大妈”不一定输给金融系的高材生。12万亿元虚拟资本的增值,相当于2006年GDP的57%。那些兢兢业业于虚拟资本的炒家们,绝对是以工作、甚至以超出专职工作的热情投身股市。10月十七大报告中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似乎即刻兑现,“打败基金经理”、“跑赢机构”成了散户们新的豪言。

  在广州等地,3点闭市后约见客户,已经成了潜规则: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同事之间多聊行情,群聊工具则使办公室炒股族如同身处散户大厅。“股神”的故事更在全民炒股中被放大,网上有人质疑上海某“股神”的投资策略,马上招致一群追随者的围攻。股吧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人气最为火爆的社区。

  许多人荐股,一抓一个准,而且单日涨幅低于5%都感到不好意思了。当时市场中人人都感觉自己是“股神”,以为一周能赚个20%至30%的比比皆是,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的资金涌入,并高位踊跃接盘。看4000点是保守的,看到5000点是神志清醒的水平,看到万点也不过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代版本。股民们似乎都是专家,说起来头头是道,每个价位都有明确的预测日期。

  “在那段日子里,竟然出现过大盘涨停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股市可以随处捡钱。”

  老王这样回忆那段“捡钱”的日子。

  当时曾有这样的报道,说一个大学教授家的保姆辞职,教授问辞职原因。“在你这里,一个月工资还没有我在股市上一天赚的多。”保姆这样回答。有媒体报道,当时清洁工人炒股的都不在少数,当大家都把钱投资到股市时,托起了那个虚拟的牛市。

  资金逃离股市暴跌

  2005年股市开启牛市,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剂催化剂。2007年的疯狂上涨,赚钱效应让更多的钱流入,催生当年的大牛市。但过度的疯狂之后,资金撤离,转战楼市,股市迎来历史上最惨烈的暴跌,让更多的投资者如梦初醒。大盘从2007年的6124点跌下来后,一直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最低点1664点。

  “我当年见过一个大学生从5万块本金炒到50万块,然后又跌到不到5万块的戏剧性经历。当时都把大家跌懵了,已经麻木得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底了。”老王回忆说。

  从2009年底开始,股市经历了长达5年的漫长熊市。这也让如今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逐渐专业化,也慢慢成熟起来。虽然投资股票的人还是占据了多数,但或许再用“股民”来定义他们,已经不合时宜,因为现在已经有人只做权证,还有人只在ETF产品上套利,甚至还有人完全在债券市场上进行投资。而随着小散户逐渐变为基民(基金持有人),证券公司营业部的散户大厅已经越来越少,投资的理性成分开始增加。

  但长期的股市低迷,没有赚钱效应,也让更多的股民选择离开股市。没有资金支持,股市很难有起色。

  无资金无牛市

  没有赚钱效应,也让股市后继缺人,股市更加缺乏外来的资金进入。

  投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现有的股市投资者以“60后”为主,“70后”为辅,这些人或多或少还在股市中赚过钱,尽管近年来股市投资缺乏赚钱效应,但是这些人对股市投资还是有感情的。不过,伴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声,这些人的年龄增长,使其继续从事激进型的股市投资情结减弱,转向谨慎保守型的投资风格,股市投资者的人数和资金量会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这对于国内股市的投资前景,无疑是阴霾满天。

  对此,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85后”尤其是“90后”的成长阶段中,他们没有看到股市的赚钱效应,这是他们不愿意投资股市的主要原因。没有资金进入,股市又很难有什么起色。

  但也有人持乐观态度:“如果有赚钱效应出现,不排除有大量的外部资金进入,也许到时候股市会迎来下一个大牛市。”

  2006-2007 爱恨交织的基金

  在大牛市的刺激下,2007年曾有许多投资者在银行门口排队抢购基金,多数人年收益翻番。2008年过后,又有多少人谈基色变,甚至到现在还没有解套。

  投资与理财记者 叶辉

  谈到基金,对于中国的第一批基民来说,可谓是爱恨交织。在大牛市的刺激下,2007年曾有许多投资者在银行门口排队抢购基金,多数人年收益翻番。2008年过后,又有多少人谈基色变,甚至到现在还没有解套。

  牛市疯狂!拎百万现钞排队买基金

  北京某银行的基金销售从业者给记者讲过这样一件事:2006年初,他们银行发行基金,完成不了任务,鼓励员工认购代销的这只基金。只要买了,银行就给予1%的奖励,3个月后可以自行赎回。结果,听话的员工都发了财。

  随着股票大牛市的雄起,到了2007年,“基金不好卖”的情况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全民的理财冲动爆发。那家银行有个员工买了50万元,本来想一开放就赎回,一看净值涨了不少,没赎,结果到了2007年变成了100多万元。

  牛市的号角真正吹响了基金业的黄金时代。随着股改的结束,A股市场从2006年初1000点附近开始反弹,直到2007年10月冲高到6124点。

  这一年,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以226%的收益率夺冠,一战成名。彭旭管理的中邮核心优选以194%的收益率排名第二,博时主题最后时刻被中邮核心优选反超,以190%的收益率排名第三。这一年,收益率超过100%的基金比比皆是。

  在大牛市的氛围下,基金持续热销。兴业银行北京广安门支行一位客户经理告诉记者,当时银行发行新基金首日都很疯狂,队伍排得很长,他们银行甚至出现了客户取了百万现钞,来排队抢购的热闹场景。

  基金买卖网总经理薛峰回忆说,2007年他到福建去推销基金,银行到了下午5点下班时间还关不了门,为什么?因为投资者要买基金,最后到晚上10点才办完手续。

  买买买!基金资产规模暴增至3.28万亿元

  在赚钱效应下,不少连基金为何物都不知道的投资者纷纷进入基金市场。

  2007年基金开户的最高纪录也是在4月30日创造的,高达78万,与低迷时每周只有5万的开户数形成天壤之别。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底,基金账户达到2599.75万户,比2006年底的371.9万户增长了近6倍。

