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聂日明:国企改革方案离淡马锡有多远?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聂日明

  文/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新华社等媒休称中央已经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近期将正式对外公布。据悉,国资管理将变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经营性国企三级,其中经营性国企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载体,借力资本市场支撑国企改革。也因此有人认为本次国企改革的思路是向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学习。

  中国的国企已经经过好几轮改革,主要着手的点包括公司治理机制、国退民进等,但这些议题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决策层,迟迟无法推进。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后,社会各界寄以厚望,希望可以看到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国企改革。

  从诸多国企改革的方向中,新加坡模式(尤其是淡马锡控股)一直被决策层看好,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淡马锡控股是新加坡政府全资控制,新加坡财政部对淡马锡持股100%,董事会主要成员为政府官员,由政府任命。淡马锡也是政府掌控关键行业的工具。据外界推测,淡马锡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电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银行、新加坡地铁、新加坡港口、海皇航运、新加坡电力、吉宝集团和莱佛士饭店等几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营业额最大的企业,淡马锡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价可能占到整个新加坡股票市场的47%”。

  同时淡马锡虽然是国有企业,但经营情况向全体纳税人保密,不必披露很多信息,经营自由度很大。例如淡马锡和GIC(新加坡的另一家政府投资公司)的财务报表、高管薪酬以及投资行为都不必向公众汇报。

  第二,虽然淡马锡是政府全资控股的公司,董事会成员也多为政府官员,但淡马锡的经济绩效很好,远优于中国国企的整体情况。2004年10月,淡马锡为了发债首次公布了2003年度的财务报表,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公司的总体投资报酬率为18%。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淡马锡全年股东回报率8.9%。

  既能让政府全权控制,又能赚钱,无疑是中国国企改革要学习的对象。相比之下,欧洲的国有企业,虽然规模也不小,但事事制肘于国会和公共舆论,不管是高管薪资、还是持股的企业,都没办法像淡马锡那么自由。

  然而,且不论淡马锡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中国的国企改革想要借鉴淡马锡的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新加坡各行业的市场环境是市场化的,政府和他们的国有企业之间是政企分离的。新加坡虽然是大政府,但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少于中国,国有企业相对中立,在融资便利、获得土地、市场准入上的特权很少。淡马锡等国企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受所有权色彩的影响。

  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企业融资的中心,但新加坡政府和淡马锡控股对其所属子公司与国内其它私人企业一样对待,在资金、信贷和税收方面,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优惠或保证,贷款的利率按市场利率结算。

  这种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对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尊重是新加坡作为弹丸之地可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新加坡政府必须在外资和国资上一碗水端平,否则在一个淡马锡和GIC控制了全新加坡主要企业的环境下,谁敢到新加坡投资?

  其次,新加坡政府对淡马锡持股100%,并且可以干预董事会成员的任命不假,但公司治理机制并没有受影响。在日常经营中,虽然政府会监管企业的重大事项也会派驻公务员到企业任职,但整体呈现管资本,通过控制董事会来管理公司。

  淡马锡控股作为国家资本管理公司,人员规模小,经营费用少,董事会的治理机制也体现了董事代际之间、政府内部部门之间制衡的原则,防止出现一人独大、一部门独大的局面。而下属公司的公司治理则充分市场化,按市场原则管理,虽然有部分企业事关公益福利,但没有中国国企的历史包袱,如无法裁员、企业有行政级别等。

  换而言之,新加坡的国企要解决只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国家意志的实现,不需要考虑庞大的国企职工如何处置、一大票有行政级别的国企领导如何安置,以及他们与各级政府间复杂的裙带、利益和游说关系。

  由此可见,目前透露出来的国企改革的一些信息显示,国企改革要想学淡马锡,但离淡马锡模式的彼岸还很遥远。要达到淡马锡模式的层次,国企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至少要完成两方面的改革:

  第一,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所有经济主体遵循同样的待遇,在市场准入、融资便利、土地、监管政策上,国有企业不享有特权,取消目前政府针对国企的绝大多数特权,如电信、石油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政治化的贷款便利,土地划拨的优惠政策,引进人才附加的户籍优惠、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优先获得政府购买的权利等,以此保证国企的中性地位。

  第二,国企的公司治理遵循现代公司治理原则,国家作为出资人,对公司运营的干预仅限于董事会,保证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可以按自己的章程履行人事、财务、经营方面的职责,排除其它政治性组织对公司治理的干预。

  我们应当知道,中国国企规模太大,数量高达1.5万家,资产规模超过100万亿,其首要的任务是大规模缩减国企的规模。其次,保留下来的国企,即使要向最不看好的新加坡模式学习,我们离淡马锡的距离也太远,要学习淡马锡,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落实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前提。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财经 https://business.sohu.com/20150913/n421019836.shtml report 2242 文/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近日,新华社等媒休称中央已经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近期将正式对外公布。据悉,国资管理将变为国资委、国有
(责任编辑:沈路)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