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陆食品工业企业存在大中型企业偏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较低,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80%左右的格局,依然存在粗放型生产,初级产品多,资源加工转化效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的状况 ]
中式食品实现工业化需要多少年?不到8年。
“国共一起
联合(抗日)才打八年,中式食品工业化肯定不用八年。”7月29日于厦门召开的第六届两岸食品产业合作及交流会即将结束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这样说。上述会议是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中国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共办的。其主题是:“承古风、留美味、兴中华、传世界”。
《第一财经日报》在会上了解到,去年大陆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产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率9.1%,增长速度放缓。而来自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台湾地区去年前9个月的食品工业总产值为4816亿元新台币,比去年同期下降1.7%。
如今,两岸食品产业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健康转型的压力和挑战,而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离不开两岸食品产业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交流借鉴。参会者是150位来自两岸的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
而在交流合作中,大陆从台湾身上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挑战是共同的
高伏是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他在会上说,大陆食品工业企业存在大中型企业偏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较低,小、微型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80%左右的格局,依然存在粗放型生产,初级产品多,资源加工转化效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的状况。
“从安全保障条件看,”他说,“食品加工企业原料保障、食品加工、产品营销的有效衔接尚不足。”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关于“食品加工业发展目标”部分要求,“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到2020年,传统食品加工程度大幅度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传统食品工业化,是指按照一定标准、规范和流程,由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由自动化的流水线代替单元操作,实现操作规范化、生产机械化、工艺自动化、产品标准化的新型生产方式,以形成和其他制造水平相当的食品产业或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发展主要面临五方面的挑战:一是制作原料标准化程度低;二是工艺合理化和标准化水平低;三是食品制造设备落后;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五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而在介绍台湾食品工业情况时,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廖启成说,台湾在机遇面前也避不开其他挑战。
与大陆相比,台湾食品产业发展较早,已从最初的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期和内销市场期向“全球布局阶段”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产品原料成本升高,台湾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传统食品工业一方面纷纷进行资本转移,将生产基地转向劳动力和原材料更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到全球布局阶段。
此外,众多食品企业开始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对传统的食品工业进行改造升级,利用东方饮食文化特色,开发出高科技的食品生物技术产品,再次打入欧美市场。从原料到市场,台湾食品业都与内地食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共生关系。
全球化布局为台湾食品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在供应商审核、全产业链管理与溯源、科技创新、人才输出、风险评估与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看来,面对产业转型,交流可以增长智慧,合作可以促进共赢。他在会上说,论坛的召开,就是希望帮助两岸食品产业找到更多可以同步持续发展的良策。
和孟素荷所说的一样,高伏说,食品在一些方面与人们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给予高度的重视,逐步地加以解决。
“大陆方面学到很多”