  这一年发行的新基金都遭到疯狂抢购,募集规模超百亿的基金比比皆是。三季度疯狂达到了顶点:4只QDII出海,投资海外市场,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申购仅仅在一天就达到1162亿元,创下基金申购的最高记录,不得不结束募集,并按4:1比例进行配售。

  因为新基金申购不易,为了抢夺投资者,很多基金公司打着“1元基金更便宜”的旗号,开始大比例分红,大肆拆分基金,几百亿规模的基金纷纷涌现,以至于监管层不得不暂停新基金的审批。

  2006年底,基金的资产规模只有8565亿元。到2007年底,基金行业的资产规模一度膨胀至3.28万亿元,是一年前的4倍。

  跌跌跌!史上最大熊市套牢无数基民

  在经历了2007年的狂欢之后,2008年让基金遭受了史上最大熊市的洗礼。

  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加上自2008年起共有近16万亿元的限售股解禁流通,大小非的疯狂减持,让中国股市毫无招架之力。2008年沪指大跌65.39%,A股各大指数全线下跌。

  熊市汹涌来袭,不少基民才“吃惊”地发现:原来买基金也会赔钱。

  数据显示,2008年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亏损53.09%,混合型基金平均亏损48.69%。2001~2007年,中国基金业走过了大发展的阶段,之后中国基金行业便陷入了持续的低潮。之后,基金在2万多亿元的行业总资产规模已上下徘徊了多年,银行理财产品热销,但投资人却不大愿意买基金。

  曾经被市场追捧的香饽饽,在失去了赚钱效应之后,被投资者打入冷宫。

  重现生机!互联网金融拯救基金

  经过了2008年的熊市,巨亏过后的基金公司开始反思。业内人士也承认,基金大面积持续亏损、产品过度包装等问题,让投资人失去了信心。基金业发展的持久之道,还是应该回归于投研建设。

  基金不景气的背后,是股市多年不振。“上证综指十年零涨幅”在2011年引发广泛热议。2001年6月上证综指创出2245点的高位,到2011年是“零涨幅”,但到了2014年居然变成了“负涨幅”。

  从与指数的对比看,尽管近年来人们对基金的赚钱能力提出质疑,但长期来看,基金依然为投资人赚到了真金白银。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4日,有108只基金成立以来的涨幅达超200%,其中,有20只基金超过4倍。这些基金大多成立于2001年至2005年。

  不过,那些2007年最高点进入市场的基民,确实多数还没有返本,不少基金距离最高点亏损20%以上。

  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公募基金不断缩水,很多人谈基色变,一部分被深套的投资者已经没有赎回止损的勇气,大笔资金在基金账户沉睡。2007年到2013年初,由于股市一直低迷,公募基金规模一直未能增长。

  而今,市场似乎又到了五年一个新轮回,2013年和2014年,余额宝的推出,让“宝宝”类货币基金开始真正走向大众,货币基金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余额宝将基金产品带入了年轻一代潜在投资者的视线,无疑对中国基金公司尤为重要。最近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86家基金公司旗下各类基金总规模达到3.548万亿元,比去年底的2.931万亿元增加6170亿元,其中货币基金总规模达到1.585万亿元,比去年底增加8374亿元,对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增长的贡献最大。

  2001-2011 中国大妈:成也黄金,败也黄金

  超高额的回报令为数众多的炒金者为之疯狂,其中有炒金获利动辄十数倍、令人眼红的大玩家,也有忙活一年,获利无几,随时准备重整旗鼓的散户。那个躁动时期的众生相,如今回想,仍然历历在目。

  投资与理财记者 徐磊

  国际金价从2001年的每盎司270美元,冲上2011年的1920美元,10年涨了7倍多,这一时期被业内称做“黄金十年”。

  从2001年爆发的“9.11”事件开始,以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地区乱局,恐怖主义威胁着世界和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在这十多年间,全球政治经济的乱象丛生,使得黄金避险功能凸显,刺激黄金价格持续走高。2011年9月伦敦现货金盘中最高报价192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

  在此期间,投资黄金已经成为社会潮流,同时也是金价走高的有力推手。超高额的回报令为数众多的炒金者为之疯狂,其中有炒金获利动辄十数倍、令人眼红的大玩家,也有忙活一年,获利无几,随时准备重整旗鼓的散户。那个躁动时期的众生相,如今回想,仍然历历在目。

  借黄金牛市东风 十万变千万

  前两年媒体津津乐道的理财故事主角陈先生,完全可以为“全民炒金”潮流代言。陈先生说,他的“炒金”生涯颇具戏剧性。2000年,陈先生在为结婚购买金饰时,觉得黄金是保值品,于是便一次性购买了10万余元的金条。

  “当时也是突发奇想,从来没有想过赚钱,只是想,反正黄金也不会跌价,买了,到以后要用的时候,金条也可以拿出来打成饰品。”陈先生说道,当时金价是每克70多元。

  直到2006年初,陈先生因为所开的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无奈之下,他才想把家里的金条卖掉,以解燃眉之急。一打听,他才知道黄金已经涨到了每克210元左右。当初买的10万元黄金已经翻了3倍,价值接近30万元。

  这次卖金条,不但解决了当时公司资金周转上的问题,还让他意识到了黄金投资的好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陈先生发现当时的金价一直维持在高位,没有盲目进入市场。同时,他发现实物黄金流动性较差,储存也不是很方便,而“纸黄金”则很好地克服了这方面的缺点。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金价从每克210元左右下降到了每克160元左右,这次陈先生投入了50万元。

  “当时运气真好,我买入后,金价就开始反弹,两个月不到,就涨到了每克180元。尝到甜头后,我又追加了50万元,没想到追进去之后,就被套牢了。”陈先生说道,2006年8月到2007年1月,他亏损了近30%,前后投入的100万元只剩下60多万元。

  这次打击着实不轻,陈先生一下子暂停了黄金投资,继续公司的经营,但是他没有完全放弃对黄金市场的关注。直到2007年9月,看准时机的陈先生再次出手,将上次剩余的60多万元投入到较为稳健的实物黄金,当时金价为168元/克。这次他判断正确,到2008年3月时,黄金涨到了236元/克,这次陈先生赚了20多万元。

