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四代人与茅台酒厂的不解之缘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贵阳8月27日电(记者王念 李惊亚)在贵州省北部风光旖旎的赤水河畔茅台镇,一年四季,弥漫着粮食发酵后的香气,远远望去,成片的车间和酒窖依河而建。这里便是茅台酒厂的所在地。

  从王绍彬算起,他的子孙已有四代人在这里生活,与这里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对工作很负责,脾气很倔,他认定的事一定要干好,一年四季除了春节回家之外,他都住在厂里,和年轻人在一起。”73岁的茅台职工医院原党委书记王正道说。

  王正道的父亲就是王绍彬。王绍彬出生于1912年,18岁时便在茅台镇的小酒坊打小工,割马草、推磨、采曲,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茅台酒厂做酒师,1956年当选为全国劳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后担任茅台酒厂副厂长直到1983年。

  “那时,他就住在厂房旁边的一个棚子里,里面除了一张床,旁边堆的都是杂物。后来他身体瘫痪了,行动不便,但只要身体稍好一些,就要去厂里走一走。”王正道说。

  1984年,王绍彬去世,虽然至今已经31年了,可王正道仍常常怀念父亲,父亲在艰苦环境中勤奋工作的场景,似乎就发生在昨天。

  而王正道的命运,也因茅台而改变。

  王正道出生于1942年,从遵义卫校毕业后,又在遵义医学院进修三年,1963年开始在遵义市防疫站当医生。

  1976年,父亲王绍彬跟王正道谈话,希望他回茅台工作。“我是家中的独子,考虑到父亲工作太忙,家里只有外婆和母亲顾家,有时半夜两三点挑水连个男人都没有,于是我便答应了。”王正道说。

  “有人问我,回茅台工作后不后悔?我说没什么后悔的。”王正道说,“从私心讲,我要尽做子女的责任。我的父亲虽然病了,但仍在生产岗位上。父亲都能在这里工作,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王家一代代的人,在这里生活。1971年,王正道的儿子王崇玉出生了,在这个一年四季飘着酒糟香味的小镇上,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摸堆子是茅台酒酿造过程中检查的一个工序,大概五、六岁的时候,王崇玉就跟着爷爷摸堆子。“我看着那个酒糟,那么多堆子发酵变成酒,感觉很神奇。”王崇玉说,“我小时候经常在茅台的实验室旁边玩耍,看到的、玩的都是和茅台息息相关的。”

  1992年,王崇玉考入茅台酒厂,在这里,他娶妻生子,从酿酒工、副班长干起,现在担任制酒六车间的主任助理。

  以前作为茅台厂子弟,在茅台厂区里面转,是觉得好玩;作为茅台的一名员工,参加茅台的发展、工作和学习,王正道说,自己见证了茅台的变迁,现在更是作为茅台的主人翁来参与茅台的发展。

  24岁的赖倩穿着时尚,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进厂7年的制曲工了。她是王崇玉的外甥女,王家在茅台酒厂的第四代。高中毕业以后,赖倩没想在外面找工作,父母也希望她留在本地,于是考入了茅台酒厂。

  “从小就听家里人说茅台的各种事情,对工作方面不了解,进厂以后才真正了解制曲的工艺,体会到工作的辛苦,觉得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应该努力、认真去完成。”赖倩说。

  对于茅台,王家几代人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王正道、王崇玉、赖倩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茅台的兴衰荣辱,和我们息息相关,它是我们共同的家。

  作者:王念 李惊亚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华网 https://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8/27/c_1116393809.htm report 1529 新华网贵阳8月27日电(记者王念李惊亚)在贵州省北部风光旖旎的赤水河畔茅台镇,一年四季,弥漫着粮食发酵后的香气,远远望去,成片的车间和酒窖依河而建。这里便是茅台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