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业2014年预亏163亿元的公告触动了资本市场的敏感神经,若这一亏损金额最终坐实,中国铝业将刷新东方航空2008年净利润亏损139亿元的纪录,成为A股历史上的新任“亏损王”。
虽然中国铝业与东方航空亏损的历史背景和行业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在主
业亏损的同时,均遭遇巨额资产减值计提,使得亏损“雪上加霜”。巨亏的同时,通过增加资产减值计提金额进行财务“洗澡”是上市公司为来年扭亏,避免“披星戴帽”的常用手法,资本市场不合理的退市制度是这一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也是上市公司不惜戴上“亏损王”帽子也要扩大亏损的主因。
“突然”计提 来年逆袭
根据公告,中国铝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对部分长期资产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对内部退养及协商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计提辞退福利费用,以及电解铝平均价格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幅度。三项亏损原因中有两项与计提有关。
其中,中国铝业此次拟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55亿元,将给上市公司带来51亿元亏损。中国铝业重庆分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约33亿元;中铝宁能四家硅产业子公司共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约14亿元;部分拟拆除的电解铝生产线相关资产,以及河南分公司的炭素生产线长期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约8亿元。
计提资产减值在中国铝业的历史上并不少见,但计提51亿元的超大幅减值尚属首次。Wind咨询统计显示,2012年以前,中国铝业计提资产减值幅度从未超过8亿元。但2012年计提资产减值金额突增至15.11亿元,当年净利润亏损82.34亿元。此后的2013年,中国铝业计提资产减值17.99亿元,在巨额财政补贴的支持下,最终盈利9.48亿元。
与之相似的是,东方航空的计提资产减值也较为“突然”—2005年6月之前,东方航空的计提资产减值金额平均为1.51亿元,但2006年计提资产减值金额增至9亿元,2008年则突增至20亿元。
东方航空的资产减值计提最终收到了效果。在2008年计提的资产减值中,东方航空将截至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损失全部计入公司2008年度损益,相当于预提了后一会计年度的亏损,为来年卸下了包袱。
有了东方航空的“指引”,中国铝业突然计提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通过集中计提进行财务“洗澡”,便于来年扭亏。
不惜成为“亏损王”也要扩大亏损,这真的值得吗?另一个隐秘的原因是,这两家公司巨亏的同时,均赶上高管换届:2009年东方航空更换了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总监;2014年10月中国铝业也迎来了新任董事长葛红林。从这一角度考虑,上一年度的大额资产减值能够算在“前任”的头上,有利于新高管在新的会计年度里做出更好的表现。
中国铝业管理层也表现出了对2015年扭亏志在必得的态度,表示“中铝要在2015年实现本质脱困,达到各个板块盈利尤其是铝板块也要盈利的目标”。
财务“洗澡” 防止退市
中国铝业进行大额资产减值还有利于避免触及退市规则。
从历史表现来看,中国铝业在2009年和2012年净利润亏损,2008年和2011年净利润分别为0.09亿元和2.38亿元,勉强躲过了ST的帽子。
统计显示,除2007年、2010年、2011年外,中国铝业年度资产减值计提金额均高于当年净利润,计提资产减值已成为中国铝业的最大威胁。
但计提资产减值涉及较多的商业判断,其中一些还需要较为专业的行业经验,所以为企业管理层留出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中国铝业也得以在2014年集中计提资产减值51亿元,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集中计提资产减值的例子更多见于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在公司首年发生亏损,而第二年预计也已经无法实现扭亏的时候,问题已经由避免戴帽升级为避免暂停上市。于是在第二年承担尽可能多的亏损,在第三年通过转回、补贴等方式实现盈利,是很多面临暂停交易甚至是退市命运的上市公司采用的自救方法。
有财务人士称,集中在某一年度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造成当年虚假亏损,为下一年的恢复盈利埋下伏笔。与之相反的则是企业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虚增当年的会计利润,导致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以避免连续三年遭到退市。
此类通过人为操控,使企业以财务手段,而非实际经营能力逃避退市,逃避ST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
会计准则本就有着一定的调整空间,为避免上述行为发生,应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内控制度,减少计提资产减值的主观随意性,保证计提资产减值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与修改会计准则相比,更为可行的方法是改变不合理的退市制度。虽然号称史上最为严格的退市制度—《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已于2014年11月出台,但是对于多数公司而言,只要避免连续亏损,就能逃避被迫退市。或许将现有的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交易、连续四年亏损退市修改为连续三年净利润总额亏损暂停交易、连续四年净利润总额亏损退市,那么财务“洗澡”的事件就会减少很多。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