  投资成功的陈先生再次燃起了投资的信心,开始对黄金期货跃跃欲试。具有杠杆效应的黄金期货,收益和风险都比实物黄金和“纸黄金”来得大,依靠自己两年来对黄金投资的心得,陈先生将80多万元投入到黄金期货市场。借助本轮黄金大牛市,到2010年初时,陈先生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元。

  全民抢金买到就是赚

  很多投资者经历了“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误打误撞进入黄金市场后,尝到了甜头,继而加大投资力度。黄金赚钱带来的幸福感,像病毒一样迅速在投资者中扩散蔓延,投资圈开始为黄金躁动起来。在黄金近乎疯狂的上涨背景下,赚到千万级别的也许只是少数,但是炒金赚钱确实成为主流,众多投资者更是对黄金投资趋之若鹜。

  “今天你赚了吗?”前几年如果你不炒黄金,出门逛街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在过去的几年中,在众多投资者的簇拥下,黄金成功上位,成了稳赚不赔的投资利器。在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国际金价一路飙升,在2009年大涨逾50%后,2011年创历史最高价,短短10年暴涨7倍多。

  2012年卖黄金就像卖白菜,购买者毫不吝啬,疯狂抢购。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监测,130家重点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销售额6.9亿元,增长12.7%。一位外地买家一口气买走2万克投资金条,消费700多万元。“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国际金价持续飙升,金饰品价格连破纪录,而市民的购金热情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据调查,金条的销售异常火爆,一些金店甚至销售一空,卖断了档。周大福的销售人员介绍,店里的黄金饰品价格每天都会随着国际金价的变化而浮动,虽然金价高涨,但市民的购买热情依旧不减。遥想2009年,当初能够买到黄金,你就是赚了。

  “中国大妈”搬巨款砸向黄金

  从与华尔街金融大鳄大战三百回合,到凭借一己之力,影响国际金价,砸下千亿元,创造了2013年黄金价格单日最高涨幅,2013年“中国大妈”的横空出世,颇具几分传奇色彩。2013年,国际黄金价格在4月12日和4月15日经历了一次震撼暴跌,直接从1550美元/盎司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

  据了解,“中国大妈”在短短10天内,抢购了价值1000多亿元人民币、重达300吨的黄金,让海外资本市场为之一震,甚至一度使得大鳄们停止做空。随后,来自各方的抢购黄金消息说,金价短暂止跌回升。据称,正是“中国大妈”疯狂抄底黄金的力量相抵。

  手握巨款的“中国大妈”为什么会选择在黄金市场如此挥霍?这正是由于“黄金十年”的影响力,在2011年金价达到历史最高,连续十多年上涨的金价给国内大部分人带来了错觉。2013年年初国际黄金价格走低,“中国大妈”们看到的不是投资黄金的风险,而是认为这是抄底黄金的最好时机。

  国内投资黄金的90%赔了钱

  2013年金价暴跌28%,随后的走势也是一路震荡下行,本来想要大赚一笔的“中国大妈”纷纷被套牢。“黄金跌了,中国投资黄金的,90%都赔了钱。”一位投资者如是说。此次黄金由盛转衰,不禁让人想起了历史上与之极其相似的过程。

  当代首次黄金牛市也持续了12年,金价从1968年的35美元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间,每年有30%的获利率。然而到1980年2月22日,金价重挫145美元,黄金大牛市宣告结束,从此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黄金熊市。此次黄金的暴跌,如同用一盆冷水,泼醒了已经近乎失去理智的投资者们。

  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再次印证了黄金的下跌之路,随后黄金价格不再坚挺,一路下行,一个辉煌的“黄金十年”黯然落幕了。同样是投资黄金,“中国大妈”和陈先生的收益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可见投资要趁早。当2000年黄金价格开始上涨的时候,很少有人敢于冒险。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金价格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投资黄金是个赚钱的好路子,钱开始大量涌入黄金投资领域。然而,此时黄金价格处在高位,资金催生了很多美丽的泡沫。其后,黄金价格重回理智轨道,而黄金价格的调2001整,让大部分黄金投资者被套牢。

  2004-2014 房地产十年你嗨够了吗

  在中国,楼市是一个神话。的确,过去十几年中,因为其比较低的成本,来自四面八方的房客如潮水一般,滚滚涌入了楼市,房价也犹如一匹极难驯服的脱缰野马,一路向前狂奔。许多在楼市里“淘金”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乐得合不上嘴,让那些没抓住时机入手的人,只能站在一边羡慕嫉妒恨,而那些因高房价受压的人,则只能表以“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投资与理财记者 李彩凤

  长时间以来,房地产业为我国GDP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有人言,它支撑不了一个大国的崛起,这是专家应该研究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变化,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在中国的一个家庭中,主要的财富和重要的投资也是房产。2014年6月28日,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在投资者保护高峰论坛上就表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有79%投资于房地产。不难看出,房价的上涨与下跌,关乎着家庭财富的增长与缩水,同时牵连着国人的投资方向。

  2003年以前,国人对房地产的投资少之又少,从2004年开始连续数年房价快速飙升,接着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入一段时间的低迷后再续升势,直至现在的颓势尽显。十几年来,房地产投资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购房者便是电影里的演员,总是徘徊在什么时候该买房、什么时候该卖房、买什么样的房的纠结中,拿捏得准的人便赚得盆满钵满。

  2003年以前:投资房地产是一个冷门专业

  2003年以前,特别是1998年以前,大多数国人对“商品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基本是处于一个懵懵懂懂的状态,拿钱买房最多是自住,对于投资房地产就更是一个冷门专业。

