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 > 上市公司调查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专访李立伟:M+博物馆将成为香港完整艺术生态的最后一环(组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
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
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
2ndLight,2005,数码录影投射,14分钟,陈佩之,M+藏品
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
M+建筑效果图
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
M+建筑内部空间效果图

  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和M+视觉文化博物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这个全球最大型文化项目之一的近期动向和建设概况。作为整个大型文化区的重头项目,M+博物馆因其规模和定位颇受关注,但2010年被提上日程后,因涉及公共空间建设的财政预算问题而致工期延误。

  据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Dr. Lars Nittve)介绍,这座目前已拥有超过4000件作品、主要聚焦亚洲艺术的世界级博物馆将在2018年建成,开馆展预计在2019年开启。

  而在建筑落成之前,策展团队已经开始在其他空间举办展览。去年第二届香港巴塞尔展会期间,在博物馆未来所在位置的建筑工地进行的“M+进行:充气!”由于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充气雕塑作品《复杂物堆》遭到大片负面评论。今年他们主办的“M+进行:流动的影像”,则以28件以录像、动画、摄影或装置呈现的影像作品,大获好评。

  “一直以来,香港的艺术生态系统都不太平衡。人们总会连带着价签看艺术品,要么在画廊、要么在拍卖行、要么是展会。当然加上博物馆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在公益教育方面。人们真正地可以从艺术中学到一些内容。”李立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

  第一财经:你们挑选藏品的准则是什么?

  李立伟: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标准,比如什么必须要在五个以上重要博物馆有过参展经历之类。但是我们也确实需要常常去看各处的展览,以做参考。选择馆藏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有几个大方向,我把它叫“路线图”,例如中国古典作品、当代艺术—我们更注重东南亚的艺术作品。另外还有优先选择的方向。这些都会由我们的策展人、专家以及馆藏委员会共同商议决定。与其说是根据某个规则来,倒不如说是根据“最好的判断”来做出决定。

  第一财经:你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看到了什么新的艺术方向?

  李立伟:第一天预展我确实去看了三个小时,但展场规模太大、东西太多样,很难发现具体的趋势。有人说这里中国艺术品比想象中要少,反而有更多的韩国艺术。我发现一点,过去两年那些受到追捧的六七十年代作品通常都集中在西方艺术家,但最近似乎开始转移到七八十年代的日韩艺术家身上。

  不过毕竟巴塞尔艺术展是关于艺术品的交易,他们带来什么,主要依据什么好卖来判断。也许这只不过是市场的常规变化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艺术潮流指向。

  这情有可原,藏家会首先选择具有历史发展轨迹的作品,比如日韩的现代主义。但这里面中国艺术发展绝对是个特例,从70年代末一直到80、90年代,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绝无仅有。艺术家当时的重要作品现在都变得非常昂贵、非常少见。

  第一财经:博物馆和艺术展的关注点很不同,你们是怎么看的?

  李立伟: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要刻意避开市场,比如也拥有大量日本、韩国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大中华地区的艺术当然是主要的关注内容以及购买对象。最近我们发现中国大陆早期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很有意思,大部分创造于文革以前,与上世纪50年代关联紧密;同样也收藏了年轻艺术家作品,很幸运的是策展人比如皮力对他们非常了解。有些关注现代生活,有的喜欢探究历史传统,这两者可以很好地互补。

  第一财经:你们和市场的交集在哪里?

  李立伟:市场毕竟是市场,他们的选择都根据价值来判断。但不得不承认,很多选择有共通之处,比如架上绘画、摄影、色彩丰富的作品、非常概念的作品。但有些形式比如行为艺术,至今还没有太大的市场,甚至对行为艺术的纪录资料也一样。所以当博物馆和艺术市场的偏好有重叠,就只能按照市面价格来购买,但当涉及其他冷门领域的时候就不同了,只有当作品真正被载入史册了之后,它们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才会被市场意识到。而这正是博物馆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一财经:为什么你们选择建筑、影像这类的艺术品作为馆藏的重要部分?

  李立伟: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博物馆不是市场驱动,而是靠其他的动力,比如思想、时代、尤其是本土领域的文化。M+的定位不仅仅是个“艺术博物馆”,而是“视觉文化的博物馆”。所以我们想把不同形式的关于视觉文化的作品放在一起,形成某种对话和呼应。当然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其实现在关于视频艺术、电影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设计、建筑与艺术之间的边界也是如此。无论香港还是日韩,我都可以轻易举出几个同时是成功艺术家、平面设计师甚至广告人的例子。对我们,一天内切换不同领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相反,在伦敦假如有一个在广告公司上班的设计师,某一天告诉你他在某个画廊有个新的画展要开幕,没人会真的把他当回事、把他当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看待。在西方,这也许是因为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即便在瑞典的某个小城市,艺术家即便活不下去,也绝对不会去做商业设计;在亚洲就没有这些与生俱来的束缚,似乎艺术家为了生存理所应当可以从事其他的职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个问题刚好也是博物馆可以探讨的。

  第一财经:巴塞尔艺术展和即将开馆的M+,两者会把香港变成另一个重要的艺术中心,这会对整个中国地区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立伟:我自己的想法是,对于艺术世界只要你敢于预测、就绝对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艺术永远都有无尽的可能出人意料。但是唯一确定的是,我们确实会在社会关注范围里提升艺术的重要地位。来源一财网)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5/03/4588011.html report 3624 M+行政总监李立伟博士2ndLight,2005,数码录影投射,14分钟,陈佩之,M+藏品M+建筑效果图M+建筑内部空间效果图第三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西九文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