两岸食品界的交流早就开始了。过去20年间,康师傅、统一、龙凤、永和等几十家台资食品企业陆续进入大陆,并在大陆发展壮大。孟素荷称,这得益于台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及对中华民族饮食习惯及口味的区域化市场的挖掘。
“从这些企业的身上,能感受到台湾食品工业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实力、水平和远见。”孟素荷说,“每次两岸会,大陆方面学到很多。”她表示,参会的台商企业,是在大陆的食品工业中的优等生,它们在传播先进的理念和精细化的管理方面,无论是人才,还是管理,都做得非常好。
孟素荷依旧记得,当她第一次带队到台湾时,台湾当地一名企业家对她说,大陆更多的是新的漂亮的建筑。但当大陆正在轰轰烈烈地盖大楼之时,台湾则努力地往下扎根。这种根,便是精细化的管理和企业员工的培训。这也是导致大陆和台湾之间出现差距的原因所在。
工信部消费者食品处处长郭翔在会上说,在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增加食品科技领域的投入方面,台湾做得非常好,特别是新产品的研发和新资源的应用,台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不过,孟素荷称,尽管“大陆的食品工业中的优等生”在初期显示出非常强大的优势,但经过中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30年之后,这种初期的优势正在被现在的民营企业所追赶。而在这个过程中,大陆的台商们体现的是一种市场化竞争,这种市场化的竞争,给中国的食品工业引导或内生的动力都是正向的。
她说,在食品安全领域,大陆食品安全从2008年以后,更多感受到的是相同的挑战和机遇。而这期间体现更多的是共同聚应对挑战的应合。她说,面对大陆交流的困局和其他问题,两岸更多的是在“一起做事,相融到底”。
2008年,大陆发生的三聚氰胺问题,甚至让台湾食品界震惊。也是在这一年11月,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主要有三个内容对维护两岸的食品安全是有较大帮助的。
上述三个内容,一是信息通报,包括双方要通报食品安全的信息以及突发事件;二是协处机制,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暂停生产及输出相关产品,同时立即下架,召回相关产品;三是两岸双方的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定期会商和互访制度,对于双方食品安全的制度规范、检验技术、监管措施都有信息上的交换。
现在,孟素荷说,大陆的食品工业在新一轮的健康需求在进一步扩大,而且价格战已经走到谷底的情况在亟待转型的过程中,大陆食品科技界和台商、台企已经从过去两张皮,深深融合到了一起。
据其介绍,大陆的食品工业依然是中国食品工业中绩优的板块,10万亿元的产值远远超房地产行业的2.4万亿元。这“依然是全球食品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尽管我们面临很多的问题和风险,但那是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她表示,大陆食品面临最多的挑战,是来自老百姓的信任危机。她举例说,刚刚发生的福喜事件,说明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是终端检测的问题,主要还是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她认为,食品安全主要面临道德、法规和技术这三个层面的问题。
“中外的企业家,在以逐利为目标的企业家界,稍微管不住自己就会出问题。”针对道德层面的问题,孟素荷表示,企业家要加强自我道德的约束。而在这方面,她认为“我们要做的事很多,未来的路很长”。
来自台湾的提问
“郭处长请留步,各位嘉宾、朋友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当郭翔发言完毕并打算往下走的时候,负责会议主持的胡小松突然叫住了他。
第一个提出问题的是来自台湾的参会者。“地方跟中央步调不一,而且有时候是地方带着中央在走,这个问题是不是在大陆会更复杂?”这位提问者表示,这是台湾正在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大陆“人多地杂,中央定调比较清楚,但是地区执行会比较差”。
郭翔对此给出的回答是,大陆方面现在制定了一个政策,包括一些标准的制定,反复地征求意见,各地可以根据实际,用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地。“这个不能逾越,各地根据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可以制定更高的要求。”他举例说,“比如一些产业园区要达到什么规模的、什么样的产品,像高污染、高耗能的就不能进入。”
当然还有一些区别化的对待。郭翔补充说,新疆地区和边远地区也可以根据发展的特点。总的目标是从基层来到基层去,东中部地区、中部地区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相对于东部水平有差距。
“大陆制定新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征求意见,其中涉及的保健食品有一个大的备案制,这是不是国内一个方向,会比较偏重国内向国际接轨?”这是来自台湾方面抛出的第二个问题。
“我有幸参与了这个法案的修订。”郭翔回答,“保健食品下一步要制定单独的办法,目前保健食品是参照食品安全法在执行,下一步会更加严格,而且会参照国际的标准,现在保健食品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做,他们在研究制定,在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类似的一个规定规章。”
而针对婴幼儿奶粉相关问题的提问,郭翔称,从质量上来说他有信心,没有任何的问题。
困惑台湾的还有产品检验的标准化。“(两岸交流)这个平台是希望两岸食品界和两岸标准可以互相交流,以后两岸食品交流是不是可以置换?”参加了三次两岸食品交流会的台湾食品工业研究所吴天赐在致辞中提出疑问,“目前检验的标准虽然没有一致化,但是地域性的检验还有所差距,这个问题我们能否努力把标准一致化?”
针对上述问题,大陆和台湾仍需做进一步的努力。而这无疑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