  搬进新家,住上更宽敞更明亮的房子,改善居住环境过上富裕的生活,是那个时候国人买房的原因。1998年,国家取消了实行了约40年的住房分配制度,正是这一点,彻底扭转了国人购房的消费心理。从之前翘首期盼单位提供福利房,过渡到了个人出资购买商品房,国人购房观念发生了嬗变。但是,个人买房毕竟是一个新诞生的“产品”,对它的关注和适应,人们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那个时候愿意出钱买房子,国人的关注点也只是停留在客厅是不是可以再大一点,主卧是不是有卫生间这些方面,对于房子在几年后是否会带来收益,是压根也不会去想的。

  记者的一位姚姓好朋友曾经就跟记者讲过,2002年,她随老公来到北京,租住在前门一套90多平米的房子里,朝向向南。房东当时想以90万元把房子卖给她,而且加带房子里所有八成新的家具,但是她嫌不是新房子,最终在南四环选购了一套又大又明亮的新房。虽然这套房子现在升值了不少,但是没法与前门那套房子相比,我的朋友说她现在是肠子都悔青了,就是因为当时投资买房太冷门了,大家都不会把钱押在房子上。

  2003年至2008年:房地产投资的黄金五年

  2003年被称为是“换届年”,2003年至2008年,被认为是房地产投资的黄金五年。2003年8月,国务院发布“18号文件”,明确将房地产行业定位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或许是缺乏投资渠道,或许是钱闲着也是闲着,或许是住房需求量太大,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与此同时,一个“拉帮结派”的群体—炒房团也走入了楼市。在大量资金涌入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

  炒房团最初是从温州人开始,最初他们也只是从自家门口开始炒起,后来延伸至周边的上海、杭州等地,然后再转战珠三角和环渤海一带,最后演变成了“全国炒房团”。曾经有媒体报道,温州瑞安一个地道的农民,2005年开始炒房,这已经是很晚起步的了。他先是拿出200万元积蓄,在不远的杭州试了一把,半年就赚了50万元,比辛苦采沙好赚多了,回到村里就引来了许多羡慕,同时还引来了入伙资金。之后,他与同乡8个人携2000万元本金杀入上海楼市,看好浦东一处刚开盘的高档公寓后,全资进入,两个月后转手,盈利就高达25%。接下来,他就转战到了全国其他地方,一天下来,能卖几套房子,盈利就有几百万元。

  “可怕的温州人”买房更是跟买菜一样,出手相当阔绰,所到之处,必然“掳走”大量房产,同时也会引起当地房价暴涨。到底有多少温州人在全国各地购房、炒房,有多少民间资金在流动,得到普遍的认同与最广泛引用的一种说法是“10万人1000亿元”。

  受到温州炒房团赚钱的刺激,全国其他地方的炒房团也开始蔓延开了,大量资金纷纷抛向了楼市。《投资与理财》记者综合了多家媒体报道的一些案例,我们可以一起看看那些年炒房团投资房地产的疯狂:

  有人是抱着暴富的心态,有人是出于从众的心理,当看到房价猛涨,其他人赚钱的时候,一些非炒房团的散户也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了楼市。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炒房团不但促涨了房价,同时也促涨了地价。在开发商逐利的助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地王”价格刷新。当然,促涨地价的不仅仅只是炒房团,不过地价的提高,除了直接抬高了房价,同时也吸收了更多的资金进入楼市。

  2008年至2013年:房地产业的暴利晚餐

  房价经过多年的飙涨,在2008年受挫了。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众多国家,中国楼市同样未能幸免,但是经过短暂的低迷之后,很快又苏醒了。

  金融危机,让股市跌跌不休,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跌至现在的近2000点。这期间,一部分老练的股民,较早抽身离了股市,损失较少,在经受了股市的“虚”之后,便将资金转移到了相对比较“实”的房子上。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份,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大量无处安放的资金,面对股市的萎靡不振,最终选择直接或间接流向了楼市。

  2009年,在炒房团、“地王”等2007年楼市牛市的余温下,股市大量资金的转入和4万亿元计划的刺激,让中国楼市再次火了起来,并陷入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

  在金融危机中,房价不但不跌,居然还逆势上涨,这也给那些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游资指引了投资方向,2008年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制造业资金流入楼市”现象就属于这一类。

  2002年以物流行业起家的王总,一年赚300万至400万元,利润只有7%左右。2006年他分别增加了一个皮具加工厂和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时加工厂的利润可达到20%,但盈利也不及王总在广州的一套房赚钱。在楼市尝到甜头的王总也就不想再搞其他行业了,专心做起了房地产开发。

  2010年注定是楼市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在国内各大城市房价狂飙的情形下,中央终于下定决心,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将高温的楼市一下子打入了冰窖。各地房地产市场交易严重萎缩,中国房地产业的暴利时代开始走向终结,网络纷纷传出温州炒房团资金被套牢,“跑路”和跳楼现象频频出现。直至后面几年,商品房限购加码、土地出让遇冷、二手房交易疲软……“楼市悲情”剧目一直在上演。

  2013年至今:全民炒房风光不再楼市冰火两重天

  无论是被称为“一直能预见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大佬,还是普通国民,多年的楼市不景气,让他们对中国楼市激情锐减,楼市出现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现象。

  自2013年8月以来,李嘉诚和其子李泽楷就开始抛售旗下在内陆的物业。有媒体报道说,这表明了李嘉诚及其子李泽楷看跌中国房地产。

  对于李嘉诚的举动,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微博上表示:“精明的李嘉诚先生在卖北京、上海等地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内地房产大佬的回应,可谓意味深长。

  一线城市房价磨磨唧唧的不褪色,三四线城市却“山雨欲来”,部分城市开始闹“鬼城”。2013年以来,国内相继有鄂尔多斯、营口、常州、惠州等城市爆出严重楼市泡沫。

  对房产持有者来说,现阶段持有还是抛售,这是个问题,“闭着眼睛卖都会赚”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对于想购房的投资者来说,“闭着眼睛都能买”的年代也已经过去了。按照房价现在的情况,加上需要承担的房贷,有买房的一大笔钱还不如去买一款理财产品,也还有个5%-10%的收益。

  2013-2014 互联网金融成为“吸金大师”

