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天弘基金陈钢: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

来源:上海证券报
  此轮救市已经“满月”,对于“国家队”还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维护股市稳定成为市场焦点。高盛最新报告预计,“国家队”在6、7月可能已花8600-9000亿元,总救市资金规模料为2万亿元,必要时央行等也可能进一步注入流动性。如此重金救市,是否必要?救市的关键点到底在哪?天弘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陈钢通过分析美国2008年救市经验提出,政府救市具有必要性,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救市,当前救市力度也绝非过火。以下是陈钢的三点救市感想:

  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一

  ——提前布局优秀人才

  陈钢指出,救市成功重要原因在于提前布局优秀人才,方能涌现居功至伟的救市三剑客:最有大萧条研究理论功底的学者联储主席伯南克(2005年上任),高盛CEO出身、最有实践经验的操盘手财长保尔森(2006年上任)和最有危机处理经验的政府官员纽约联储行长盖特纳(2003年上任)。

  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二

  ——救市的必要性

  政府是否应该救市,是当前市场争论不休的问题。回顾2008美国危机,虽然在爆发之际媒体频频将其与1929年危机相提并论,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1929年危机导致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萧条,而2008美国危机之后,美国现在已经实现复苏、走出泥潭,其中最为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政府是否坚决救市。

  政府救市当然需要划清界限,什么应该救,什么不应该救,关系重大。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于08美国危机的反思:

  “2008年危机告诉我们,未来我们应该担忧的是高度杠杆化的泡沫,这才会引发真正严重的问题。大多数的泡沫破灭后并没有对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有毒资产崩盘——例如当高科技互联网股崩盘的时候——若上述股票的持有人不是杠杆式投机,并不会引发市场连锁反应。因为只有这样的连锁反应才会导致经济萎缩。2008年是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此之前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是由经纪人贷款导致的相似的债务问题。”

  陈钢认为,格林斯潘的反思告诉我们,真正危险的是高度杠杆化的泡沫,有毒资产崩盘如果叠加杠杆式投机,会通过传染效应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全局。因此从经济全局出发,政府有必要坚决果断地救市。当前中国所面临的股灾,实质上是杠杆化的泡沫破裂所引发的,政府救市具有必要性,当然应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救市。

  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三

  ——救市必须矫枉过正

  2008年的全球危机,美国的金融系统最先遭受重创,虽然布什政府迅速推出了救市计划,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依然是杯水车薪。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救市是否过火的疑问此起彼伏,在是否进一步加大救市力度的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身为“救市三剑客”之一、时任纽约联储行长的盖特纳在其回忆录《压力测试》中这样写道:

  “稳定金融系统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卷土重来的银行恐慌将很快把我们提供的财政支持吞没。拉瑞(拉瑞·萨默斯)和我确信我们应该赶在危机前面,而不是被危机牵着鼻子走。我们告诉(奥巴马)总统,尽管公众已经认为我们做得过火了,但还是应该继续矫枉过正。紧急状态下,对折中办法的妥协比采取集中优势力量的方式风险要高,即意味着纳税人的成本更高——不仅是以美元计算的成本,更表现在失业率、企业倒闭以及住宅抵押赎回权的取消上。”

  陈钢指出,在金融危机面前,救市必须矫枉过正。正是由于美国政府坚决地大尺度救市,以务实的态度顶住政治压力,才能稳定住摇摇欲坠、几近崩溃的金融系统,最终恢复信心,实现经济复苏。如果一再纠缠于救市是否过火,在救市力度上犹豫不决,只能延误战机,被危机牵着鼻子走,最终付出更大的代价,后患无穷。

  当前市场也在争论中国救市是否过火的问题,回顾美国救市的经验,政府不能过度担忧所谓“过火”的风险,而是应该坚决救市,在市场完全稳定之后才能考虑退出,以免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导致演变为难以挽回的危机。救市的方法和途径值得讨论,但是力度却绝非过火。
business.sohu.com false 上海证券报 https://paper.cnstock.com/html/2015-08/10/content_567722.htm report 1826 此轮救市已经“满月”,对于“国家队”还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维护股市稳定成为市场焦点。高盛最新报告预计,“国家队”在6、7月可能已花8600-9000亿元,总救市资
(责任编辑:UF020) 原标题:天弘基金陈钢:2008年美国救市感想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