  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5741.60亿元,相比于一季度,规模稳中有升,仍旧稳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大货币基金的位置。同时数据显示,人均拥有余额宝金额为5030元,与2013年底的4307元相比,提升了约17%。余额宝用户数也突破1亿。

  投资与理财记者 王奇

  从2013年余额宝问世开始,互联网金融成为当年最热门的词汇。同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类产品,也成为金融市场的“吸金大师”。

  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额宝规模达5741.60亿元,相比于一季度,规模稳中有升,仍旧稳居国内最大、全球第4大货币基金的位置。同时数据显示,人均拥有余额宝金额为5030元,与2013年底的4307元相比,提升了约17%。在资金规模稳中有升的同时,余额宝用户数也保持了持续增长,二季度用户数一举突破1亿。

  互联网巨头反击吸金

  在余额宝取得耀眼的成就之后,各个互联网巨头不甘落后,纷纷开始反击。互联网三巨头中的百度,在2013年下半年推出了补贴性互联网金融产品—百度白发,随后又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了百度百赚利滚利。

  另一个巨头腾讯,在社交软件微信中也开始推出理财通。2014年1月15日,华夏财富宝接入微信理财通开始销售,3月26日接入汇添富全额宝,4月17日接入易方达易财富和广发天天红。

  随后,在5月初的移动金融大会上,腾讯财富通总经理赖智明表示,目前腾讯旗下理财通吸纳的资金规模已经超过800亿元。

  同时,电商巨头苏宁云商也在其电商苏宁易购平台上,推出余额理财的零钱宝。而另一个电商巨头京东推出了分期购物的京东白条和对接基金产品的京东小金库。

  以上这些产品共同的最大特点都是吸纳客户的活期存款。

  银行系“宝宝”被动反击留住资金

  截至2014年5月26日,余额宝运行一周年,共为用户创造收益118亿元。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余额宝)万份收益总值达到264元,区间年化收益率5.5%,远超活期存款,可见余额宝收益的诱人。

  正是因为“宝宝”类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动了银行活期存款的奶酪。这也让一些银行不得不开始被动反击,纷纷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自己的“宝宝”类产品。

  目前有中信银行推出薪金煲、招行推出的朝朝盈、兴业银行推出钱大掌柜、民生直销银行推出的如意宝、中国银行推出的活期宝、广州农商行的至尊宝、渤海银行推出的添金宝,等等,据业内人士透露,银行系“宝宝”的数量还在增加,这些产品都可以直接实现货币基金和活期存款的转换。其中,中信银行的薪金煲里的资金可以通过ATM机直接取现,省掉了转换为活期存款的环节,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享受到货币基金的收益。

  因为“宝宝”类产品背后绑定的多是货币基金,受此影响,货币基金行业总规模从2011年末的2949亿元,陡升至2013年末的7475.9亿元,再到今年5月末的1.92万亿元。相比公募基金3.92万亿元的总规模,占比首次逼近一半。而在过去十数年,货币基金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P2P网贷突破千亿

  除了巨头直接的互联网金融之战,从2007年就开始在国内兴起P2P网贷,在这场互联网金融吸金大战中,规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行业门户网站网贷之家今年年初发布的2013年P2P行业数据显示,全年P2P网贷行业总成交量1058亿元,较2012年200亿元左右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网贷平台爱投资CEO王博告诉《投资与理财》记者:“从余额宝的爆发开始,让大众有了理财的理念,我们也跟着沾光。”目前成立仅仅一年多的爱投资的成交额已经突破20亿元。

  网贷之家联合创始人麦田对记者表示,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今年P2P网贷行业发展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2013-2014 5年10万亿元信托造富的前世今生

  在过去的5年间,金融业恐怕没有一个行业能够与信托业的疯狂成长相比肩。只是,在信托规模和产品纷纷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时,其带来的隐忧也随之逐步放大,近期被爆出的兑付危机事件更是明显增多。

  投资与理财记者 陈乾

  从2007年A股市场疯狂暴涨的落幕,到2011年黄金牛市之旅结束,再到房市只涨不跌的神话逐步深入演绎,多数投资者都会发现,每一轮资金的大举流入,都给相关行业带来了一轮空前的繁荣景象,成为当之无愧的造富机器。

  在金市牛市落幕后,资金再度寻找下一个进入口,信托当之无愧地成为资金的新宠。在过去的5年间,金融业恐怕没有一个行业能够与信托业的疯狂成长相比肩。只是,在信托规模和产品纷纷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时,其带来的隐忧也随之逐步放大,近期被曝出的兑付危机事件更是明显增多。

  《投资与理财》记者据公开资料整理,仅今年6月份被曝出兑付危机的信托公司就达7家,涉事金额近10亿元。在疯狂的成长背后,资金当初为何选择信托?信托业如今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未来的信托业又将何去何从?

  5年10万亿 信托巨疯狂

  如果将过去5年金融业看作一个舞台,那么活跃在舞台上的信托,可谓是过去5年金融业最闪亮的一颗新星。2013年11月5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官网正式公布了三季度信托数据,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至10.13万亿元,这也是其资产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实,从2013年春天起,金融业界就在翘首掐指计算信托业哪一天会碰触10万亿元。尽管伴随资产规模飙升而来的种种质疑声、警戒声始终不绝于耳,但人们还是不容置疑的相信,信托资产规模终将在下半年某一天迎来一个重要历史时刻。

  回首过去5年信托业发展,其资产规模平均以每年超一万亿元的增长刷新纪录:2008年底1.22万亿元,2009年底2.01万亿元,2010年底3.04万亿元,2011年底4.81万亿元,而到了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7.47万亿元,2013年信托资产规模毫无悬念的突破10万亿元。

  披着"黑马”的外衣,短短5年,信托就从金融系统的“非主流”成功击溃保险业,晋升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榜眼”,堂而皇之的成为资管行业的老二。相形之下,昔日都曾一度风光的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子行业都被其一一甩至身后,难再望其项背。

  “高收益零风险”的赚钱效应投资者趋之若鹜

  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手持重金的大客户始终是其理财经理争夺的对象。在2006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中,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吸引了众多的大客户,而随着股票熊市的到来,这些人又纷纷撤离基金,转而选择信托等固定收益类渠道。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过去多年来,信托业带给投资人潜移默化的“刚性兑付”的既成事实,在投资人的赚钱效应和口口相传中,成为大资金实现“无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的不二选择。

  去年,一份由众多财富管理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认为,信托业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信托公司相比其他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范围最为广泛,投资方式最为灵活。相比券商、基金、银行等财富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这一制度红利体现在,它是目前唯一能跨金融市场、产业市场、不动产市场和另类投资市场,开展投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例如,用益信托一份2013年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所有信托的年化平均收益为9.2%,相比2011年全年增长约0.08个百分点。这个收益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低迷的股票市场,这个收益不仅可观,而且看上去风险可控。

  正是有了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前挂在网络第三方销售平台上的信托项目常出现秒杀,手快有,手慢无,过多资金热捧信托产品。而今年以来,网站上在售的信托产品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项目几天销不完成为常态。上海一位长期从事信托发行的信托经理接受《投资与理财》记者采访时坦言,2008年至2012年间,投资者想买信托,没有一点关系,想买到热门信托基本不太可能,而且信托的募集时间基本都远小于计划时间,其火爆程度可见一般。

  内忧外患 信托规模增速双双下降

  信托业当前可谓是内忧外患。随着类信托业务向非信托金融机构的逐步放开,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正面临极大冲击。资产管理行业混业经营新政逐步实施,信托业原本独享的制度红利正在消退,信托业的增速拐点悄然来临。过去两年多时间,信托行业季度新增信托资产规模除个别季度外,一直表现为正增长趋势。但是,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却首次出现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11.7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0.82万亿元,增幅7.52%。自2013年一季度以来,信托资产环比增幅一直维持在7%~8.3%之间,结束了2010年~2013年一季度平均单季增幅11.77%的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2014年一季度中国信托业运行情况报告》,一季度清算的信托产品平均年化综合收益率为6.44%,低于2013年全年的7.40%。

  而在信托公司内部,同样是风险事件频发,兑付压力显现,人才流失严重,业绩增长初现疲态。更为重要的则是实体经济已经失去了持续多年的强劲增势,地方债务风险广受诟病,房地产泡沫隐忧显现。在可预期的较长期内,信托业在过去数年得以扩张的许多驱动因素似乎正在逐渐瓦解。

  6月募资降比缩水近6成行业拐点已现?

  六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发行总量虽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募集资金规模出现大幅下降。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发行的集合信托共计558个,较去年同期小幅增加15.29%。不过,从融资总量来看,集合信托6月全月募集的资金仅为626.43亿元,与去年的972.69亿元相比大幅下降了逾三成。

  分析人士认为,供需乏力是信托成立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从供给端来看,目前融资需求下降,流动性出现衰退性宽松,而监管层对影子银行、非标业务的从严规范,也对信托融资带来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发行的信托产品中,基建类信托产品放量发行,数量同比增加一倍多,而募集资金增加了18.78%,但房地产和工商企业类信托却双双大幅萎缩。根据用益信托的数据,6月房地产信托募集资金仅160.17亿元,工商企业信托则募资72.05亿元,两者降幅均接近六成。

  而反观房地产,市场也是一片风声鹤唳。在多种因素叠加下,投资者难免猜测,信托业的行业拐点真的已然来临?

  违约频现刚性兑付何去何从?

  中诚信托兑付风险事件开启了中国信托业的2014年,从此兑付危机成为市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同时愈发加深了投资者对于信托产品安全性的担心。

  今年信托的违约已不再是少数。瑞银财富管理北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浦永灏日前表示,据瑞银不完全统计,中国上半年信托违约总额约630亿元,今年全年有约3万亿至4万亿元的信托产品到期,其中约600亿元投向的是房地产。下半年违约将继续,违约的行业将从房地产业延伸至机械、有色金属、互联网金融等板块,涉及的地域将向全国扩张。而《投资与理财》记者据公开资料整理,仅今年6月份被曝出兑付危机的信托公司就达7家,涉事金额近10亿元。

  信托的刚性兑付一直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毒瘤,信托能否早日打破刚性兑付,一直是金融界饱受争议的话题之一,至今仍没有定数。不过,信托本身的特质就决定了短期内信托业还是会死守刚性兑付的潜规则,这不仅关系到信托公司的品牌,甚至关系到行业的生死。至于能兜到什么时候,就不得而知了。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程漫江早前就曾表示,2014年信托集中到期,将对偿付带来较大压力,在信托企业杠杆过高而风险敞口较为集中的背景下,刚性兑付难以维持。

  2009-2011 疯狂艺术品牛市造就无数千万富翁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山东地区能够拿出市值一两个亿藏品的藏家,至少在百人以上,艺术品成就的千万富翁更是数不胜数。

  投资与理财记者 叶辉

  在过去的10年里,艺术品经历了两轮牛市,也遭遇了两轮熊市,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高位被套正舔着伤口。

  时间回到了2011年,在这一年,中国艺术品经历了最大的疯狂,就像股市在2007年冲上了6000多点的高位。这一年,齐白石《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元成交,元代王蒙《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成交,吴冠中的经典作品《狮子林》以1.15亿元成交……2011年的春拍和秋拍,无论是古代书画作品,还是近现代书画作品,都天价频出,接连刷新拍卖纪录。书画拍品“破亿”成为寻常事,诸多珍品轮番创造“天价传奇”。

  在这背后,是艺术品持续3年的牛市,导致大量资金蜂拥而入,无论是高价的珍贵字画,还是当代书画家的作品,都涨疯了。但凡早早进入这个市场的人,多数赚得盆满钵满。

  2003年牛市浅尝辄止

  《投资与理财》记者本身就是最新两轮艺术品牛市的亲历者,我从2001年开始进入艺术品市场,也从中赚到了钱。

  我玩的主要是当代名家书法。记不清是2003年还是2004年了,我花6500元买了一件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写的《兰亭序》,发网上很快以1万元成交。那时候只要经手字画,基本都能赚钱。记者认识的不少朋友,当时投资字画轻轻松松一年也能赚上几十万元,如今都已经成为千万富翁。

  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大量资金纷纷涌入书画市场。有一个著名的笑话是,山东某地两人路上相遇,甲问乙:“最近怎么没见你在肉摊卖肉呀?”乙回答:“卖肉太辛苦,赚钱少,我改行开画廊了。”

  笑话也许有演绎的成分,但是山东收藏市场更为活跃,大量懂书画的不懂书画的人都进入到了这个市场,并且很多人赚到了大钱,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时期,很多当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在两三年内价格翻番,有的人甚至涨了三四倍。

  当然,拍卖场更是不甘示弱。从2003年开始,中国书画市场迎来了第二轮牛市,频频出现千万级别的艺术品。火爆的标志就是黄宾虹和陆俨少的作品价格飞涨,齐白石一套《诗意山水册页》2003年秋拍拍出了1661万元,而这件作品1998年在嘉德拍卖曾以195.5万元成交,5年涨了10倍。

  不过,从2006年开始,书画价格在快速上涨之后疲态尽显,资金纷纷转战股市,导致艺术品走入了熊市。

  疯狂的拍卖

  时间转眼到了2009年。在经历了3年“寒冬”之后,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下,大量资金无处可去。在看到股市没什么希望之后,资金开始再次向艺术品市场流动。

  在尝到了2000年赚钱效应的甜头之后,2011年市场彻底陷入疯狂。

  我之前的文章里描述2011年春拍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中国嘉德春拍上,齐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率先放了一颗“卫星”。这件作品8800万元起拍,落槌价3.7亿元,加佣金成交价格达到4.255亿元,刷新了中国近现代画纪录。

  整个嘉德春拍高潮迭起,书画、家具、瓷器等拍卖品均拍出“天价”,让人瞠目结舌。明末黄花黎独板围子马蹄足罗汉床从800万元起拍,最后以3220万元高价成交。2011年嘉德春拍总成交额达到了53.23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场成交世界纪录。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和秋拍总成交额不过63亿元,2009年春拍与秋拍总成交额更只有20.4亿元。

  不过,嘉德的纪录没保持多少天,就被保利拍卖改写。北京保利2011春拍6月7日落槌,总成交额达到61.3亿元。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在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以4.025亿元成交,成为今年春拍上最贵的古代书画作品,这个价位仅次于一年前保利拍出的黄庭坚《砥柱铭》。

  继中国古画和近现代书画之后,现当代艺术市场也重新火爆。吴冠中的经典作品《狮子林》以1.15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不仅创下了吴冠中画作的最高纪录,也刷新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品的世界纪录。当代水墨《同胞、汉奸和狗》以1725万元,刷新周思聪个人拍卖纪录。陈逸飞的重要作品《山地风》以8165万元,创下中国油画拍卖世界纪录。

  时隔不到两周,油画拍卖纪录就被刷新。6月2日,罗芙奥香港2011年春拍上,已故华裔画家常玉的《五裸女》拍出1.28亿港元的天价。

  “用‘刺激’、‘疯狂’这两个词形容2011年春拍,再恰当不过了。”资深收藏家王杰如此感慨说,“中国艺术品的价格正在疯狂上涨。”

  在2011年春拍上,无论是古代书画作品,还是近现代书画作品,都接连刷新拍卖纪录。国内的四大拍卖公司嘉德、保利、翰海、匡时“破亿”成为寻常事,而其他拍卖公司也在2011年的春拍中业绩暴涨,诸多珍品轮番创造“天价传奇”。

  天津文交所让疯狂达到顶峰

  除了拍卖会疯狂,线下交易同样热火朝天。沈鹏的书法原来不过1万元一尺,两年之后涨到了3万元一尺。

  在2011年的一次聚会上,了解到记者投资艺术品已经有10多年,一位女士追问“年平均赚多少”。当得知“年赚30%左右”时,她立马撇嘴:“怎么这么少?”她接着两眼放光说:“我刚买了几件瓷器,大家都说明年涨一倍没问题。”

  艺术品拍卖天价频出,买了字画就能赚钱,某人捡漏1万元买到价值50万元瓷器……种种声音汇集在一起,对眼馋艺术品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构成了“致命的诱惑”。

  而在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股票”两个月暴涨17倍,将书画投资的“全民狂欢”上演到了极致。

  买字画不是有门槛吗?我买艺术品股票!2011年1月在天津文交所上市后,短短两个月时间,天津籍已故画家白庚延的《黄河咆哮》的市值,从上市时的600万元被炒到1.122亿元。业内人士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这幅画的价值其实不超过百万。

  资金的疯狂进入,让商人们看到了商机,全国文交所遍地开花。相关管理部门不得不出台措施,规范文交所,抑制严重的投机行为。结果,《黄河咆哮》“每股”从最高18.7元跌到了2元以下。

  疯狂过后套牢了谁

  书画价格暴涨,当艺术品投资成就了无数千万富翁之后,众多跟风而入的人,有一些则成了别人赚钱的垫脚石。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山东地区能够拿出市值一两个亿藏品的藏家,至少在百人以上,艺术品成就的千万富翁更是数不胜数。

  在2011年书画市场狂热的时候,也有专家发出警醒之音。中国著名古画鉴赏家、书法家陈少慈先生当时就指出,当前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明显过热,整个市场已经进入了危险的泡沫期。而盲目跟风投资的后果,很可能就像以往中国股市那样,经历了牛市之后,陷入低潮。

  中国嘉德创始人陈东升的观点也流传很广:这个市场目前处于空前的高涨、空前的繁荣,当然也是空前的危机潜伏时期。疯狂的时候,一定是灾难来临的时候!

  不过,在当时不少人的眼里,字画永远是不跌的投资品。当高价买下之后,除非达到这个价格,否则不出手。近几十年最早一轮艺术品牛市的时间是1992年到1995年的春天,当时齐白石的普通作品涨到3万-4万元一尺,黄宾虹涨到2万元一尺,比几年之前平均涨了几十倍。不过放到现在看,这个价格有些像是“白菜价”。同样的逻辑,有些人坚持认为,即使现在天价买下的艺术品,过几年之后,回头来看也会是“白菜价”。

  事实真的如此吗?2014年保利春拍中,一件齐白石在1947年创作的《花鸟四屏》镜心,估价2800万至4800万元,最终以4850万元成交。而这件作品在2011年春拍中曾经以9200万元的高价成交。官方解释是,当时买家拍下之后反悔了,原藏家并没有收到买家的钱,整整3年后,不得不拿出来重新拍卖。但不管怎么说,此件作品价格跌了近一半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当时买家真买下,如今就亏大了。那么,2011年其他诸多被拍下的天价书画呢?是否也有类似的尴尬?

  人往高处走 钱向利处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思维中,水代表着财运,君不见很多土豪发财赚钱之后,总希望在自家的宅子和办公室,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摆设和点缀可以留住财运的东东。甚至有人说,我国南方地区之所以相比北方地区富裕,就是因为南方地区的水多,水多了,财就多。

  笔者不是风水先生,很难说清这里面的道道坎坎。不过,从近十年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资金流向来看,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清晰的财富增值路径,这个财富增值路径就是按照资金逐利的本性,资金在不同的投资理财市场之间辗转迁移。我们知道,资金只有不断地运动,不断地转换运动的动能与势能,才有可能在运动中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而通过对资金在这些不同投资理财市场的流动规律的解析,我们或许能够先人一步,提前布局,以便搭上主力资金流的顺风车,坐等财运上门。

  要想先人一步发现资金的流向,要做的功课还真的不少,投资者既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时政要闻,又要密切关注资金流的细微流向变化。毕竟来说,投资理财市场任何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背后,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投资者还得去判断可能到来的行情到底是短线行情,还是长线行情,甚至是“温吞水”行情。有的投资理财市场如股市,资金流在大方向难以把握和控制的背景下,可能更多地呈现出高举高打的短线行情,个股和题材概念股的炒作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中小投资者尚未警醒之际,主力资金流已经获利出局。而有的投资理财市场如房市,在市场大中小主力资金的共同推动下,呈现出来的却是一波高于一波的长线行情,令参与者赚得盆满钵满。至于基金市场,由于缺乏主力资金的协同作战效应,只是非主流资金的“倒鸡毛”行情,因此呈现出来的是各自为战的态势,一会偏股型基金火了,一会偏债型基金火了,一会货币基金火了。最搞怪的市场当属金市,主力资金流入猛于虎,主力资金流出苛于虎,呈现出来的是暴涨暴跌的“蹦极式”行情。

  看清了十年来资金流在不同投资理财市场之间的闪转腾挪,不知道投资者对于下一个十年的投资理财市场的资金流向有何感触?从近来马云对传统行业的大肆并购可以看出,下一个十年市场主力资金流的最大流向可能是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也将改变市场资金流的流向。仅仅只有9名员工的“脸萌”上市半年之后,获得IDG数千万元美金的注资,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主力资金的流向。那么,还等什么?赶紧加入这次新的主力资金流大战,让财运来得再猛烈些吧。

  未来财富会去哪儿

  10%的人拥有90%的财富,90%的人拥有10%的财富。天下不可能都是富人,也不可能都是穷人,但富人永远是少数,穷人永远是多数。天下财富会在哪些人手里?如何成为10%的那种人?如何握住财富之手?这才是关键。

  投资与理财记者 李彩凤

  钱最不喜欢去的地方

  01楼市

  中国楼市的泡沫状态明显,很多地方房价下跌,趋势已经形成。

  02黄金

  政治和经济乱世还会持续吗?如果不能,“中国大妈”炒黄金赚钱很难。

  03股市

  股市跌跌不休,股民的心已经被伤透了。没有迹象可以看出目前会有大批资金流向股市。

  04保险

  国内保险公司的产品比国外同行高了许多,但其服务水平和理赔额却差了许多,谁还去买啊?

  钱最可能去的地方

  01互联网

  金融余额宝改变了绝大多数国人的理财观念,加上互联网的方便及其相对稳定的收益,大受欢迎。

  02信托

  虽然近期信托投资有所下降,但是信托的大趋势并未改变。

  03艺术品

  艺术品投资虽然是特别明显的潮流,但也存在变现难等问题。生活富足之后,追求精神享受,艺术品投资离全新的时代并不遥远。

  04基金

  基金依然是最大众的理财工具,它相对较高的收益、不错的安全性,是投资者长期持有的不错选择。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财富波的到来,在财富孕育初期,准确把握资金流向,投入资金,轻轻松松,您就可以准备麻袋装钱了;反之,在波浪高点投入,只能是输得一败涂地了。那么,眼下钱最可能去哪些地方?最不可能去哪些地方呢?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理财 https://money.sohu.com/20140715/n402216829.shtml report 27085 跟着钱流走握住财富手在如今这个财欲横流的时代,如何赚钱、如何让赚来的钱尽快生下快乐的儿子和跑跑跳跳的孙子,想必是国人的最爱。每一个国人都在昼思夜想着赚快钱的途径
(责任编辑:UF043)

我要发布

  • 热点视频
  • 影视剧
  • 综艺
  • 原创
锦绣缘

同步热播-锦绣缘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神雕侠侣

大结局-神雕侠侣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封神英雄榜

同步热播-封神英雄榜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六颗子弹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龙虎少年队2

龙虎少年队2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奔跑吧兄弟》

baby14岁写真曝光

《我看你有戏》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明星同乐会》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非你莫属》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一站到底》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搜狐视频娱乐播报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鹏嘚吧嘚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第16集

匆匆那年大结局

隐秘而伟大第二季

乔杉遭粉丝骚扰

The Kelly Show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